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实际观测的地震序列和由复杂地震系统模型产生的的模拟地震序列的分析,认为在整个震级段上粗略地看基本上符合古登堡-李希特经验关系式。仔细分析不同的震级段,b值是有差异的,这与孕震体的内在恃性有关。这一认识对理解地震孕育的复杂性,认识地震孕育中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是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严格选取的我国大陆1965年以来的108个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多数地震序列震级结构不符合古登堡-李克特(G-R)关系的原因,提出了分段拟合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方法,并着重研究了分段拟合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的特征值.其中特征震级百分比 f 和大震级段斜率b2的特征意义最为显著,它们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是有差别的.结果表明,有52.8%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N-M图象在不到80%最大震级处开始不符合G-R关系,而且只有18.5%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N-M关系呈下降趋势.当b2<0或0b2<3.0而 f 又较小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强震发生得较少;当b23.0时,地震序列往往伴有多次强震发生;当0b2<3.0而 f 又较大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比主震小一些的中等地震发生得较多.   相似文献   

3.
余娜  张晓清  袁伏全 《中国地震》2018,34(4):695-703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系统估算了青海地区地震序列参数,并对地震序列的震后早期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自然边界法"选取了2009年以来青海地区9个地震序列,利用"震级-序号"法确定了每个地震序列的完整性震级M_c,并对每个地震序列进行估算。研究表明,截止震级选取对地震序列参数的影响很大,在应用中需谨慎。α值和p值的稳定时间与序列的主震震级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主震震级较大的地震序列,序列参数的稳定时间可能较短;主震震级较小的地震序列,序列参数的稳定时间也可能较长。同一个地震序列,α值和p值的稳定时间与不同截止震级间也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了研究区域地震序列参数的最长稳定时间和最短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4.
张晓东  马文静 《内陆地震》1991,5(3):247-253
利用分维的概念和方法,对地震序列的震级不均匀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计算了一些典型地震序列的震级容量维D_o,并对部分序列进行了时空扫描。结果表明整个序列的D_o值可做为判断地震序列类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马尔康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马尔康台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了马尔康地震序列93次ML2.5~5.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马尔康地震序列的地震距(M0)与震级(ML)有较好的相关性,关系式为log10M0=0.92ML+10.24,相关系数R为0.86;地震应力降与震级的关系不明显,二者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6.
1976年云南龙陵7.4级地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成核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加速是成核过程的一个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破裂的一个必要条件.地震加速释放是成核在脆性层中的大地震的普遍前兆,且可将该加速过程简要地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正比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负幂.基于这一原理,对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M7.4级地震序列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主震及后续显著地震的失稳破裂时间和震级可成功地被估算,但要求所测系数r  相似文献   

7.
对前郭M_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平静-再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_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_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_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_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分类的定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1965提以来116次大小地震序列的清理和归纳,引入了地震序列分类的时空强定量尺度,提出;表明震源区进人失稳状态的前震序列主要发生在主震前10天,前震序列的最大震级5.5级;震群型地震序列在时间、地点上的确定应与震级有关,在时间上以同在地震孕期内为宜,7、6、5级分别不超过1年、半年、3个月,在地点上以同在地震孕震区内为2,7、6、5级分别不超过100、50、30公里,震级上以小子等于0.5级为宜;主余震地震序列和孤立型地震序列的最大震级差分别是2.9级和3.3级  相似文献   

9.
张永久  程万正 《中国地震》2003,19(4):340-350
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S波段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雅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对不同时段的震源参数进行初步分析后,得到如下结果:①给出了适合于雅江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w与里氏震级ML的关系;②拐角频率从5.0级地震前的1.4左右下降到5.0级地震后的1.3左右,6.0级地震之后又下降到1.2左右;③前震和余震的一些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预测未来强震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判断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开统  彭克银 《地震》1996,16(1):1-8
详细讨论利用地震现场提供的1天、3天和7天观测资料,预测地震序列类型和最大强余震震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47个M≥6.0地震的地震序列实例检验表明,利用7天内的观测资料,准确率可达到85.1%。因此,使用b值横截距法有可能在早期预测最大强余震的震级并判断地震序列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地震波拐角频率对地震序列的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皎口、海城、陡和、浑源等地震序列的地震波记录,研究了拐角频率随地震序列进程的变化特征。为了消除地震震级对拐角频率趋势性变化的影响,求得了每个地震的拐角频率与序列中同震级地震拐角频率的比值随地震序列发展而变化的曲线,较好地反映出该比值的发展进程;即在一个前一主一余地震序列中,同震级前震拐角频率高于余震拐角频率;而对震群地震序列则看不出这种变化。利用地震序列外围地区适当范围小震资料的拐角频率作为背景值,其比值曲线同样很好地反映出地震序列发展的规律。本方法可以作为对地震序列发展趋势进行较客观评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0—2021年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震目录、地震序列目录和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资料,参考以往研究和震后趋势预测实践,构建基于地震观测数据的机器学习序列类型判定特征样本数据集。基于地震序列分类,设置多震型、主余型、孤立型3类样本标签,初步提出44个可用于机器学习地震序列类型判定的备选特征,包括主震及震源机制相关参数、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序列衰减和G-R关系相关参数、震级及频次相关参数。以44个备选特征为基础,变换震级下限、统计时段等参数,可以扩充出更多的机器学习备选特征。基于特征与标签之间的关联特性,评估特征对序列分类的重要性。宏观来看,震级相关参数、G-R关系和序列衰减相关参数、历史地震序列类型、震源机制相关参数等特征对序列分类有贡献,其中震级相关参数特征与标签之间的互信息值明显较大且排序稳定。补齐缺失特征不但能够增加可用的训练和检验样本,还可明显提升特征与序列类型之间的关联性,这意味着恰当的数据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提高特征的序列分类能力。添加原始数据的交互特征是拓展可用特征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非独立特征经信息交互处理之后显示出与序列标签更强的关联性,这意味着特征选择应以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序列类型,地震序列b值与地震大形势关系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焦远碧 《地震》1998,18(1):33-40
根据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震级差将地震序列划分为孤立型,主余型,双震型和多震型4种。通过我国大陆143个序列划分结果,孤立型占14%,主余型占59%,双震型占13%,多震型占14%,地震序列b值与主震震级和序列类型有关,在类型要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序列b值越高,在主震震级相近的序列中孤立型序列b值最小,主余型和双震型居中且差别不大,多震型b值在7级和6级地震序列中最大的,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序列b值变  相似文献   

14.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蒋海昆  黎明晓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2008,30(3):746-758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郭和  张启明  董国胜 《地震研究》2002,25(3):262-266
统计分析了滇西地区1966-2001年36个Ms≥5.0地震序列。结果表明,滇西地震类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震级的大小也有明显的关系,并得出最大地震(Mmax)与次大地震(M2)的经验统计公式,以及最大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最后得出滇西地震序列类型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兆荣  吴建平 《地震学报》1995,17(4):493-498
本文讨论了地震成核问题.加速是成核相的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的一个必要条件.若以方程d/dt=C/(tf--t)n表征成核过程的加速特性,则可将其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比例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负幂.根据这一原理,对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主震的失稳破裂时间tf和震级可成功地被估算,但要求所测相关系数r2达极大;且主震时间的估算误差一般小于所用最后一个数据点与主震之间剩余时间的一半或更少.   相似文献   

17.
景谷6.6级、鲁甸6.5级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了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这可能与2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2014年12月6日5.8、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5.9级强余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2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地震序列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应力降小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区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荣华  吴开统 《地震》1994,(1):44-47
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地震列类型的早期特征。得到了利用地震序列第一天特征来判别地震类型的两个指标:地震频度N和震级级差△M。研究结果表明,这两项指标简单明了,使用方便,且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对地震现场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刁守中  王红卫 《地震研究》1998,21(1):103-114
本的显地震一般是指,地震序列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差小于2.0级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96年以来有完整目录的约100个M≥5级地震序列系统研究表明,地震序列在一定时段内显地震累计频率(N(t)随时间(t)分布大体大遵循3类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20.
王健  张雷 《中国地震》2001,17(3):299-303
统计了不同震级地震的深度分布,数据显示:震级越低,深度分布的范围越广;随着震级增大,震源深度有集中在地壳中上层的趋势。通过分析中小地震深度分布特征的原因,结合强震发生的条件和特性,对中小地震前兆机理进行了解释。本文的结果和认识对判定中长期强震危险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