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月2010年1月,在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昆仑站题写了站名。胡锦涛主席为中国南极昆仑站题写站名,不仅是对我  相似文献   

2.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0,(10):F0003-F0003
10月22日,青海省委、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在西宁共同举行“中国南极昆仑站”昆仑玉碑捐赠交接仪式。青海省人民政府将镌刻有胡锦涛主席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名的昆仑玉碑捐赠给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与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交换了昆仑玉碑交接证书,并为昆仑玉碑揭幕。国家海洋局决定委派即将出征的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将此昆仑玉碑运往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放置在我国南极昆仑站永久矗寺。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11,(2):6-7
第二十七次南极科学考察进展顺利北京时间1月8日,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投入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为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该平台攻克了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穹A地区极寒、低气压、缺氧条件下工  相似文献   

4.
第二十七次南极科学考察进展顺利北京时间1月8日,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投入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为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该平台攻克了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穹A地区极寒、低气压、缺氧条件下工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8,(8):6-6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即将开始建设,国家海洋局7月16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为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征集站名。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1,(2):6-6
北京时间1月8日,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投入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为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8.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9,(3):F0003-F0003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9.
艰难的返程     
历时54天、接力往返3000多千米,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功穿越了雪坝丘陵密布的"魔鬼地带"和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克服了低温酷寒、高原缺氧、连续的地吹雪和白化天,以及不断出现的车辆故障等一系列困难,成功完成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上的昆仑站的各项建设考察任务,并于2月8日傍晚艰难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  相似文献   

10.
信息动态     
《海洋世界》2011,(1):6-6
2010年12月17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3时),中国南极第27次考察队在内陆出发基地为昆仑站队队员们出发前往冰穹A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12月23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昆仑站队在南极内陆冰盖上成功布设了超低温自动气象站。  相似文献   

11.
田小明 《海洋世界》2011,(11):22-25
2008年10月20日,"雪龙"船一声长笛,告别上海,开始了又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难历程。这是我国进行的第25次南极考察,也是一次必将被写入历史的考察——从宣布进行冰穹A考察起,经过13年的努力与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要完成一项特殊、艰难而又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目睹了建站的全部过程,与队员们一起工作,冰雪南极留下了我们辛劳的汗水。  相似文献   

12.
正自1984年中国政府首次组织南极科学考察至今,我国已成功开展32个南极考察航次,先后在南极建立起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站;7次赴北冰洋考察,并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自2004年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时起,随船观测人员开始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海冰形态,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海冰观测图片资料上万幅;又耗时4年,对这些图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精选出特征明显、较有代表性的海冰观测图片,汇编成《极地走航海冰观测图集》。极地海冰在大气与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一员。极地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天  相似文献   

13.
去年10月,在智利的“Rodolf Marsh”科学站召开了国际南极资源会议。大会由智利有关单位组织,有13个国家的5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V·Fuchs等著名极地活动家和南极考察委员会的两位前任主席。会议内容涉及南极环境、生物资源、南极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条件,海洋技术在南极应用的前景和最大可能性等问题。加拿大政府科学顾问F·Roots就最后一个问题作了报告。会议论文全部用英文发表。  相似文献   

14.
出发仪式非常简单,每个人都与内陆队28名勇士紧紧拥抱,但大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就是祝福他们早日建成昆仑站,平安归来。之后领队杨惠根下令:向冰穹A进发!庞大的车队便巨龙般向南极内陆驶去。……  相似文献   

15.
杨威 《海洋世界》2006,(6):36-41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分乘两架飞龙直升机登上了南极最大的冰架——埃莫里冰架,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南极内陆上空飘扬。12月21日当天,科考队还飞临了戴维斯站附近的企鹅岛和印度科学家新圈占的未来科考站。从而准备全面分析情况后为建立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选址。  相似文献   

1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10):66-69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已于2008年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设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0,(12):F0003-F0003
当地时间12月25日,中国困务委员刘延东飞抵南极乔治王岛,视察了我国南极长城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慰问长城站全体考察队员,并转达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对考察队员们的亲切问候和新年祝福。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科学与工业研究部南极局局长罗伯特·汤姆森博士和新西兰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国际生态学会主席、坎特伯雷大学动物系主任乔治·诺克斯教授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日在青岛参观和讲学。汤姆森博士作了题为“南极事务”和“南极的地质地理学”等学术报告。诺克斯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介绍”、“南大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时间12月22日15时25分,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泰山站机场。本次试飞成功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雪鹰601"第一次搭载并启用全部科考设备试飞,标志着我国在极地航空科学调查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次飞机进行昆仑站试飞返程时需要经停泰山站获得地面保障支持,此次试飞是机组熟悉泰山站机场、保证昆仑站试飞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是在为下一步试飞昆仑站做  相似文献   

20.
时讯     
南极历程备忘录首踏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