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天文潮汐在特定地区与寒潮天气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荣 《气象学报》1990,48(2):239-241
虽然现代大气物理学认为:“日月引潮力造成的大气潮汐对于大气活动和天气过程没有多大作用,或者是影响微乎其微。”但是,近几年来,日月引潮力与天气变化关系的研究又掀起一股高潮,有人根据资料分析,发现在某些特定天文条件下,日月引潮力会对天气过程起着不可忽略的影响。然而,不分地区、不考虑天气系统的笼统统计,结果并不好。这就说明,日月引潮力要对天气过程起影响,除了要求特定的天文条件外,还要求特定的其他条件(诸如地区等)。为此,本文研究了寒潮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月球运动能否对天气产生影响,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尚在不断探讨中的新问题。从直观上看,月球引潮力变化可对地球产生多方面影响,如自转轴的受迫章动,海洋与地壳的潮夕以及由潮夕摩擦而引起的自转速度减慢和深部质量迁移等。某些研究还表明,月球还对地磁活动产生影响。总之,从整体到局部,从深部到浅  相似文献   

3.
日、月引潮力与台风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振球 《气象》1975,1(9):18-20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不仅产生海洋潮汐,而且还产生固体潮(地球外壳上下振动)和大气潮。可是,过去一般认为对流层中大气潮的作用不大。然而,我国劳动人民在历代与天奋斗的实践中,却积累了不少用天文条件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例如,沿海渔民就有“台风来临如遇朔、望日,则风大雨大,容  相似文献   

4.
谢亮 《气象》1980,6(3):21-22
日、月、行星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近年来已引起气象工作者的注意。从大量的观测与统计事实来看,它们的相关关系是存在的。但由于引潮力的量级很小,如月球的引潮力,它的垂直分力仅为地心吸力的千万分之一,而一般认为可能起作用的水平分力,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相比也要差2—3个量级。因此,难以解释引潮力会对大气运动产生直接影响。但有一种假设认为:日、月、行星引力迭加时,可能产生“引力突变”。例如,1954年6月30日日全食,巴黎的傅科摆突然偏转13°,这种突变绝不是引力的简单相加,可能产生一种突变的瞬时量  相似文献   

5.
卓峰 《气象》2000,26(8):42-46
通过对北兰球高续近地面大气经向运动变化、北半球100hPa极地低压环流变化、赤道附近200hPa和850hPa大气续向运动变化等现象的分析,指出北半球100hPa极地低压环流变化是与日、月引潮力场周期变化高相关的大气振荡现象,另二者的变化与月球引潮力场变化周期同步或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6.
大气潮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熟悉的海洋潮汐 ,海水的涨落之差一般为几米。某些地方因海区的形状特殊 ,潮差更大 :我国著名的钱塘江怒潮最大潮差近十米 ;北美芬地湾最大潮差超过 1 5m。海洋潮汐起因于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的共同作用。同样的力作用于大气 ,也应使之产生潮汐。海洋潮汐表现为海水的涨落 ;大气潮汐也应表现为大气层厚度的涨落。海洋潮汐“随日而应月” ,其规律一般是 :涨落周期为半个太阴日 (一个太阴日是月亮两次经历上空的时间间隔 ,历时 2 4小时 5 0分 ) ;在农历初一和十五过后两、三天 ,潮差特别大 ,即所谓“大潮” ;而农历初七、八和廿二、廿…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引潮力对暴雨产生的影响. 1 引潮力 引潮力主要决定于月相(朔望).据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及天体离地球的远近有关.太阳质量虽比月球大,但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故月球的引潮力比太阳大得多.因此,南方的渔民经验是"潮水跟月",并利用潮水的起落捕鱼捉蟹.当月球与太阳在地球同一方向并成近直线的时候,就是农历初一(朔),日月引潮力同相叠加,因而形成"天文大潮".当日月在地球各一边近似一直线时,就是农历十五(望)的前后,日月引潮力方向相反而削弱,潮水涨落幅度就小.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中期天气预报的对象是如连阴雨、寒潮等中期时空尺度的天气过程,这些过程与行星尺度环流系统或一群天气尺度系统变化密切相关。大气长波的发展与消亡是中期天气演变的最基本过程,而超长波的活动则构成了中期环流形势演变的背景。随着中期数值预报的进展,其输出产品给中期MOS预报提供了预报信息。目前,欧州中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大气潮汐与大洋潮汐不同,是指不仅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振动,也包括太阳对大气的热力效应而造成的大气振动,而且从地面气压的周期性变化来说,后者是主要成分。大气中对应于太阳的主要潮汐分量的周期为全日、半日、三分之一日  相似文献   

10.
一、自然天气周期及其预报问题自然天气周期的概念是苏联学者穆尔坦诺夫斯基首先提出的.所谓自然天气周期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天气区域内,对流层中天气过程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保持相对不变的一段时间.那么,何谓自然天气区域呢?简单地说,在北半球范围内,一定地理区域的天气多数是由某些特定的大气活动中心和长波系统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如亚洲区域的天气主要是冬季西伯利亚冷高压和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乌拉尔高压脊和东亚沿岸低槽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见自然天气区域是指这样一个地理空间,在这个地理空间内,天气的发生或发展是受某些大气活动中心和长波  相似文献   

11.
吴胜男  江志红 《气象科学》2019,39(5):588-598
利用欧洲中心1979—2015年夏季6—8月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CN05.1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引入基于自组织映射SOM(Self-Organizing Maps)方法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空间距平场的客观分型,得到该地区25种地面天气型及其系统演变特征,发现天气型的稳定、转移与天气系统强弱有关。高低压系统越强,天气型停滞频率越高,天气型越稳定;反之,天气型越不稳定。基于SOM天气型转移概率,发现三条与局地降水联系的系统演变路径,其中1号路径暖空气势力强盛,副高北上,推动锋面北抬,产生江北降水型,多发生在7月;路径2反映冷空气势力强盛推动锋面南下的天气过程,产生沿江降水型,该天气型在6、7月均易发生;路径3表现为台风移动变化对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降水的影响,为江南降水型,且集中在8月。通过引入SOM方法对逐日天气尺度环流进行分型,从气候态上捕捉与降水有关的天气系统的移动变化特征,体现SOM方法在模拟天气系统演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6年7月25日岑溪市出现的暴雨天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在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天气的发生与各物理量及本站要素关系密切,作为单站预报,应在掌握大环流形势背景的同时,还应综合分析各物理量及本站要素;这次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来自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以及台风登陆后西进北抬所形成台风槽。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ime evolving,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at develops beneath an idealised, dry, baroclinic weather system. The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is forced by thermal adv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weather system. Large positive heat fluxes behind the cold front drive a vigorous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whereas moderate negative heat fluxes in the warm sector between the cold and warm fronts generate shallow, stably stratified or neutral boundary layers. The forcing of the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is quantified by forming an Eulerian mass budget integrated over the depth of the boundary layer. The mass budget indicates that tropospheric air is entrained into the boundary layer both in the vicinity of the high-pressure centre, and behind the cold front. It is then transported horizontally within the boundary layer and converges towards the cyclone’s warm sector, whence it is ventilated out into the troposphere. This cycling of air is likely to be important for the ventilation of pollution out of the boundary layer, a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large-scale air masses.  相似文献   

14.
华北区域冰雹天气分型及云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E静止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选取2010—2012年华北区域内27次冰雹过程,按大气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和云系的云型特征等将其分为冷涡云系尾部型、低涡槽前型和偏北气流控制型3种类型。分析结果表明:3种天气型下冰雹对流云系特征存在差异,但90%以上的冰雹过程发生在对流云团的快速发展阶段中,降雹集中出现于准圆形或椭圆形对流云团边缘或带状对流云系的传播前沿区域,对应于云顶亮温梯度的大值区。在掌握背景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红外图像中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水汽图像暗带和暗区变化等信息,对冰雹的监测和预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定量统计分析表明,大的亮温梯度值 (不低于8 ℃/0.05°) 是辅助判断冰雹能否发生的重要参量,而当冰雹云同时具备低云顶亮温和大亮温梯度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大于10 mm大冰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MM5模式对云南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强降水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下垫面植被的敏感性试验,考察云南气候要素(降水、温度、湿度、风等)对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敏感性,从而达到了解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在云南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期提高对未来天气、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云南气候要素值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一般在近地面至700 hPa之间;下垫面植被覆盖率的锐减,使云南降水范围、降水量、空气湿度急剧减小,温度、风力、蒸发能力、干旱指数迅速增大,加剧了云南的干旱化和沙漠化,最终将导致云南的天气气候和环境生态系统偏离本来的平衡状态和演变过程。但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降水中心、冷(暖)中心、干(湿)中心位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监测资料等,对2008年初呼市地区出现低温降雪天气的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和灾害影响作了初步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此次低温降雪天气是在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北脊南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的形势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同时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往北到东北方向输送,冷暖气流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频繁交汇,造成了我市持续低温、降雪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7.
广西区是我国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输电的重要通道, 2015年1月26日—2月8日期间广西区北部桂林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连续覆冰事件, 其最大覆冰厚度可达24.83 mm。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线路覆冰观测资料, 从天气形势、温湿垂直层结、局地气象要素以及大气环流指数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此次电线覆冰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 东亚大槽偏强, 阻塞高压引导脊前偏北气流南下, 冷空气入境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汇合, 在北方寒潮与南方水汽的共同作用下, 地处高海拔的输电线塔杆易出现覆冰。冷暖气团在桂林北部山区上空相互对峙形成准静止锋时出现两种覆冰变化特征: 当冷空气强盛且水汽充沛时, 过冷却雨滴冻结或者雾滴凝华形成电线积冰; 而在暖气团主导下电线覆冰则自然融化。准静止锋的锋区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线的覆冰增长过程, 特别地, 冷暖空气的交替主导是电线反复积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了赤峰市地区发生在2009年7月23日午后暴雨天气过程(简称"7·23"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资料,并结合天气图和自动雨量站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引发"·23"暴雨天气不仅与东北冷涡环流、暴雨落区附近低层暖湿切变风场有关,而且在卫星云图显示的对流云体上有相应云系特征。暴雨发生即与当时大的环流云场相关联,也与降水强度、落区的云场中的一些特殊云形云系存在一定内在关系。分析研究这些天气条件和云图特征信息对做好大暴雨预报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weather phenomena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Bohai region(China). Five categories of weather phenomena were screened(i.e., fine, cloudy,foggy, rainy and windy condi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observed at Oil Platform A during 2003-2010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in different weather phenomena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flux method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a formula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The results revealed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of-1.0 to +1.0 ℃, i.e., air temperature above the sea surface is subtracted from the SST in corresponding weather phenomena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Bohai region. Moreover,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wind and shortwave radi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erms of the effects of SST on weather processes. In conclusion, the effects of SST on weather phenomena are manifest via the exchange of momentum and energy from sea to air. When the air temperature above the sea surface is lower than the SST, the SST helps develop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 within the synoptic system through moisture and sensible heat fluxes. When the air temperature above the sea surface is greater than the SST,synoptic systems transfer energy into the sea through heat flux, which affects SST variation. Moreover, a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 will weaken if the synoptic system passes over a colder underlying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