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百钱沟危岩区位于县城内南江河左岸三百钱沟沟口附近,是南江县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高发地带,目前三百钱沟危岩区在长约1500m范围内主要发育有13个危岩体。坠落式、倾倒式和滑移式三种类型为区内危岩的主要失稳破坏方式。本文通过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危岩体崩坏机制,提出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措施对三百钱沟的危岩体进行针对性治理。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重灾区,由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很多,其中危岩体稳定性判定为灾害治理重点工作。基于可靠度理论,针对坠落式危岩体稳定性极限状态特征,建立其可靠度判定概率极限状态方程,并采用现场量测及概率统计方法,对功能函数中危岩破裂面倾角、危岩等效摩擦角、单位长度危岩体重力、危岩等效黏聚力c、危岩体高度h等基本变量的均值、变异性及分布形态进行确定。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坠落式危岩体稳定性可靠度指标计算方法,同时对各基本变量的可靠度敏感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危岩破裂面倾角、危岩等效黏聚力c、危岩的高度h、单位长度危岩体重力、危岩等效摩擦角,研究成果为坠落式危岩体稳定性判定和治理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1,(3)
边坡危岩体是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选取景电二期四泵站厂后边坡危岩崩塌为研究实例,从工程地质条件、危岩体的特征、类型、成因、稳定性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效可行的工程处理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危岩体主要分为倾倒式、错断式和拉裂式。危岩体是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共有9处危岩体。多属不稳定,通过采取相应工程处理措施,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万州区是三峡库区内危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文章以戴家岩危岩为例,提出了适用于危岩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结合防治规划,提出了危岩灾害风险管理对策建议。首先根据危岩可能的破坏模式,将危岩分为滑塌式危岩、坠落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三类,然后选取天然、暴雨及暴雨加地震三种工况分别计算危岩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从而找出最危险工况并得到该工况条件下危岩的破坏概率,再结合危岩强度对危岩进行危险性评价。研究区的承灾体分类主要包括人口和财产两方面,根据承灾体与危岩体的相对空间距离和各危岩强度来确定各承灾体的易损性。最后,将危岩的破坏概率与承灾体的危害度相乘得到危岩破坏的风险结果。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万州区是危岩灾害集中发育的典型地区,位于主城区的四层岩陡崖带发育众多危岩单体,对下方公路和居民区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该危岩灾害,首先,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勘查,查明了危岩带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危岩体形态可划分为块状、板状和不规则状3种;体积从几十至几千立方米不等;破坏模式可归纳为坠落式和倾倒式2类。通过分析危岩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认为多级陡崖带地貌、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结构面的组合切割、降雨和地下水作用以及植物根劈作用是导致危岩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赤平投影法对陡崖带宏观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进一步地,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危岩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陡崖带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危岩体在天然状态下多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然而,在暴雨和地震条件下,危岩体的稳定性显著下降,且地震作用的影响比暴雨更大。最后,根据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失稳模式及现场施工条件,提出了清除危岩、嵌补和支撑岩腔、裂缝灌浆、锚固、被动防护网等防治措施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的危岩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的形成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灾害形成机制研究可为其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重庆市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对于前者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后者开展的工作甚少。甑子岩危岩体全长近1400m,潜在崩塌体积约444.06万m3。目前危岩带岩体处于时效变形破坏阶段,变形仍在继续,特别是在暴雨及其它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很可能突发崩塌灾害,危及附近居民及铝矿厂的安全。为此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降雨、风化、温度、植物、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对危岩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上硬、下软的岩体地质结构是危岩形成的物质条件,采矿活动是危岩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的结论。通过危岩变形破坏演化过程的剖析,确定了危岩变形的两种破坏模式:倾倒式破坏、基座剪切滑塌式破坏。在此基础上结合Ⅰ、Ⅱ区危岩的不同危害性,建议采取分区治理。通过施工条件、经济合理性、治理效果、社会效应4方面的优劣对比,对Ⅱ区危岩南坡村民居住区搬迁避让比治理Ⅱ区危岩体更经济、有效。由于铝矿厂搬迁难度极大,因此对Ⅰ区危岩体采取排水、封闭裂缝、填实采空区、填补凹腔、锚固、拦挡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某滑塌式危岩体为例建立了危岩体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影响危岩体稳定性的因素,讨论了危岩体开裂深度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危岩裂缝开展的破坏演化机制,并结合规范采用理正软件对本文提出的捆绑法治理滑塌式危岩体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捆绑法治理后,危岩体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都能保证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为危岩体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危岩体的空间预测问题一直是危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危岩体的空间预测即表达不同自然地质条件下的危岩体的空间危险程度,因此其实质就是对危岩的危险度进行评价。目前危岩空间预测以定性和半定量方法为主,依靠专家经验判断。围绕如何定量地预测危岩的危险度,利用信息熵原理,结合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37个危岩体的数据,计算各评价因子的客观权重,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个危岩体的危险度,通过实地调查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准确率达86.5%,可作为危岩体危险度评价和空间预测的新方法,为危岩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洪崖洞危岩发育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危岩是山丘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但是,其在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链式规律,包括宏观链及微观链。根据这一原理,以重庆市整治、开发的重点工程——洪崖洞危岩为例,对危岩发育的链式机理进行了探讨,将危岩体划分为群体及单体两类,分析了影响危岩形成的主要因素与过程。运用材料力学和断裂力学方法,初步得到洪崖洞危岩体的天然稳定时间约为661年。基于平面应变假定,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洪崖洞危岩的发育过程进行计算。在链式发育过程中,危岩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腔形成过程中危岩体顶部受拉,形成卸荷带裂缝,进而促进了危岩体发生以受拉破坏为主的崩塌,实际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为危岩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15,(4):583-586
汶川"5.12"地震后,廖家岩山体出现多组裂隙形成危岩带,并时常发生崩落,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现场勘查,危岩带主要分为三个危岩体,本文着重分析了危岩体的形成条件及破坏模式,并分别对各种破坏模式进行了稳定性计算,最后评价了危岩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