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瓦斯突出地球物理场的电磁波和弹性波响应特征,其响应是构成瓦斯突出地球物理场的介质条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层应力墙瓦斯突出机理认为,瓦斯突出煤层由关键层和伴随层构成。关键层和伴随层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和相互作用体现在物理场的差异上,把关键层(或瓦斯突出煤体)作为地球物理场中的异常体进行研究是可以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识别的。突出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的研究为从地球物理研究瓦斯突出预测理论和方法提供了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地球物理学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概况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并逐步向太空发展,因此地球和地球延伸到太阳系的星际空间中的一切物质、物质流、能流及物理场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状态、性质、结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就是地球物理学。这里说的地球包括地球的内部和周围的空间,因此有固体地球物理和空间地球物理,这两门是理论地球物理,属基础科学。将这些理论用来找矿、找水,进行工程勘察、环境保护、天灾预测等则属应用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3.
崔健  殷梅  申维 《江苏地质》2018,42(3):401-406
野外物探工作采集得到的数据,是一定范围内地质体引起的地球物理场的综合反映。基于非线性科学的分形理论,建立测度与尺度之间的指数关系,构建分维数矩阵,达到对数据进行分形校正的目的。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覆盖区间的宽度对于分维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及边界效应的变化规律。实测数据经分形校正处理后,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地球物理场中体积效应的影响,还原单个测点的真实值,即该测点下地质体所引起的地球物理场值,为分形校正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高频渐近散射理论及其在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反演成像中的应用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了解,对与之有关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近5年内笔者在这个领域中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做了介绍。针对目前文献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对散射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进行了回顾,并对这些概念和公式的数学物理内涵进行了重申和强调;其次,对高频渐近散射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及其在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反演成像中的应用成效进行了概述;再次,对近5年内笔者所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对面积分方程的拟解析近似、广义Beam-Born(Beam-Rytov)型近似以及弱散射近似所引入的误差等等;最后,对高频渐进散射理论的自身发展及其在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反演成像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阶段,高频渐近散射理论在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反演成像中一直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反射地震偏移成像和全波形反演研究中更是如此。高频渐近散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对高频渐近Green函数的研究。随着相应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频渐近散射理论今后将会在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反演成像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工程物探是各学科和地球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目前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以地球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勘查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提取人类活动(工程)对地质体原有状态的影响,探测地下目的体,评价工程质量,为工程的选址、建设、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做出评价。上海城市建设工程物探的应用和相应的方法技术及工作程序,可供非物探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调查、监测和治理工作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环境污染和一些灾害现象使地球介质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可以用地球物理探测出来;另一方面地球物理场本身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文采 《地学前缘》1998,5(2):231-236
从理论和方法技术两个角度讨论了应用地球物理学数据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学科发展前沿的非线性反演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这个领域主要存在8个理论问题,它们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存在4个方法技术问题,限制了应用效果。由于从地球物理数据中提取信息和数据处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人造假象是相互矛盾的,当前的研究方向是“最大限度地从地球物理数据中提取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人造假象”。主要的研究应集中在非线性技术与地球物理反演的结合部上,以开创非线性反演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应突破正则化思维的束缚,引入非线性系统自组织、地球物理场的非线性属性等新概念,融信息科学、数理科学与地球科学为一体,为全球能源资源的勘查开发和环境监控服务。  相似文献   

8.
张宝华  毛竹  刘锦  叶宇  孙伟  郭新转  刘兆东  郭璇 《地球科学》2022,47(8):2714-2728
实验矿物物理是高温高压实验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环境,并原位测定地球深部物质(矿物、岩石和熔/流体等)的相变和状态方程、电导率、热导率等物理参数,探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地球动力学过程等地球物理性质相关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 综述了实验矿物物理的发展历史、近二十年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并展望了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关键科学问题与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9.
提高金属矿地球物理调查地质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地球物理方法寻找金属矿产地质效果的途径有四方面:第一,正确地确定地球物理调查的地质任务,不能将地球物理方法仅用于直接找矿,而要更多地用于间接找矿;第二,使用高精度的航空、地面和地下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和设备,全面地收集含信息量尽可能多的物理场的数据;第三,研究快速而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地质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定量描述物理场(因而引起物理场的地质体)的专用标志;第四,提高地球物理调查结果地质解释的水平,特别是根据综合资料进行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许文良  任建国  章军锋 《地球科学》2022,47(8):2667-2678
实验地球科学是利用实验装置和技术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开展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与地球内部过程研究. 我国的实验地球科学在过去1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高温高压实验领域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 主要介绍了实验地球科学的定义与战略价值,简述了我国实验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薄弱环节,提出了未来学科发展的思路和重要举措,并展望了学科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Wei等[1]基于多相孔隙介质非平衡渗流理论提出的多孔介质热动力学混合物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描述不考虑土骨架变形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动态模型。依据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动态模型,推导出不考虑土骨架变形的气-水两相非饱和土的饱和度演化方程。利用饱和度演化方程并结合多步流动瞬态试验的成果,通过数值反演,提出了一种能利用多步流动瞬态试验数据快速确定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方法。通过对低液限粉土及低液限黏土的多步流动瞬态试验研究发现,饱和度演化方程能较好地模拟非饱和土在小基质吸力步长变化下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此外,通过对多步流动瞬态试验试样饱和度的模拟确定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与联合测试系统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的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寻找隐伏矿化探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简要总结了根据超显微镜物质的迁移吸附机制和矿物结构与成矿物关系寻找隐伏矿的化探新方法的原理,技术及试验应用效果,预计这些方法技术近期内在寻找隐伏矿及解决环境,地震预报,地热工发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获得云南一批大地热流、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并建立了云南三江地区大陆碰撞造山带复合叠加型岩石圈热结构模式。这一模式有助于了解云南三江地区三叠纪以来构造作用产生的深部热背景,从地热学角度探讨了区内岩浆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少杰  陈江  李弋  李朋洲  孙磊  刘浩吾 《岩土力学》2012,33(7):2061-2066
基于坝体坝基相互作用和流体-气体-固体耦合理论模型,采用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的数值仿真方法,对锦屏一级高拱坝动力试验的模型,进行了气幕隔震的三维数值模拟。基于动力试验模型的相似原理、模型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以及超声波检测,得到了试验模型的基本相似物理参数;保证试验模型的基本动力相似;气室材料采用厚度为1 cm的工程塑料ABS,坝体上游面的左、右两岸直接用聚苯乙烯塑料(简称ABS)拉通覆盖,均匀地分布在坝体上游面,达到整体气室隔震的效果。数值计算及试验结果基本相符,气幕显著降低了上游坝面的动水压力。与无气幕相比,动水压力削减可达70%以上。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论证了气幕减震蕴含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锦屏金矿成矿模式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对黔东南锦屏金矿进行了成矿模式的模拟实验。通过剪切实验,变形、破裂实验,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实验,成矿模式模拟实验和多次应力实验,获得了成矿物质以碎粒流和塑性流动的方式顺层及穿层充填并在褶曲核部富集的结果,多次应力实验使成矿物质叠加富集。实验结果初步证实了锦屏石英脉金矿的成矿模式,为该区构造控制金矿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也为今后研究该区金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采过程获得其空间分布变化的现场监测技术仍不完善.以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为基础,研发一套新的ERT阵列(由两组平行的垂向电极组合而成,每组阵列有24个环形电极)应用于水合物储层动态变化监测模拟实验.通过开展物理模拟实验,采用新的E RT方法对水合物生成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动态...  相似文献   

17.
桩筏(箱)基础的荷载分担实测、计算值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赵锡宏  龚剑 《岩土力学》2005,26(3):337-341
根据国内外17幢建筑物的桩筏(箱)荷载分担的大量现场实测资料,以及实用简易计算公式、半理论-半经验反算公式、有限元结合统计的实用计算公式和桩筏(箱)荷载分担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对20d 20d的桩筏基础进行共同作用的定性机理分析,并加以综合,论证荷载分担的合理性,特别是计算结果和8幢现场实测资料进行比较的结果相当吻合。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具体建议:对于武汉和上海的两种不同地基,筏箱底板分别可承担15 %~20 %和5 %~10 %建筑物的荷载,并经公式计算,由工程师结合当地经验和自己的创造性确定,以期能早日列入规范,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8.
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制及失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军  汤雷  任旭华 《岩土力学》2014,35(4):1007-1014
地应力信息储存于开挖后的岩石中,变形率变化法(DRA)是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正确的机制是认识变形记忆效应与推广、改进DRA法的基础。传统推测的机制并不能解释低应力区存在变形记忆效应及失忆性等现象。首先进行火山沉积岩试样的物理试验,证明低应力区仍然存在变形记忆效应,记忆信息可同时采用侧向应变及轴向应变测量,两者精度一致。提出在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机制为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基于此机制,采用弹性元件、黏性元件和圣维南体构建相应的轴对称理论基本单元模型及多接触面理论模型。进行不同放置时间下的单轴循环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由轴对称理论模型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侧向DRA曲线与轴向DRA曲线准确度一致且在记忆信息处向上弯曲等、并对失忆性现象进行了初探。理论模型与物理试验结果一致,由此证明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同时,理论模型及物理试验结果为提高DRA法的测量准确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a proposed electrical model of a system for subsurface sensing by an induction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 numeric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 in shallow-depth studies.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theoretical and pseudoexperimental emf curves are compared. Based on the degree of their convergence, the capability of the system to adequately record the response from the excited space at depth is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used to plot dependences of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on its geometrical dimension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small-size system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泛应用的高压釜和Rock Eval热解实验技术,对松辽盆地3个有机质样品同时进行了密闭条件下的加水恒温热解实验和开放条件下的恒速升温热解实验。利用后一实验数据所标定得到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与高压釜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有机质产油、产气率。结果表明,在线计量的恒速升温Rock Eval实验方法由于不损失C6—C13的轻质烃组分,在计量液态油的产量方面较需要抽提、恒重的高压釜实验方法更为准确。因此为解决热模拟实验中难以计量、但对成烃评价有重要意义的C6—C13组分的计量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经。这可能也表明,先由实验数据建立有关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之后由它来进一步计算有机质的成烃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应该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