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震活动是全球构造运动的表现之一,按照全球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地震活动从其分布区域的构造特征来看,分为3类:板间地震、板内地震和洋脊地震。一、地震活动性指数A(b) 地震活动是地球本体的一种基本属性。研究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分析一个特定地区的地震趋势是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和不可缺少的背景条件。地震活动性一词虽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1月 1 7日 ,纽约市发生一次小地震。这次地震虽小 ,但却是一次警告 ,表明地震会 ,而且肯定会在东北部发生。 1 995年的同一天 ,日本神户经历了一次 7.2级 (据日本气象厅测定 )地震 ,在这个预料会频繁发生地震 ,且已采取了减轻地震对人身伤害的措施的国家造成 550 0人死亡。但是 ,神户地震的强度比以前认为的该地区的地震强度大得多。在这次地震的前一年 ,仍然是这一天 ,加州发生了 6.7级北岭地震。加州人已预料到会发生这种强烈而又频繁的地震。虽然这次地震夺去了 50多人的生命 ,但由于该地区对这类地震事件已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  相似文献   

3.
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年4月21日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年10月27日的地震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地震计灵敏度的对比测量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湛  薛兵  朱小毅  陈阳  李江  彭朝勇  刘洋君 《地震》2013,33(1):22-28
本文提出一种地震计灵敏度的对比测量法, 该方法将被测地震计和一台校准过的地震计比邻、 平行摆放, 共同记录地振动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两台地震计的输出信号, 计算被测地震计的灵敏度。 与振动台测量法相比, 该方法成本低, 与电测法相比, 不需已知地震计的标定常数, 是一种简单易行、 精度高的地震计灵敏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世界的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每年总有地震造成破坏的消息,从世界各地传来。据地震仅的记录统计,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约有五百万次,其中有感地震仅五万多次,那些造成破坏性较大的七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而八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一次左右。可见地震越大,发生的机会就少,地震增加一级,地震发生的机会约少十倍。 地震又是一种十分强烈的自然灾害,有人估算,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得惊人。震级越大,能量越大,一次八点五级的特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一座一百万瓩的电厂十年发电的总和。我国所建成的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刘家峽水电站(122.5万瓩),要工作七、八年才能抵上一次八点五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地震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地震构造角度,把研究地震构造运动本质与探索地震预报联系起来。从应力场不稳定和近场与远场统一动平衡调整的观点出发,着眼于全局,面——全球地震,线——地震带,点——发震构造相结合,通盘考虑地震形式和非地震形式的构造活动,通过地震构造活动势态追踪预报未来地震。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并在中期预报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1979年内蒙五原地震(6.0级)预报成功即为一例。对探索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9,29(1):182-192
首先指出汶川8.0级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门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的主要表现, 阐明这一严重挫折是地震预测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 地球内部“不可入性”、 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 但这一严重挫折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面对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 必须勇于扬弃, 努力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必须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主体作用, 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 技术的创新; 必须明确地震预测的主要对象, 加强大地震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1966年美国帕克费尔德地震,美国地震科学家发现该地区的地震规律,即是每隔22年,该地区会发生一次6.0级左右的地震,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期性预测地震。最近发生一次周期性地震,是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7.1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上百人死亡。发生地震时墨西哥正在进行32年前该地区的大地震纪念活动,墨西哥在同一个地方也曾发生过7.0级大地震。地震活动的时空周期性是  相似文献   

9.
周龙泉  张晓东  刘杰 《中国地震》2006,22(3):311-320
对中国大陆1971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年度重复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中国大陆发生1个5级以上地震后,下一年度在该地震震中周围某一半径范围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非常高。利用统计研究结果,根据某一年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对下一年度进行地震预测,并对预测效能进行R值检验。文中还对1990年以来基于地震重复性的年度地震预测R值和我国实际年度地震预测R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年度地震预测方法,可以作为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划分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石鉴邦 《内陆地震》1990,4(4):289-291
1990年9月是新疆地震专业队伍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新疆广大地震工作者在地震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积极工作,认真积累经验,努力探索未知,不断开创地震工作新局面,为发展地震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地震工作的进展与成绩 1970年9月,由原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地理研究所、西北地震地质大队抽调的人员,兰州地震研究所在新疆工作的部分人员联合组成新疆地震队。1971年5月改称国家地震局新疆地震大队,1975年3月易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办公室,1978年10月发展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业队伍由组建时的100余人发展为500多人。群众测报队伍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新疆地震队伍已成为一支颇具规模,有一定地震科技力量和相应的物资设备条件,能单独承担新疆各项地震研究,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任务,专群结合的综合地震工  相似文献   

11.
地震海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山东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海啸的地区。收集整理了山东沿海地区记载的7次地震海啸史料,对每次地震海啸进行了信度评级,认为仅有一次可能是海啸。根据山东沿海地区历史地震海啸、地震类型、沿海地理环境、现代地震海啸记录资料等分析,表明山东沿海未来遭受破坏性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及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5.3级地震前该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指出5.3级地震前一、二年内主震周围形成地震“空区”,5.3级地震前两月在其附近发生4.0级“信号震”。对余震序列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该地区近一、二年内地震趋势估计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活动都表明渭河盆地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剧烈的强震活动区。但自1568年5月15日西安附近6(3/4)级地震至今413年,该区再未发生5(1/2)级以上地震,目前的微小地震活动水平也非常低,每月能定震中的地震平均只有一、二次,震级M_s大都小于2级。这类似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附近地区,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地震活动区。本文根据历史强震和当前微弱地震的有限资料,对此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地震工作大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解放后,我国地震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在党的直接关怀下获得飞速发展。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地震机构,并已建立起大,小规模的地震台站四百多个。这些台站都分别装有一套或多套地震仪器,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着地震活动,不管有地震还是没记到地震,每套仪器一天总要记录1~2张图纸。假如每个地震台平均每天按2张地震记录图的积累量统计的话,全国400个台站,每天就将出图800张,一年积累  相似文献   

15.
相似地震是具有相似波形记录的一组地震,往往以地震丛集的方式发生.而重复地震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地震,一般具有相近的震源机制解和几乎重合的破裂面积.对相似地震特别是重复地震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断层的结构和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距离概念和聚类分析技术的相似地震识别方法,可以利用单个台站对其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快速的相似地震和重复地震识别.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东北端的余震序列,获得了该地区相似地震的分布图像,并对其中存在的重复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地震速报是地震部门一项重要地震信息服务职能,地震速报信息传播效率影响着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结合当前地震速报概况和地震速报信息内容特点,对地震速报在各类平台的信息内容形式、技术服务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不同层次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服务价值,为提高地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锦标  沈萍 《地震学报》1994,16(4):504-510
本文提出了用数字图象处理方法确定地震空间分布图象的实用方法及其计算结果。该方法能克服通常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时难免的人为随意性。还讨论了地震空区的表现形式和识别孕震空区的方法。必须指出, 本方法是个创新。但确定地震空区还不唯一, 要识别真正的孕震空区还需要综合分析其它有关参量(例如b值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被低地震活动区包围起来的高地震活动区现象──地震丛集图象, 是地震空间分布的普遍形式;而被高地震活动区围起来的地震活动弱区──地震空区图象, 只是地震空间分布的一种重要形式。地震往往发生在某一地震丛集区内或其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8.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这是我国唐山地震以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敬爱的周总理号召我们,每付出一次学费,就要对地震的认识增进一步,与地震的斗争能力增强一些。这次溧阳地震在我们揭示地震规律的认识长河中增加了些什么内容?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总结。本文仅就现场了解到的一些发人深省的事实,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三河-涞水-灵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战武  吕晓健  吴昊  米素婷 《地震》2004,24(3):21-28
通过对地震、 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分析, 发现华北平原西北部于三河、 涞水、 灵寿一线存在一条地震构造带。 该地震构造带在华北地区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三地震活跃期内地震活动最为强烈, 记有8级地震1次, 6级多地震3次和数次5级左右的地震。 这条地震构造带斜穿渤海湾盆地内早第三纪形成的大兴隆起和冀中、 北京等坳陷, 是一条晚第三纪以来新发育的构造带。 此带的发现使华北平原的地震构造格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0.
陈荣化 《地震》1998,18(2):134-140
研究了13次7级地震和49次6级地震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二个显地震地方平太阴时τ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62次6、7级震是,有47次地震,其显地震地方平原阴时的夹角≤45°,且47次地震中68%的地震,其第二个显地震发生发后,主震在未来2、3个月内发生。因此这一现象可能是一种短期和临震前兆。作用裂隙串通地震孕育模式即IPE模式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并把这一研究结果初步应用于地震预报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