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兴国旋卷构造是华南中部发育的一套典型构造形迹,其形成机制能较好的反映华南内部的大地构造格局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兴国旋卷构造的主体构造要素主要包含两条近北东向走向的剪切带及剪切带所夹的一系列呈弧形或大致弧形展布的走滑断层和3个向斜盆地,以及核部的两个花岗岩体砥柱.本文通过对兴国旋卷构造中岩体砥柱的年代学、边界剪切带的几...  相似文献   

2.
双核型旋扭构造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佐勋 《地质学报》1990,64(2):93-106,T00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旋扭构造类型——双核型旋扭构造。它以具有两个砥柱为特点,区别于单核型旋扭构造。双核型旋扭构造旋回面组合形态最常见的有S形、反S形,其次有椭圆弧形、双曲线形,有时还可见涡轮状等。在野外构造研究基础上,文中提出了绕双砥柱旋扭运动的力学模型。采用流变学原理与方法,得到了这种构造型式的应力场与变形场的伯格斯粘弹性解析解。并进行了模拟实验。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力学模型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旋卷构造在地壳构造中,特别是在地壳局部构造中,是最普遍的构造型式.据李四光同志的分析,当外力的合力不通过某岩块的重心(质量中心)时,则此岩块将围绕核心部分(砥柱或旋涡)与周围岩块发生旋扭运动,以致产生旋卷构造.旋卷构造有许多类型,如果我们仅考虑其平面应力场,从其成生的构造应力场的推导过程中,除S型和反S型构造以及歹字型构造体系(它们可能与两种构造运动的联合作用有关)之外,都具有统一  相似文献   

4.
袁万明  李红阳  邓军  郇伟静 《岩石学报》2010,26(6):1785-1792
玛曲格尔珂金矿田位于青藏高原北东部,主要包括大水、格尔托和贡北三个金矿床,成矿作用受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控制。本项研究识别出区内存在的旋涡状构造,它与金矿田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二者的规模与分布范围吻合,直径达4500m左右。中心部大理岩化白云岩和深部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构成旋涡状构造的砥柱。旋涡状构造包括6个放射状弧形旋回层,其中南部4个旋回层的的旋扭面(弧形断裂)凸向W-NW,属于张性结构面;北部2个旋回层的旋扭面凸向NE,为压性断裂,从而可认为旋涡状构造是由2个性质不同的旋扭构造所构成。在ETM遥感影像图和地形图上,旋涡状构造清晰可见,地势较高,桔黄色旋回层正地形与深蓝色负地形带相间,砥柱区高峰4000m,相对高差500m。旋回层内的石英闪长岩脉产状与旋扭面一致。贡北、大水和格尔珂金矿床分别位于旋涡状构造编号为1,4和6的NW向旋回层、NE向旋回层和SE向旋回层,这3个旋回层宽度较大,平面上构成了旋涡构造的主体。旋涡状构造的张性结构面成为容矿构造,所以,具张性旋扭特征的南部旋回层,其旋扭面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而具压性特点的北部旋回层,容矿构造与旋扭面相交。依据旋涡状构造的控矿特性,预测区内其它旋回层的扩容区或张性结构面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5.
李东旭  许顺山 《地质论评》2000,46(2):113-119
通过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力学分析及历史分析认为,该变质核杂岩实质上是旋扭构造的砥柱,而旋扭构造又源于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拆离伸展构造晚于旋扭构造。因此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旋扭成因的新看法,并认为越北古陆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导致红河断裂和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进而引起的旋扭隆升。后期叠加伸展拆离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地质力学上以扭转变形为主的构造型式称旋扭构造,有涡轮状、帚状、莲花状构造等等。下面就此有关的内容讨论三个问题。 (一) 旋扭状构造的力学成因旋扭状构造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它是在什么样的应力场的作用下的产物?首先可从讨论无限平板在集中力偶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着手。可通过一个简单薄膜的模拟实验来进行观察(图1)。当薄膜很大,力偶矩M作用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只在集中力偶附近产生涡轮褶皱,远离集中力偶作用处,看不出什么影响。由此可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地处山东省苍山县、费县境内。区域上位于鲁西旋扭构造体系砥柱—尼山穹隆的东南部,东临郯庐断裂带,北临苹邑盆地,南与鲁南纬向构造体系接壤。本区内现已发现金化探异常区及几个金矿点,并有着与归来庄大型金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  相似文献   

8.
陈富伦 《地质论评》1987,33(2):148-157
徐宿旋卷构造主要由东西向和新华夏两种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方形地块经旋转扭动而成,笔者根据组成旋卷构造的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各旋扭带对内生矿产的控制作用将旋卷构造划分为四个旋扭带,并简述了每个旋扭带对内生矿产的种类、分布、规模、矿物共生组合及伴生组分的控制作用;同时指出,上隆构造和断裂构造是内生金属矿床的主要赋矿构造。文中还阐述了铁矿的形成与煤质分布和富水带的关系,进而指出成矿物质有其多种来源,地下热卤水的成矿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周启永 《贵州地质》2010,27(4):251-254
本文试图对旋卷构造应力强度与成煤矿化强度、成煤矿化强度与矿床至旋扭中心距离(r)的半定量关系,作一尝试性研究。结果表明,发耳偏心涡轮状构造控制着贵州省西部——云南省东部若干煤田的分布,是一种重要的控煤构造型式,其成煤矿化强度受构造应力场控制,其矿化强度高值区位处涡轮状构造应力中区,而成煤矿化强度与矿床至旋扭中心的距离(r)呈现一种类似正态分布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成因上,八家子铅锌矿被认为是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多金属矿田,断裂构造特别是断裂交汇部位严格控制着若干矿床和矿体的产出,而矿区中部的炉沟岩体与各矿床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对矿区断裂构造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控矿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八家子矿实际上是受一个以炉沟岩体为砥柱的旋扭构造控制的大型矿田。指出以炉沟岩体为中心的主要控矿断裂以左旋式构造形态呈弧形展布,在这些断裂上,无论是矿床分布、元素分带还是矿床成矿温度都表现出分带性特点,而这些特点均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旋扭构造的特征。这一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控矿断裂和炉沟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在找矿预测中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治洮 《地质论评》1958,18(5):384-385
这一个旋捲构造位于祁连山东端,为一多金属矿床所在地,巳经过了近三年的普查和勘探工作。矿区的构造极为复杂,本文仅就可能为旋捲引起的构造现象加以介绍。文中的材料是根据勘探队几年来工作成  相似文献   

12.
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以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讨论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特征。区内地壳分上、中、下三层。岩石圈西厚东薄。首次发现存在壳内低速—低阻层,推断由糜棱岩化花岗质层所引起,是区内主滑脱面。其上构造岩席,在断面上呈西厚东薄的“楔形”。提出彭灌杂岩属中地壳组分,由西北向东南逆冲达50余km。在区内西部,纵向上存在相互直交的“立交桥式”构造。在映秀断裂带东南侧,显示爆炸地震纵波三角形异常和大地电磁测深高阻异常,它们似由川中克拉通西北部前寒武纪岩浆杂岩所引起,对川西北高原隆升起了砥柱作用。 根据波速度、电性资料,结合区域地质、重磁和天然地震等特征,可将区内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最后简述该区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3.
临潼-长安断裂地处黄土区,黄土稳定性差,以往多采用地面和遥感地质调查等方法加以研究。由于受黄土塬边滑坡或湿陷性影响,得到的断层剖面构造特征不但深度有限可靠性差,而且深部的构造特征仅具有推测性质。地震勘探是探测深部地质构造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利用地震探测获得了深达千余m的地质剖面,并从区域构造研究入手,划分了临潼-长安断裂与周至-户县凹陷、骊山凸起的分界,确定了临潼-长安断裂的总体剖面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73—1977年,我队在阿勒泰、富蕴及青河一带进行1比20万区测工作。通过野外观察和有关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有一个大型S形构造、一个帚状构造和一个莲花状构造,它们由下石炭统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涉及范围北西-南东长130多公里,南西-北东宽5—10公里。以上构造有规律的组成一个整体——连环式旋扭构造(如下图所示),但又各显示出自己的特征,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辽宁西部花坤头营子地区旋卷构造是板块碰撞陆内造山作用结果.该构造由内环、外环及推覆体三部分组成.内环为一个完整的莲花状构造体系,由中心向外,岩石地层单位呈一圈一圈的,由老向新排列.外环为以雾迷山组为主体的北东向的瓦房子复背斜核部.内环与外环以塌陷断层、旋转挤压断层分隔.与该构造有关的矿产有铅锌、锰矿.  相似文献   

16.
豫陕晋金三角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该区金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处于多断裂构造体系及联合区间。区内金源层(体)广泛分布,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金成矿持续时间长,金的成矿类型多,形成一个完整的金成矿序列。跨豫陕川鄂巨型莲花状构造对该区金矿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名的小秦岭金矿密集区、熊耳山、桐柏山、黄石、宜昌等金成矿区及安康一丹江砂金矿密集区均受该莲花状构造控制;晋渭多字型构造控制了中条山金(铜)成  相似文献   

17.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砂箱实验方法,本文对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这些要素包括: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弧形边界、两侧基底地块的砥柱作用、底部滑脱层等.此外,北大巴山早期的伸展构造对随后挤压背景下的构造组合可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结合前人研究,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演化可分为...  相似文献   

18.
运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分析阳泉矿区地质构造,探讨构造体系,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机制。作者认为,阳泉矿区地质的构造格局是东西向构造带和新化夏的构造带互相复合造成的,矿区内煤系底部的岩浆岩侵入体,在新华夏系南北向扭力作用时起了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辽河东部凹陷走滑构造及其与火山岩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走滑构造可分为压扭和张扭两类,平面上主干走滑断裂都表现为一条贯通性的走滑构造带,剖面上前者表现为正花状构造(向上撒开的逆断层组),后者表现为负花状构造(向上散开的正断层组)。它们的伴生构造在平面上分别表现为与主干走滑断裂共生的雁列褶皱、雁列逆断层(压扭)和雁列正断层(张扭)。在实际剖面中由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还常见由正—负花状构造组合的复合花状构造。在平行于走滑构造带方向,有时断层面倾角会变化,直至倾向相反(丝带效应);走滑断裂带各点所受的应力可从挤压(褶皱)—逆断变为伸展—正断(海豚效应)。走滑断裂在火山岩盆地中普遍发育,是构造—火山作用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区走滑断裂系统由贯通性主干走滑断裂和伴生构造两部分组成。主干走滑断裂平面上侧向延伸长,其附近多为与之成锐角相交的雁列正断层组;剖面上同时出现负花状构造和正花状构造,断层面陡倾且有时两侧地层厚度不等。根据雁列构造与主干断层间锐角指示方向和断层切割层位可判别,该区于古近纪主要发育右旋走滑断裂系。火山岩分布明显受走滑断裂带控制,火山喷发中心沿主干断裂呈串珠状分布;火山岩厚度于主干断裂附近最大,向两侧减薄,多终止于次级断裂附近;厚度大于1 km的火山岩距主干断裂通常在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本区红土型镍矿预测中的主要原岩-蛇绿岩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结合部构成的三联点构造控制的班达海左行旋卷构造带上。大面积分布的蛇绿岩带底部的镁质超基性岩普遍含镍0.2%0.4%,其风化壳具明显结构分带,超基性岩地区200.4%,其风化壳具明显结构分带,超基性岩地区20450 m标高的中、低山地貌,坡度角5°450 m标高的中、低山地貌,坡度角5°30°等是红土型镍矿主要预测标志。预测红土型镍矿A类远景区2400 km2,近海边红土型镍矿潜在资源量1500万t;B类远景区5500 km2;C类远景区面积5600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