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隧道下穿地铁拟换乘车站施工监测与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隧道下穿地铁既有车站为重大风险工程,下穿拟换乘车站时更应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前后地铁车站的安全运营。本文主要就某新建隧道下穿北京地铁拟换乘车站万寿路站的风险评估和第三方监测进行研究。新建隧道施工可诱发既有车站结构的沉降,造成车站轨道过量变形,进而影响地铁安全运营,本工程采用了结构检测、施工影响模拟预测和第三方监测等工程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结果表明万寿路站受隧道施工影响较小,地铁运营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崇文门站施工允许地表沉降及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建设中的北京地铁五号线崇文门站下穿既有地铁一号线区间隧道,为保证既有地下铁道正常运营和地下结构的安全,需严格控制新建车站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结合新建车站暗挖施工及既有线地铁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计算穿越既有隧道施工地表允许沉降值。为了控制地表沉降,确保施工安全,拟采用小刚度管棚或大刚度顶管作超前预支护,用3D-S igm a三维有限元软件进行施工效应的计算模拟,掌握大管棚和顶管预支护洞室的力学效应,预测车站施工引起既有隧道的沉降量。最后分析比较两种预支护的支护效果,为选择合理的预支护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坑开挖对下卧运营地铁既有箱体影响的实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刚  刘庆晨  邓旭  张立明 《岩土力学》2012,33(4):1109-1116
天津西站交通枢纽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上跨于已运营天津地铁1号线区间既有箱体,其上跨段隧道底板距既有箱体顶板仅0.3 m,需对其可能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严格控制。设计中对运营线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地基加固、分段开挖、及时堆载回压等施工方案及措施。通过对西青道下沉隧道下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抗浮桩、三轴水泥搅拌桩施工和基坑开挖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施工阶段的地铁箱体及轨道变形规律及特点。实测结果表明,在邻近既有地铁隧道处施工钻孔灌注桩可引起既有隧道下沉,基坑开挖可引起既有隧道上浮。分块开挖、分段压载并结合信息化施工可有效控制因开挖卸荷引起的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隧道箱体之间的差异变形。  相似文献   

4.
王芳  贺少辉  刘军  曹瑞琅 《岩土力学》2012,33(Z2):289-296
在盾构隧道基础上结合浅埋暗挖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地铁车站和盾构隧道施工之间的矛盾。北京地铁14号线试验段采用外径为10 m的土压平衡盾构修建,试验段上的车站结合PBA法(洞桩法)扩挖而成。综合运用预测地表沉降的经验公式、相关统计资料和规范,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大断面盾构隧道结合洞桩法修建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进行地表沉降分析。结合北京地铁车站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值和现有地铁车站地表沉降统计数据,提出较为合理的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并按照三级控制的管理方法,分级分步进行地表沉降控制,研究结果对指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结合北京地铁光华路站西北风道工程施工中应用的监控量测系统技术,介绍城市地铁工程施工中如何通过监测地表沉降、拱顶沉降等来控制和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6.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干成  李成学  王后裕  赵月  胡萍 《岩土力学》2009,30(Z2):269-272
以北京地铁14号线马家堡东路站–永定门外大街站盾构区间隧道为背景,对隧道施工中的特级风险源--区间下穿京津城际铁路段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数值模拟。京津城际列车最大时速可达350 km/h,两轨面间的差异沉降不得大于5 mm,对地铁下穿段的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下穿段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纵向和横向沉降及不均匀沉降,从而保证既有铁路安全运营不受影响;同时,计算获得的管片后注浆参数及盾构机内土舱压力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地铁15号线矿山法隧道工程下穿既有地铁5号线高架结构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了该高架结构的重要性等级为Ⅰ级。根据高架结构现状调查和结构检测,评定其安全性等级为良好。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既有高架结构的受影响程度,评定为严重。该既有线高架结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发生,其工程环境风险等级为一级。施工过程严格执行相关方案,监测结果表明高架结构和轨道结构的变形满足控制要求,既有线安全运营未受到影响。该工程既有高架结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可作为类似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金桥广场基坑围护结构位于正在运营的地铁隧道顶部。通过有效的隧道结构变形监控指导施工使其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对这一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今后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对北京地区特有地质条件下隧道盾构施工中的地表沉降进行研究。分析该类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阐述地表沉降与地层、时间和施工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地铁穿越工程地质环境监护技术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相互交织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相互穿越是地铁隧道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对地铁穿越时的变形监测也提出了高要求,但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方法满足施工监护要求。本文采用电子水平尺和静力水准仪综合应用于上海地铁隧道穿越工程中的沉降监测,较好地解决了短距离沉降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实践工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邻近基坑开挖的运营地铁车站结构安全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星 《岩土力学》2009,30(Z2):382-386
为保证既有地铁车站的正常运营和地下车站结构的安全,在邻近基坑开挖过程中就需要严格控制运营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结合上海某邻近基坑开挖的运营地铁车站,运用叠加原理,采用有限元荷载结构法和强制位移法,分别按照裂缝控制和强度控制来对车站标准段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允许变形进行分析和反算,为基坑施工提供车站结构变形的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对地层和刚性接头管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霆  罗富荣  刘维宁  李兴高 《岩土力学》2011,32(8):2533-2538
洞桩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地层变形和对周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北京地铁暗挖车站施工的主流工法。以北京地铁10号线黄庄站工程为背景,基于地表和管线沉降的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管道-土体”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洞桩法车站施工对地层的影响,并从沉降、变形和管-土相互作用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施工对邻近刚性接头管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洞桩法车站施工中导洞和扣拱施工是关键工序,这两个工序引起的地表沉降占总沉降的90%以上;刚性接头管道的沉降、变形及管道-土体差异沉降与管道和隧道相对位置关系密切相关,主要受其正下方土体开挖影响;管道变形由整个管体共同承担,地层位移使管道产生弯曲和轴向变形,建议采用应变作为管道变形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3.
软弱饱和土夹层对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华  赵成刚  杜楠馨 《岩土力学》2010,31(12):3958-3963
震害调查表明,当地下结构处于非均匀场地、软土层或在结构侧边存在软土夹层等复杂地质环境条件时,地下结构更易遭到损坏。因此,将对含有软弱饱和土夹层场地中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的单相介质和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方法,考虑了土层中存在软弱夹层的情况,把软弱夹层模拟为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建立了适用于含软弱饱和土夹层场地中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有限元方法;进行建模数值计算,分别给出了3条具有不同频谱特性的实际地震记录以P波形式入射下地铁车站结构关键位置的地震动响应,并分析了软弱夹层的位置、厚度等因素对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对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动响应具有非常不利的放大作用,且当软夹层位于地铁车站中部时,放大作用最不利。  相似文献   

14.
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奎  李志业  高波 《岩土力学》2011,32(4):1193-1199
运用有限元程序及有限差分程序研究了新建地下风险工程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的影响。结合既有车站双层风道与西南出入口结构之间的新建3号联络通道施工引起的位移分析,阐述了不同数值方法用于近接工程施工安全性评估的特点,并检算既有结构的承载力,结合既有结构现状调查结果,给出评估结论及推荐施工控制指标:地表沉降不超过7 mm,地表隆起不超过8 mm;车站底板隆起位移控制在7 mm以内,沉降缝两侧结构隆起位移差控制在2 mm以内;轨道的隆起位移不超过5.8 mm,轨道水平不超过±0.6 mm。在上述位移控制指标范围内,得出新建隧道施工后既有地铁结构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大直径盾构隧道扩挖地铁车站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益复杂的地铁建设环境使得地铁线路布置困难、施工风险加大,同时对施工方法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采用大直径盾构建造地铁单洞双线区间并在盾构隧道基础上小规模扩挖形成车站是解决复杂环境下地铁建设的一种新思路。以北京地铁14号线高家园站为背景,提出了在外径10 m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基础上采用CRD(Cross Diaphragm)法扩挖地铁车站的两种方案,利用“地层-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车站扩挖施工过程,研究了结构体系的受力转换规律。结果表明:在扩挖施工中,结构受力转换频繁;结构体系的最大轴向应力位置由管片环转移到初期支护,最大剪应力位置转移到封顶块管片;管片环由受压状态为主转向受剪状态为主,初期支护、中隔板、梁柱及临时支撑以受压状态为主;封顶块管片和顶梁上部翼缘处的应力较大,应对这些位置进行加强处理。  相似文献   

16.
刘庭金  周书扬  蔡仁贤 《岩土力学》2014,35(Z2):370-378
受邻近的深基坑施工影响,某地铁出入口结构出现了整体倾斜、变形缝部位水平错位以及密封胶和衬垫板脱落等严重病害,可能危及到行人安全。为从中吸取教训,为今后类似的地铁安全保护工程实践提供参考,详细介绍该出入口结构病害事故案例:主要包括相关工程概况,如出入口结构、南侧深基坑的设计和工程地质条件;归纳总结了出入口结构的主要病害情况;综合出入口场地周边的施工情况、出入口结构和基坑位移监测数据、地连墙施工和基坑开挖的三维模拟分析、地连墙施工扰动预应力锚索的概念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以及水位下降诱发出入口结构沉降的计算分析,探讨了诱发出入口结构病害的主要原因;从地铁保护角度出发,总结了事故教训。  相似文献   

17.
地铁建设中浅层气危害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地铁1号线在勘察过程中发现很多区段在埋深15~35 m的土层中存在一定压力的浅层气,浅层气的存在不但对勘察的安全实施构成一定的威胁,而且会影响地铁构筑物的正常施工,如果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当,还会进一步威胁到地铁的后期运营。浅层气问题是杭州地铁1号线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但目前国内外在地铁建设中大范围遇到浅层气的实例还比较少,防治浅层气危害的方法和积累的经验都十分有限。在综合分析研究杭州地区浅层气和含气土层工程特性的基础上,考虑杭州地铁工程不同建设阶段的特点,结合在实际工程的经验,以及室内试验和监测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危害防治对策,为地铁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营的安全提供帮助,也可为类似地区地下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 GIS的城市地铁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切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及基坑的实际变形程度和变形趋势,实现地铁信息化施工,需进行地铁施工变形测量,并对施工监测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分析地铁施工特点、地铁施工监测的内容与监测精度,介绍了地铁施工监测信息管理及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过程,以及该系统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土建工程施工的监测-作业-管理3方信息互联互动模式。系统具有地铁施工监测信息可视化管理、统计分析、安全预警和网上信息发布等功能,已应用于某城市地铁施工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