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典籍记:益阳“秦旧县,汉属长沙郡。”《汉书·地理志—F》:“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日填(镇)蛮。属荆州……县十三:临湘,莽日抚睦。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下隽,莽日闰隽。攸,酃,承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又云:秦“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稍复开置”,是言汉初沿袭秦制,因郡太大,故在此基础上立诸侯王国。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设郡83,国20,谓之“百三郡国”。秦初定天下时,撤洞庭郡置长沙郡,郡辖县,益阳当属之。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湮没已久的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该遗址的发掘和清理,发现了一处以“二里岗”命名并以它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遗址。(1)在商代,郑州这个地方属于敖地。在周初,属于管国,系周武王之弟管叔鲜的封地。春秋时属郑,战国时先属韩,后归魏。秦统一后设管县,延续至隋场帝初年,将“管州”改为“郑州”。这是称“郑州”之始。郑州商城的发现,不仅引起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而且也给学术界带来了一场热烈的争论。学术界围绕郑州商城的性质和年代,各抒己见,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种意…  相似文献   

3.
扶沟县位于河南中部,处在豫东平原黄泛区的腹心地带,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56万,现属周口地区管辖。 扶沟古称桐邱,农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先后为郑国、魏国属地,秦时属颍川郡,至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5年)置县,县治在谷平乡,即今崔桥小扶城遗址。由于当时该地有扶亭、洧水沟,扶沟则因此得名。晋统一中国后,扶沟属豫州颍川郡;南北朝时代,属南朝的南梁郡辖,北朝属北魏颍川郡管,东魏时归郑州许昌郡辖;隋朝仍柰属于颍川郡;唐朝州郡连称,扶沟归许州颍川郡;后梁属开封府,后唐属于汴州宣武军,后晋亦属开封府。北  相似文献   

4.
新蔡县今昔     
新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边境,地处洪、汝河交汇处。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1.6万余。辖22个乡,一个镇。 据古籍和县志载,尧时为古吕国。春秋时,周武王克殷后封弟叔度于蔡(今上蔡),历经十八世,到公元前529年,蔡平候为了依附楚国,把国都迁至距楚较近的古吕国地,取名“新蔡”。新蔡,战国时属楚。秦置新蔡县,属颍川郡。西汉置新蔡县,属汝南郡。王莽时改新蔡县为新迁县。东汉复为新蔡县,仍属汝南郡。曹魏置新蔡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财富。对于这一点,我国人民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图书馆,就是把“图”放在首位的;还有“左图右书”的说法,古来左为上,说明也是把地图放在前边的;再如,秦灭六国,始并各国之图籍席卷而入关中。秦灭汉兴,“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肖何传)。后来这些地图律令给汉王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汉王朝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之多少,疆土地形和兵力分布,就是与“以具得秦图也”有关(史记·肖相国世家)。  相似文献   

6.
柘城县     
柘城古为朱襄氏都邑,春秋为陈之株野地。秦置柘县,属陈郡。柘城县名称来历,据《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攻柘,谯皆下之,即此地也”。“汉为柘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封曹操为武平侯,柘县为其食邑之一。三国属陈郡。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更名柘城县,属梁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县分入谷熟、宁陵二年。永淳元年(公元628年)十月又复,属宋州。五代仍之。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全属睢州,后省。元大德七年(1303年)复置,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水的地望,《墨子·三辩》:“汤放桀,于大水。”大水在此作何解释,清毕沅无释,孙诒让引苏云案:“《列女传》云:‘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尚书大传》:‘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其属五百人去。’与此言合。”孙氏在此似未说大水是否是地名,说《墨子》所谓“汤放桀,于大水”与《尚书大传》所言相合,末知何据?《尚书大传》曰:“汤放桀也,居中野。士民皆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徒千里,止于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周…  相似文献   

8.
安民 《中国地名》2011,(7):12-15
花荄镇——再现“青阳浮动,根荄以遂”图景的美丽地名 花荄镇,古为冉骁国附都,是羌人集聚之地。秦统一天下后,汉人渐入。东汉时,花衡芝将军带兵在此安营扎寨。戡乱征战。因战功赫赫,花衡芝被加封为侯。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8):61-6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朝大诗人王勃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中的“三秦”是指陕西,其称谓的由来是:秦朝末年,秦亡后项羽三分关中(即今陕西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09,(2):17-17
“孺子牛”一词是《左传·哀公六年》中的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为国君。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詹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2”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11,(2):20-20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被称为长水,又称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  相似文献   

12.
今日的郑州市,是由以往的及解放初期的荥阳、成皋、汜水、广武、河阴、新郑及郑县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分调整合并而来,据有三千年的建置沿革的变化,大概如下。 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封邑。秦置郑县,故城在今陕西省华县北。后魏移置今华县西七里,唐代移今华县治。春秋时属郑国,战国时属韩国。据《汉书地理志》云:……管叔鲜封于此,周族人后来称此地为‘管’”。到东周初年,郑国由陕西省华县,迁到河南省新郑后。公元前376年,韩哀候灭郑国后,  相似文献   

13.
眉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下,行政区域横跨渭河两岸,地形地貌由南而北依次为山区、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渭北平原区,总体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被誉为“关中明珠”,素有“猕猴桃之乡”、“青铜器之乡”、“酒文化之乡”之美誉。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往今来,眉县作为先祖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风淳朴,英杰辈出。战国时,先秦大将白起(今陕西眉县常兴镇自家村人)率军征战出奇制胜,为秦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1,(4):64-64
一、“秦晋之好”。“秦”是陕西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春秋时,秦、晋是诸侯国,他们世为婚姻。后称两姓联婚为“秦晋之好”。  相似文献   

15.
高邮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又称盂城。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汉武帝时建高邮县,属广陵国。北宋至清代初期,历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高邮州,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扬淮间繁华之地。乾隆年间改为散州。民国初年废州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高邮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点众多,现在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文化遗址和古盂城驿等59处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浩如烟海、叹为观止的古典文献中,《山海经》是一部独具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它所记载的东西,有很多不能被后世读者理解,常被斥为怪诞不经。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汉书》作者班固对其评语中有“放哉” (今意荒唐 )词。连“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也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正由于它是“奇书”,也吸引了历代一些好事者去研读,刺激这部分读者产生了一些兴趣。如汉代有很多人研读《山海经》,认为其“奇可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  相似文献   

17.
彭雪开  伍姚 《中国地名》2012,(10):60-61
渌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株洲县域,上古属三苗国。宋、元之交《文献通考》:“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今长沙)、衡州,皆古三苗国。”夏、商、周。属荆州,多属扬越势力范围。春秋中期以后,多属楚国势力范围。清同治《西萱陵县志》称其境域属楚国南境。  相似文献   

18.
“图们”之名,在古籍中用字很不统一,有“统们、驰满、土们、豆满”之称,皆同音而异字,都是指图们江。据《中国古今地名辞典》记载:图们江,出自满语“图们色禽”。“图们”意为“万”、“众”,“色禽”意为“源”、“河源”,“图们色禽”即“万水之源”之意,后来略去“色禽”,简称“图们”。图们市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缘,以地濒图们江而得名。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邻,是我国东部的口岸城市。商周时,图们为肃慎族生活栖息之地。秦汉之际属挹娄和北沃沮(勿吉)领地。南北朝时为高句丽所据。唐代属渤海国中京显德府卢州境。辽时属…  相似文献   

19.
菜州系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莱州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据记载,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莱州府志》记载:“菜之开辟以来,夷于唐虞三代。”相传,唐尧、禹舜时期,禹分天下为九州,胶东半岛属青州,称“东夷”或“莱夷”。《尚书·禹贡》:“隅夷既略,菜夷作牧”。注云:“隅夷,地名。用功少日略。莱夷可放牧也,即菜子国。”隋开皇五年(585年),本地始称菜州,州的治所在现城区,莱州之名自此开始。  相似文献   

20.
骈邑故城考     
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曾评价: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其中“伯氏骈邑”即处今之山东省临朐县。当时属周朝春秋时期,惟有“骈邑”之称,尚无“临朐”之谓。 《续山东考古录》云:“临朐,周纪■邑”,“■,一作骈”,即伯氏骈邑。此说不妥。 据《说文解字》注解:“■,从缶,并声,簿经切”,即bing;“■,地名,从邑,并声,薄经切”,亦即bing;“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部田切”,即bian。《辞源》则注:“■同瓶,皮形切。”即读ping,三字读音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其含义也有区别,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