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以来,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历经几次7级以上大地震,特别是唐山7.8级地震的实践,发现震前距震中一定范围内的台站,其地电阻率观测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趋势异常变化。更有意义的是唐山震前10天之内还观测到大幅度的突变异常,且这种异常的台站集中分布在北东向沧东断裂带附近。松潘地震前武都地电台也记录到突变现象。另外,在某些中强地震前曾记录到短期趋势变化,然而是否存在临震突变异常还是悬案,而临震信息的研究是当前地震预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震前地声的历史记载以及震前地声的产生机制和特征.还有如何利用震前地声观测结果对地震发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并针对震前地声监测所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地震临震预测的地声监测系统,该系统可详尽、完整地记录震前地声的强度、频度、频谱,并可通过在地震易发区域的大规模密集布点,组成这一区域的震前地声监测网络,以监测大地震孕育过程,以及对大地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3.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Ms≥5.0级破坏性地震的短期临震预测问题,作者从1973年起潜心研究此问题,并于1975年5月正式提出:在震前一个月之内,将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五项指标的异常,这是从气象要素上表现出来的短期前兆异常,这是孕震过程中的短期临震气象效应表现。在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前的关键时刻,1976年7月中旬和下旬初,作者依据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积极推动并参与了北京市地震队七大异常的震情告急活动。事实表明:在唐山Ms7.8级地震短期临震告急和宁河Ms6.9级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上,气象要素五指标异常,经受住了短期临震预报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地震前、还是地震后,在国内所有大震区中,唐山地震区的垂直形变资料都是最丰富的。作者在研究这些资料以后发现,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形变,在1967年以前经历了相当长的缓慢奖速的变化过程,1967-1969年全区出现了加速上升,紧接着转为快速下降和不稳定变化,根据宁河的流动水准测量资料推测,临震前地震断层发生了无震蠕动。大震发生时,全区出现了大幅度的同震形变。大震发生之后,地壳形变的速率随着余震的衰  相似文献   

6.
1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突然在唐山发生了.顷刻之间,将这座拥有百余万人口、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灾情之重,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在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会忆起那劫难的日子,思考那些与自己今后命运相关的问题;当初为什么能在1975年2月4日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而与海城相距仅350公里、发震时间仅相隔18个月的唐山地震却没能在临震前打个招呼?当今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究竟如何?从海城、唐山等大地震中得到哪些启迪?今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来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和整个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下面,我想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蒋锦昌 《地震学报》1980,2(3):304-313
本文论述了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出现时间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孕震过程和其他地震前兆的某些短临异常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结果如下:1.地震后所搜集到的一般性资料的分析表明, 大多数的动物行为异常出现在震前一天内.2.201例动物行为异常出现时间的分析表明, 大多数的行为异常出现在震前11小时内, 并在震前2—3小时急剧地增加.异常的平均出现时间和标准偏差分别为2.7小时和2.5小时.由此可见, 动物的行为异常确是一种在临震前出现的宏观前兆现象.3.对异常时间与地区分布特点的分析表明, 大多数的动物行为异常出现在孕震过程的临震突变阶段, 并与该阶段中急剧出现的其他地震前兆的临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82年12月24日04点50分,内蒙古丰镇县元山发生了4.6(M_L)地震.我区大部分地区有感,并听到了地声.震前,距震中25公里的新荣区地震中心观测站的地磁、地应力、电磁波、土地电等手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据此我们做了预报.  相似文献   

9.
用地震电磁波法作临震预报,发现地震的发震时间是有规律性的,仪器到的辽南发生的地方震和有些大地震,就是在预测的“发震时段”里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微震通常系指M_L≥1.0或M_L≥2.0的地震,研究这类微震活动在临近大地震发生前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京津唐地区的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强地震临震前微震活动存在异常变化,其中以唐山7.8级地震前微震显示的短临异常最为突出,且在强余震前多次重复出现。根据10次震例,剖析了大震前微震短临震兆信息的标志,研究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有关短临预报的时空信息,并对异常区与大震危险区的相关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2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前都出现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异常现象,在海城、松潘等地震的临震预报中,动物行为异常现象显示了一定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唐山大震后的考察中,由幸存者的叙述,搜集到了大量的动物异常现象,据震后调查,唐山大震前出现行为异常现象的动物近70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4种,鱼类12种,爬行类4种,鸟类15种,哺乳动物23种.异常现象较明显、数量较多的有30余种,共2202起异常现象.大牲畜、猪、羊、狗、猫、鸡、鱼、鼠、黄鼬等动物的异常现象较普遍,约占总异常起数的90%这些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唐山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主要出现在震前两天  相似文献   

12.
临震电磁波信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震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的现象,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震后,一些单位从不同的方面开展了观测研究工作。我省一些中强震震前也曾出现过不同表现形式的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现象。如1970年10月29日金湖4.2级地震前约2小时,震中区一鱼场工人发现收音机受到强烈干扰,震后即恢复正常;1974  相似文献   

13.
郑熙铭 《山西地震》1989,(2):22-25,35
唐山地震以后,对京津唐地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许多同志曾做过广泛的分析研究,但是对其临震特点分析尚少.为此,我们运用二阶差分法计算了震前京津唐地区地下水位的加速度变化.结果表明,多数井孔水位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1~10天有同步异常现象.这为分析唐山震前地下水位临震异常提供了一种信息,同时给分析地下水位异常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DEMETER卫星监测到的海地地震前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其松  颜蕊  张景发 《地震》2011,31(2):68-78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数据, 对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太子港附近发生的MS7.1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通过对电磁场频谱、 等离子体数密度、 温度等物理参量的分析, 探讨了电离层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海地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电磁现象的空间效应是清楚的, 震前几小时磁赤道峰存在剧烈扰动, 震中附近电场分量E12低频谱密度有增强现象。 临震前1天和临震前3天在震中+5°范围电子数密度(Ne)出现异常, 震前8天氧离子(O+)数密度在震中上空出现了异常现象。 震前震中区上空电磁场VLF在40 Hz和120 Hz等低频点出现清晰的电场异常扰动, 震前出现的这种变化可能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一、事件 1982年11月12日凌晨,山西省昔阳县发生4.9级地震,附近各县均有较强感觉。当地群众震前普遍听到了地声,是我区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 介休地声观测站地处构造带交汇部位,在昔阳南西175公里处。安装在315米地声观测井底部的水听器,震前记到了较强的长期连续地声,出现的时间是,10月29日、30日,11月2日、3日、4日,11日平静,12日发生地震,同时纪录到地震波(见图)。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1/2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前近震中区地电阻率的震前突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安忠 《地震学报》1982,4(2):169-173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中250公里范围內已经建立了16个地电台站。震前10天内有几个台站地电阻率在较平静的趋势背景值上出现大幅度突变异常,尽管这些台站占少数,但却集中分布在发震的沧东断裂附近。 根据唐山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以及发震构造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实际资料说明,地电阻率突变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唐山地震断层面是一致的,与震前地下水位变化异常带也是吻合的,地下水震前变化在时间上与地电阻率突变的出现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7年后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地震。震前曾提出中期预报意见,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预报时间偏长,地区偏大。震前还发现少量短期异常,但难以肯定其是否为前兆;临震微、宏观异常集中在1天至1小时,未能及时发现。据此分析认为,对于中等强度地震,中期预报的主要判据是地震活动性异常;并且只有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优化台网,努力扑捉短临信息;改善通讯条件,及时传送短临宏微观异常信息才有可能实现短临预报;中等强度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一般宜在地震系统内部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希腊几次大地震前曾经观测到周期为24小时的地电场周期异常,本文讨论了出现这些前兆的问题。这些前兆以周期分量叠加在地震前数十小时开始的电位差强变化上的形式出现。该周期异常为一指数项所调制,这意味着趋近临震峰值相继增加,震后周期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当前,在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中,对临震信息的探讨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它对减轻地震灾害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大地震发生数量和地区的局限性,观测条件和场地的限制,大地震前所得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前兆资料很少。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唐山7.8级大震前,在近震中区已布设了多种手段的台站,进行长时间的定点观测,以监视大地震前地壳下各种参数的变化,为临震信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特别是地下水位、地电阻率和水氡含量三种观测台网相对较密,在唐山震前得到了一批较为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