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朱瑞  王滨 《海洋信息》2020,35(1):57-62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将海域登记与房屋、林地、草原、土地登记一并纳入不动产的统一登记范畴.《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中明确,国家实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将海域使用权登记纳入不动产的统一登记,主要问题是解决不同业务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本文阐述了江苏省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的数据共享交换设计与实现.在对江苏省海洋综合管控平台接口改造后,实现与江苏省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系统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
赵梦  岳奇  徐伟  曹东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7):70-73,117
海域是三维立体空间,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多数海域使用是使用海域垂直方向的部分范围,对海域进行立体化确权管理是集约利用海域资源的必然趋势。文章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资源权利角度研究海域立体确权的意义,基于我国海域立体确权的现状,从海域权利特性、法律依据、海洋经济及海域管理等方面分析海域立体确权的可行性,并提出政策管理、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海域自然资源属性和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构建海域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调和模型,对包括底质资源、水质资源、生物资源、水深资源、海域空间资源、岸线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以及重要滨海湿地和河口资源共9类在内的辽宁省海域自然资源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应用海域自然资源评价调和模型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须考虑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保持评价指标在评价单元内的独立性;调和系数应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海域自然资源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空间开发,但随之也对我国海域空间范围界定和权属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海域立体空间分层特性出发,对我国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确权的内涵、基本原则、考虑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我国海域三维立体开发利用中面临的困境和管理配套制度的设计进行了综合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海域空间可以分为水面上方、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5个部分,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确权则是在同一海域多层次利用中,对基于特定功能用途所占用的特定海域空间开展使用权确权的过程,在海域使用权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和完善海域空间三维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以确保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确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上新能源用海、油气用海、交通运输用海等需求显著提高,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刚性需求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紧张。尤其是海上风电用海,受国家宏观战略影响,呈现跨越式发展,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大规模海上风电建设对海洋空间资源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既保障海上风电用海需求,又协调海上风电与其他行业的用海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树立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理念能够良好解决上述问题,集约利用理念既是全面提高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内在要求以及协调保护与利用显著矛盾的需要,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关键。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现有海上风电场外缘边线包络海域面积、确权海域面积等数据,采用集约化的空间资源开发理念,从项目选址与海缆路由、风电场设计与技术要求、用海范围及确权面积控制等方面完善海上风电用海面积控制指标体系,以期提高海上风电项目用海集约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1.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是由海域使用权的性质决定的海域使用权具有物权的性质。我国“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水法”等,承认国有土地和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规定了组织和个人可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采矿权、或取水权等。法学专家将对国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归为用益物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域使用的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对海域空间资源使用权的取得越来越迫切。如港池、养殖、围海、油气开发、海上娱乐场等海域使用权,是从海域国家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排他性权利。海…  相似文献   

7.
通过开展海域资源现状调查,摸清海域资源禀赋基本情况,进行海域资源资产核算,建立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是海域分等定级和价格评估的基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保障海域使用金应收尽收、实现海域国有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履行国家海域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必要条件。文章针对我国现有海域资源调查核算不能满足海域有偿使用管理需要的具体问题,提出3点建议,包括:开展海域空间资源调查,建立资源实物账户;开展资源价值评估,建立海域资源价值账户;构建海域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8.
海籍调查资料是海域管理的重要资料,本文遵照海域、测绘等规范,结合围填海现状调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岸带确权填海项目海籍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项目填海位置与海域批复的位置存在偏移,为优化海域管理,针对海籍调查中宗海图绘制过程所涉及的海岸线、坐标系统、控制点等要素进行研究,得出应严格按照现行海域管理要求,使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及法定岸线,以确保准确可靠的海籍调查资料,发挥其在海域使用及自然资源规划管理方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是国家鼓励探索的一种用海新模式,海域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利用已成必然趋势,但海域管理领域真正涉及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管理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没有。研究表明:国家是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立的唯一主体;同一宗海区块空间已设定水体用海使用权可开发利用的海域空间边际外部分为客体范围;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是两种常见设立方式;迭代升级行政审批程序应增加海域立体空间规划、创新空间管理体系,同时要考虑线性用海动态性;从登记客体、观测技术、登记制度、登记方法和登记内容5个维度改革创新权属登记模式;可通过研制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开发规划,赋予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优先权,支持相邻海域使用权人设立海域役权等方式协调与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权益。  相似文献   

10.
王忠 《海洋信息》1999,(8):16-17
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在1998年11月6日~7日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全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会议”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全国各地加快了海域使用立法,加强了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和海域使用调查、登记、确权和换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海域空间是各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载体,掌握真实有效、系统完整的海域权属数据,是科学配置海域资源及强化海域综合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文章通过对2015年全国重点海域权属核查工作的介绍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海域权属核查工作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技术单位未严格按要求开展工作、部分地区依法用海意识薄弱3个主要问题,并从明确核查成果应用、完善动态监测系统、推进填海竣工验收、开展全国范围核查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海洋局于2015年启动重点区域海域使用权属核查工作,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是全国首批4个海域使用权属核查试点区域之一,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承担该试点工作。文章概述海域使用权属核查具体工作情况,包括核查工作流程、核查结果和分类分析;提出对核查工作总体和各阶段的建议,为依法科学配置海域资源、提高海域审批效率和落实不动产登记要求等奠定基础,同时为开展全国海域现状调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海砂是价值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的海洋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海砂开采处于盲目和无序的状态,不但浪费了巨大的资源,而且导致了部分地区海岸带环境破坏、海滩和岸堤被侵蚀等危害。因此,海砂资源的科学开发与管理已成为海洋资源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文章以泉州地区为例,针对可能存在海砂的重点区域进行选划和分析,对海砂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Wave energy resources assess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 before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ave energy. At present, the existing wave energy assessment is focused on theoretical wave energy conditions for interesting areas. While the evaluation for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conditions is scarcely ever performed.Generally speaking, the wave energy are non-exploitable under a high sea state and a lower sea state which must be ignored when assessing wave energy. Aiming at this situ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performed. First, a division basi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wave energy and the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is studied. Next, based on recent 20 a ERA-Interim wave field data, some indexes includ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wave power density, a wave energy exploitable ratio, a wave energy level, a wave energy stability, a total wave energy densit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total wave energy and a high sea condition frequency are calculated. And then the theoretical wave energy and the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are compared each other;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are assessed and a regional division for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resources is carried 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 sea state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sidering collapsing force of the high sea state and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r wave energy,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energy by wave with a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being not less 1 m or not greater than 4 m is the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wave energy, the average wave power density, energy level, total wave energy density and total wave energy of the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decrease obviously and the stability enhances somewhat. Pronounc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wave energy and the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are pres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areas of an abundant and stable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a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north-central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Luzon Strait,east of Taiwan, China and north of Ryukyu Islands; annual average exploitable wave power density values in these areas are approximately 10–15 k W/m; the exploitabl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 and seasonal variation(SV)values in these areas are less than 1.2 and 1, respectively. Some coastal areas of the Beibu Gul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he Hangzhou Bay and the Zhujiang Estuary are the poor areas of the wave energy. The areas of the high wave energy exploitable ratio is primarily in nearshore waters.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 sea state for the wave energy in nearshore waters is less than that in offshore waters. In the areas of the abundant wave energy,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 sea state for the wave energy is prominent and the utilization of wave energy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The developed evaluation method may give some references for an exploitable wave energy assessment and is valuabl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The adoption of UN Convention of the Law of the Sea in 1982 created optimism for indigenous peoples and marginalised coastal communities that they may (re)gain control of, or improve access to, marine resources. However concerns were also raised that opening the sea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ight create threats for traditional users of the sea. Twenty-five years later the potential enclosure of large areas of coastal seas to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s reigniting debates about marine governance, access and control over marine resources. Case studies in Scotland, Canada,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reveal a dynamic tension between: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blue growth’ agenda requiring the creation of private rights in the sea; and socio-political drivers which seek to address historic injustices and increase access to natural resources by indigenous and marginalised coastal communities. As ye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this tension being adequately addressed by emerging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for managing marin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定义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位的痕迹线,兼具海洋与陆地的空间资源管理界限功能。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其功能和价值源于所依附的海岸带。随着海岸带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海岸带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构建了以自然岸线保有率为核心的海岸线管理办法。2018年实施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范(DB33/T2106—2018)》提出了海岸线的三级分类体系,包括自然岸线、人工岸线和河口岸线3个一级类。该《规范》综合反映了海岸线的科学定义和国家需求。首先,该《规范》给出海岸线定义是"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突出了"大潮高潮位"和"痕迹线"对海岸线界定工作的指示意义。其次,该《规范》将自然岸线定义为"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由此推论,人工岸线的地貌动力学功能是隔断了原有的海陆相互作用。第三,该《规范》提出了"原生自然岸线"、"自然恢复的岸线"和"整治修复的岸线"等概念,将曾经受过人类活动影响但恢复了(或拥有了)某种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的统计口径。由于河口岸线是没有"水陆分界痕迹"可循的特殊类型,现有的海岸线定义未能体现河口岸线的内涵,因此我们建议将海岸线的定义扩展为"平均大潮高潮位的海陆分界痕迹线,以及河流入海口附近按一定规则人为划分的海域与陆域水体的分界线"。从海岸带地貌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海岸线的类型和变化主要受地质基底、海平面位置、沉积物供应条件和海岸动力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海岸线的定义和分类应该综合考虑这四个因素,而人类活动主要从海岸动力作用环境和沉积物供应条件两方面影响海岸带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特征对海洋开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重点对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三大海域的地理概况、气候特征进行系统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风场、风浪、表层海流受季风影响明显,其中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冬季风的影响次之,南海则相反。阿拉伯海的热带气旋主要活动于其东侧,孟加拉湾则在其中东部区域,南海主要是北部海域受热带气旋影响明显。南海—北印度洋的能见度整体乐观。夏季降水明显多于冬季,夏季大值区分布于印度半岛西部近海、孟加拉湾东北部、马尼拉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18.
陆上资源逐渐匮乏,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而且储量巨大,开发海洋资源已是大势所趋。我国虽然海底资源丰富,但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工作还未到位,海底资源开发进展相对缓慢,邻国在争议海域开采油气资源,而日、韩等国均已提出自己的划分大陆架的方案,我国的大陆架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底资源的巨大经济和战略价值潜力,在积极研究海底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保护我国的海底资源,加强海洋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