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黔南桂西地区(东经105°-107°,北纬24°20'-26°40')地跨扬子准地台和加里东褶皱带(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南盘江沉积盆地的北部或西北边缘。区内早、中三叠世碳酸盐地层出露良好、层序完整,为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详细研究该区碳酸盐台地边缘和斜坡沉积,对了解台地边缘特征和演化、海平面变化以及边缘的构造作用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为确定三叠糸南盘江沉积盆地的西北或北部边缘的构造性质提供可靠的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收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昆仑麻扎地区中-下侏罗统叶尔羌群碎屑组分和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讨论了叶尔羌群沉积源区大地构造背景.在莎里塔什组沉积时期,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大洋岛弧的性质;杨叶组沉积时期,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兼有活动大陆边缘性质;塔尔尕组沉积时期,源区构造背景复杂:既显示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大洋岛弧、大陆岛弧)的性质,同时还显示出被动陆缘环境,其可能与晚三叠世造山开始时克拉通地块边缘的卷入有关.  相似文献   

3.
贵州都匀墨冲晚泥盆世深水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与旋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慧 《贵州地质》1997,14(4):361-367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贵州都匀墨冲地区法门期碳酸盐地层发育深水碳盐酸重力流沉积。它的沉积类型,特征和组合以及沉积旋回与活动性较强的被动大陆边缘区有关,最后讨论了重力流沉积发育的构造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4.
砂岩岩石地球化学对沉积盆地形成时期构造背景的稳定与否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已成为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研究的有效手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川东南-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37件砂岩样品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应用w(V)/w(Ni)、w(V)/w(V+Ni)、w(Sr)/w(Ba)及w(V)/w(Sc)等特征微量元素比值及w(Zr)-w(Th)、w(La)-w(Sc)-w(Th)和w(Th)-w(Sc)-w(Zr)/10等多种沉积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和多种参数交叉分析对研究区志留纪小河坝期砂岩的沉积环境及其源区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志留纪小河坝期总体上为缺氧的滞流浅海沉积环境,而靠近雪峰山隆起龙山县地区为贫氧环境。其源区沉积构造背景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米仓山地区构造演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米仓山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沉积、岩浆、变质同步事件记录了五大构造发展阶段演化历史。克拉通结晶基底的形成与古裂陷开合构造有关,褶皱基底形成于扬子古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澄江期基性超基性、碱性、中酸性侵入岩序列发育良好,与古大陆裂谷活动有关,克拉通沉积盖层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格局为大型推覆—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   

6.
沉积岩中的碎屑组分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可以反映物源信息,广泛应用于沉积源区的确定、构造背景的分析。通过对柴窝铺盆地及北缘地区侏罗纪至古近纪沉积地层的碎屑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盆地沉积岩的原岩来自上地壳,岩性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混合进了部分安山质及基性岩石。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因其原岩是在大陆岛弧环境下形成的,所以部分构造背景显示为大陆岛弧。本次研究不仅可以为柴窝铺盆地及北天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机制提供有力证据,并且对柴窝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豫西栾川地区栾川群的层序、沉积环境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构造分析与地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修订了豫西栾川地区栾川群的地层层序,进而研究了栾川群的沉积环境及构造古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栾川群主要为浅海一潮坪相的碳酸盐及碎屑泥质沉积,其中碎屑岩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型沉积特点。下栾川群沉积时期环境比较稳定,上栾川群反映沉积环境的动荡多变,可能为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先期特征.  相似文献   

8.
贵州三穗地区隆里组的沉积物源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贵州三穗地区隆里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沉积构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隆里组砂岩的物源方向、母岩类型及源区的构造背景: 主要为长英质火成、镁质火成物源区,其次为火山弧物源区(基本为深成)和过渡区,物源是上地壳剥蚀而来,且隆起基底多为稳定克拉通,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该地区隆里组为淡水环境沉积,是裂谷盆地由拉张裂陷演化为逐渐萎缩阶段沉积而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南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构造转换与烃源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正江  王剑  尹福光  陈明  熊国庆 《中国地质》2006,33(6):1285-1291
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和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沉积-构造转换过程分析,是探讨沉积体系时空演化的重要思路。通过沉积-构造转换的分析。指出羌南地区在侏罗纪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夭折前陆,最后隆升剥蚀的演化历史;初步厘定了南羌塘地区烃源岩形成环境。在经历4次海侵的过程中。相应发育了两个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旋回。在这4次沉积-构造转换过程中.发育3套黑色页岩沉积:分别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烃源岩和前陆盆地两个阶段烃源岩。是南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油气评价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亚及中国西部侏罗纪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侏罗纪是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沉积盆地主要形成时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先期存在的盆地在此阶段沉积范围持续扩大;(2)形成了许多新的侏罗纪沉积盆地.本文通过对劳亚大陆南部侏罗纪特提斯北带构造特征、诸盆地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样式的分析,表明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在侏罗纪时虽然都处于新特提斯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但由于受帕米尔弧向北推挤的影响,以及昆仑构造带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和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的存在,这两个地区的侏罗纪盆地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起因.以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为界,西南侧中亚地区的侏罗纪沉积盆地主要是由新特提斯北部大陆边缘的被动伸展形成;东北侧中国西部的侏罗纪沉积盆地则主要发育于区域性挤压构造背景之下,形成的主要机制是重力陷落.此外,沿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还存在几个侏罗纪的走滑拉分盆地.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侏罗纪盆地的不同成因特征对盆地的比较研究和寻找侏罗系烃源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所经历的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程度很弱。其中南部陡坡带的大部分地区所经历化学风化程度相对北部缓坡带较强,说明古气候条件更为温暖潮湿;北部缓坡带及黄珏、邵伯地区所经历的物理风化作用相对较强且差异较大,说明曾经历较强的构造运动。研究区源岩主要为长英质物质和再旋回沉积物质,受中基性物质的影响较小。高邮凹陷边缘及吴堡低凸起附近地区戴一段下部地层具有下伏阜宁组地层的海相地化特征,因此研究区物源中可能有较多部分来自基底母岩被剥蚀和再旋回沉积的产物。地化数据反映研究区构造背景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由于地史及动力学机制的差异,其构造背景有别于东太平洋典型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可反映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特殊的地体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沉积建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古大陆南缘,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构造格局自北而南划分如下:古大陆边缘的基底与盖层单元(华—熊陆缘带),宽坪群构造单元,二郎坪群构造单元,北秦岭(秦岭群)构造单元和南秦岭(刘岭群)构造单元。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控矿因素,划分该区沉积建造演化阶段:①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建造;②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③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演化阶段;④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⑤中生代陆内碰撞演化阶段。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研究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南皮河群位于滇西南昌宁-孟连带西区,其地层序列已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总体呈无序状态,但其内部的各岩片地层仍保持相对连续的地层层序、据此,我们将南皮河群划分为下、中、上段,对其中各段的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作了详细研究。甫皮河群下段为一套浊流、滑塌浊流、碎屑流和等深流沉积类型;中、上段为深水洋盆边缘沉积类型、其沉积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呈拉张状态的深水陆坡-洋盆边缘环境,物源区为西侧的保山-耿马地块。  相似文献   

14.
新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区带初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新疆地处中亚成矿域的中段,古生代大陆边缘增生明显、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即以阿尔泰南缘为主的早中泥盆世和以天山为主的早石炭世。本文在综合研究及与境外对比的基础上,按照北疆地区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的构造动力学和成矿特征,将研究区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划分为:活动大陆边缘海相火山岩-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岩浆活动成矿系统和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热水活动成矿系统三类。同时对形成于大陆边缘的成矿区带进行划分,主要包括:阿勒泰南缘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块状硫化物成矿带;阿尔泰南缘-东准噶尔活动大陆边缘卡拉先格尔岛弧斑岩铜金成矿带;东天山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铜钼锌成矿区带;西准噶尔洋内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成矿区带;西天山(伊犁地块)活动大陆边缘金铜成矿区带;塔里木板块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铅锌成矿带。本文认为大陆增生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是矿床学和成矿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成矿区带是成矿系统发生成矿作用的响应,而成矿系统是成矿区带形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选取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石炭纪-三叠纪的砂岩、粉砂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判别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探讨北羌塘盆地的性质及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北羌塘中段的治多-杂多地区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早石炭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早中二叠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晚三叠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结合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石学,治多-杂多地区的沉积盆地经历了早石炭世被动陆缘克拉通盆地-早中二叠世裂陷盆地和早中三叠世被动边缘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弧后前陆盆地的两个演化旋回,体现了金沙江缝合带和甘孜-理塘缝合带成生发展在研究区内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古流向的研究,分析了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方向、母岩类型及源区的构造背景。结果显示:源区为盆地东边江南-雪峰山隆起西侧上元古界板板溪群及其侵入板溪群中的基性岩体、中基性喷出岩体。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及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证明,母岩主要为更老的沉积岩再旋回沉积物及少量岩浆岩。在早志留世小河坝期以华南板块缓慢向扬子板块蠕动方式相拼接,致使扬子板块整体缓慢抬升,同时沉积中心不断向西北方向迁移,造成研究区具有明显沉积旋回性的物源供给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走滑环境中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特征以云南先锋盆地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张强  邵震杰 《沉积学报》1997,15(4):30-37
走滑陆相盆地在构造背景、沉积范围、物源供应方式、基底地形特征、沉积物特点和沉积层序特征方面均与大陆边缘海相盆地有重要区别,通常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相带窄、相变快的特点。本文在对云南先锋盆地充填序列、沉积格架、构造格架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讨论了在走滑构造背景下陆相盆地的一系列特征以及走滑型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所经历的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程度很弱.其中南部陡坡带的大部分地区所经历化学风化程度相对北部缓坡带较强,说明古气候条件更为温暖潮湿;北部缓坡带及黄珏、邵伯地区所经历的物理风化作用相对较强且差异较大,说明曾经历较强的构造运动.研究区源岩主要为长英质物质和再旋回沉积物质,受中基性物质的影响较小.高邮凹陷边缘及吴堡低凸起附近地区戴一段下部地层具有下伏阜宁组地层的海相地化特征,因此研究区物源中可能有较多部分来自基底母岩被剥蚀和再旋回沉积的产物.地化数据反映研究区构造背景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由于地史及动力学机制的差异,其构造背景有别于东太平洋典型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可反映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特殊的地体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构造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沉积体系研究为基础,综合应用沉积岩碎屑物质成分统计、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详细地研究了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结合沉积构造背景分析,重建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构造古地理。研究发现:早-中二叠世吉林中部地区具活动大陆边缘的复合边缘海盆特征,早二叠世发育了碳酸盐岩陆架、陆架边缘沉积体系及(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相序具有向上变浅的旋回特征;中二叠世初期,地壳活动强烈,火山发育,其后沉积了盆缘冲积扇沉积体系、(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以及向上变浅的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等;晚二叠世东北中、小板块群与华北板块沿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缝合带拼合,古地理发生重大变化,整个地区由海相环境转为陆相环境,仅局部地区有残留的海水,发育了湖缘冲积扇、次深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0.
南盘江坳陷隆林孤立碳酸盐台地在中泥盆世至晚二叠世的大部分时间内属于四周被深水海槽围绕的、受南盘江海演化拉张断裂而形成的一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环境(其中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为连陆台地阶段)。通过对隆林地区晚古生代野外地层踏勘成果表明,孤台-台间海槽相区共识别出碳酸盐潮坪、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礁、台缘斜坡、台棚及台盆相等6种沉积相类型,并建立了其独具特色的孤立台地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它的演化经历了边缘碳酸盐台地(D1-D2)、孤立碳酸盐台地(D3-C11)、连陆台地(C12-C2)、孤立-淹没碳酸盐台地(P)4个发展阶段,反映了南盘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强烈扩张、沉降,扬子地台边缘拉伸、破裂,微地块向盆地滑移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