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南吉隆地区眼球状片麻岩是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其矿物组成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的白云母。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由继承碎屑锆石核和具有同心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边组成,SHRIMP U Pb测年显示,边部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989±44) Ma,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早古生代的花岗岩,εHf加权平均值为-83±095,暗示片麻岩原岩为壳源,可能是印度大陆北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和现有的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经历了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早古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的结果,是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在其边缘形成的安第斯型造山带,而不属于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冲—推覆构造,因而被解释为东、西冈瓦纳陆块拼合的缝合线。罗斯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横贯南极山脉地区,其内保存有大陆裂解、洋壳俯冲和地体增生的地质纪录,代表冈瓦纳超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普里兹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普里兹湾和登曼冰川,因其位于从前假设的统一东冈瓦纳陆块的内部,加之缺少蛇绿混杂岩、岛弧增生杂岩和高压变质岩(如蓝片岩或榴辉岩)等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岩石,所以当前存在着碰撞造山成因和板内改造成因两种不同的认识。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的确定不仅决定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和方式,也制约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因此,开展普里兹造山带的研究对于揭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三江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指怒江、澜沦江、金沙江所穿过的横断山脉地区,地跨滇西、川西藏东及青海南部,包括青藏高原东部和云贵高原西部。在构造上,三江地区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位于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强烈碰撞、挤压地带,也是特提斯造山带与环太平洋造山带两大巨型造山带汇合处,受到印度样板块、太平样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大扳块作用的影响。因此,产生了三江地质构造的极端复杂性和多样性,造就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与贵金属成  相似文献   

4.
珠穆玛朗玛峰地区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窗口.该区位于冈瓦纳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奥陶纪至古近纪逾万米厚的海相地层和晋宁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本文研究了珠穆玛朗玛峰地区高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厘定了花岗岩成因类型,探讨了花岗岩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深入研究冈瓦纳大陆的演化、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消亡历史和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球超级古陆重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超级大陆的重建研究,表明中元古代以来,地球上先后经历了罗迪尼亚-冈瓦纳-潘基亚等几次超级大陆的拼合与裂解过程,罗迪尼亚古陆的拼合源于中元古代晚期(1300~1000Ma)发生的全球性格林威尔造山事件。东冈瓦纳(澳大利亚、东南极和部分非河)作为一个整体最早与劳伦古陆分离,导致了太平洋的张开。进一步的裂解产生了组成西冈与纳的各克拉通块体。在泛非造山和期间(720~500Ma)西  相似文献   

6.
攀西的结晶基底岩系——康定群,褶皱基底岩系——会理群、昆阳群与北澳大利亚地区一致,是泛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泥盆—二叠纪时期,扬予古陆发生强烈地裂运动,后期扬予古陆向北漂移,导致了它与澳大利亚的分裂,这时攀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内陆裂谷,它发展为原大洋,成为扬予古陆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二叠纪末它可能与同步向北漂移的羌塘-印支古陆拼合:三叠纪初与华北陆块拼合;于侏罗纪、白垩纪分别与藏北及藏南陆块拼合;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碰撞,形成了统一的亚洲大陆,本区受造山作用影响,形成广泛的冲断-推覆体构造形体。  相似文献   

7.
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新疆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20年来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昆仑山等地区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古生代—新生代塔里木板块、准噶尔板块和青藏板块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资料。震旦纪以前塔里木板块尚未形成,晚震旦世在赤道附近各地块才联合成塔里木板块的主体部分。后经历了两次快速北移,一次快速南移。准噶尔板块早古生代为一个独立的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与哈萨克斯坦板块联合成一体,组成了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塔里木板块震旦纪时还属冈瓦纳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古生代逐渐脱离了冈瓦纳大陆,快速向北漂移,晚古生代早期与准噶尔板块首次在东部碰撞,成为劳亚大陆南缘的一个增生体。将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陆体,称之谓华夏古陆群。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华夏古陆群先后增生到劳亚大陆南缘;早古生代早期古特提斯洋尚未形成,诸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范围内,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在中-晚志留世,这些地(板)块才快速向北漂移,由于洋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构成了三大陆块群夹两个大洋的古地理格局;二叠纪是特提斯构造演化关键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昆仑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成一体。早侏罗世早期柴达木地块等与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造成了古特提斯洋消亡。早侏罗世中期,开  相似文献   

8.
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发展演化与全球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十分相似。显生宙以来,古中国板块裂解为华北、扬子古板块,秦岭有限洋盆的时期为中晚奥陶世。而聚合拼贴形成的中国板块和中秦岭造山带与联合古陆的形成时期同为石炭、二叠纪。中生代以来新形成的秦岭造山带、华北和扬子地块是与全球联合古陆的解体相同,是裂解的结果。中生代时期秦岭-大别的花岗岩是裂解而不是碰撞俯冲的产物,含柯石英、金刚石的榴辉岩和超基性岩是深部岩片沿造山带走向从深处向表层抽拉-逆冲时带至地表的。   相似文献   

9.
北极地区地质构造及主要构造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带、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海西造山带、晚中生代的上扬斯克造山带、新西伯利亚造山带与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带。根据北极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显生宙以来经历的构造事件大致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运动,致使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地块碰撞造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运动,在劳伦古陆周边形成规模巨大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造山形成海西造山带;北极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裂离加拿大边缘,侏罗纪加拿大海盆开始张开;早白垩世,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继续与西伯利亚碰撞,阿纽伊洋(Anyui Ocean)消亡,形成上扬斯克-布鲁克斯造山带。受北极调查程度影响,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端的南迦巴瓦岩群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主要由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和钙硅酸盐岩组成.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和褐帘石组成.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一边结构,由一个大的继承岩浆核和一个窄的变质生长边组成.锆石岩浆核具同心韵律环带.其REE配分模式以HREE富集和负Eu异常为特征,并具有高的Th/U比值.锆石U-Pb年代分析表明,这种继承岩浆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90~50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片麻岩的原岩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在俯冲带的岩浆弧构造环境.钙硅酸盐岩中的锆石具有高级变质岩中变质生长锆石的典型特征,即具有相对较低的REE含量,不明显的负Eu异常和较低的Th/U比值.变质锆石所获得的U-Pb加权平均年龄为505Ma.本文和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古生代的原始造山作用,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发生了再造山作用.喜马拉的古生代造山带作用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和亚洲微陆块(包括拉萨和羌塘地块)增生的结果,是在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其边缘发生的安底斯型造山作用,因此,它并不属于在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Ⅰ):碰撞型造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运动活跃时期,具有板块运动速度较快、构造格局不稳定、块体之间相互作用复杂多变等特征,造山带演化极其复杂,导致全球早古生代古大陆重建现今仍较模糊。特别是,早古生代末450~400 Ma存在全球性准同时的造山运动,已经出现俯冲增生、碰撞、陆内3种类型的全球尺度造山带。本文侧重论述全球早古生代碰撞类型造山带的特征,总结典型碰撞造山带最新的年代学、变质、变形和岩浆作用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早古生代全球碰撞型造山带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泛非造山带和北半球的加里东期造山带,分别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和北方劳俄古陆的初步集结密切相关,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主要体现在大陆块之间的碰撞作用为特征。这些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具有近似的碰撞年龄,大致相同的演化过程。其中,南方大陆主体碰撞完成于540 Ma,而北方大陆主体集结完成于420 Ma,从全球构造意义上可能意味着全球一个420~400 Ma的超大陆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显生宙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夹持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古陆之间,其形成与古亚洲洋演化紧密相关。其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小洋盆俯冲作用导致的陆壳增生,多块体拼贴和后续变形作用造成的陆壳改造,以及随之伴生的多期次岩浆-变质作用。中亚造山带具多样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蕴藏大量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保存了亚洲大陆古生代增生聚合和洋陆格局转变的重要信息,是中外地质学者探讨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超大陆演化是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华北克拉通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超大陆汇聚与裂解的联系对反演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中段的原划分为辽河群地层中首次识别出一套早古生代沉积建造。这套沉积建造与华北克拉通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早古生代沉积并不一致,以发育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我们对2件细砂岩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2件样品的最小年龄分别为~482Ma和~498Ma,反映了它们的最大沉积时代。2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介于1600~500Ma,缺乏亲华北的物源信息,表明它们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华北之外。2件样品年龄谱中最重要的峰值出现在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表明华北克拉通曾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存在联系。格林威尔期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罗迪尼亚超大陆时期波罗地古陆物质在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再循环;泛非期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东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杨昆 《地质论评》2019,65(Z1):185-186
正1区域地质概况1.1大地构造祁连造山带北邻华北板块西南缘,与秦岭、昆仑一起构成中国大陆中部的秦祁昆巨型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造山带之一。祁连造山带位于我国秦祁昆中央造山系西段,南以武山一临夏一贵德一青海湖南山断裂为界,与西秦岭造山带相邻,北以河西走廊断裂为界,与华北古陆的阿拉善地块相邻,西北端被北东东向的阿尔金走滑断裂截切,与塔里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东特提斯多弧一盆系统演化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70年代以来,以板 构造观点分析特提斯演化已有三种模式,即“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联合古陆的形成和特提斯是泛大洋中一个海湾的假设为前提,或以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为基点。随着对东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深化,特提斯演化、造山作用的解释由两陆一洋模式转变为三陆群二洋的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洋陆转换演化模式,即多岛弧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Ⅳ):板块重建与Carolina超大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元古代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特征和旋回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地质记录为两种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早古生代为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其构造过程研究与板块重建是地球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在总结对比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全球早古生代主要碰撞造山带的地质事件基础上,分析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演化特征,总结出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劳俄大陆拼合、古中华陆块群增生相关的7期碰撞-增生造山事件群:Brasiliano、东非、Kuunga、东亚与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演化相关的的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经典加里东造山、中欧加里东造山、Appalachian造山。再在这7期造山事件群基础上,结合古地磁、古生物、古地理等资料,重建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末全球板块的拼合过程:罗迪尼亚超大陆从新元古代的~950 Ma开始经历了3个阶段裂解,此时存在泛大洋、莫桑比克洋和古太平洋3个大洋,随后615~560 Ma Iapetus洋打开,~560 Ma波罗的陆块与西冈瓦纳裂离导致狭窄的Ran洋打开;~540 Ma南半球Brasiliano、东非和Kuunga造山运动导致冈瓦纳大陆分阶段最终完成拼贴;~500 Ma冈瓦纳大陆北缘西段的微陆块群局部向北裂离,导致Rheic洋和Tornquist洋打开,并于~420 Ma随经典加里东造山带和中欧缝合带形成导致Iapetus洋闭合,此时斯瓦尔巴特和英国可能位于格陵兰地盾东南缘,同时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华北为代表的微陆块基本拼合在冈瓦纳大陆北缘;此外,虽然425 Ma西伯利亚板块有远离聚合了的劳俄大陆的趋势,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南美和北美板块靠近,北美板块与环冈瓦纳北缘西段的地体拼合碰撞。在大约400 Ma时,南、北美洲的混合生物群和古地理重建显示两者非常接近,因此,推测此时存在一个初始的逐步稳定的超大陆的可能,本文称为Carolina超大陆,因为Carolina造山带是这个超大陆最终拼合的地带。并据此判断超大陆旋回为7亿年。  相似文献   

18.
试论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的问题。首先,考虑地球的形成存在过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的阶段。在天文演化阶段,冈瓦纳古陆形成于南极;在地质演化阶段,南半球表层液核流体获得向东北的速度,同时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漂移。漂移大陆块的北边缘到达表层液核流体辐合带的位置,这一辐合带沿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地中海一线。大陆块到达低纬后又经过了东西方向的漂移,并且形成了洋中脊.   相似文献   

19.
甘、青、蒙祁连山、北山造山带构造地层演化史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张新虎 《甘肃地质》1993,2(1):80-86
祁连山、北山地区是一个多构造单元的拼合体。早古生代,围绕柴北缘古陆、中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为陆核增生形成祁连造山带;以马鬃山中间地块及南蒙早古生代增生陆块为陆核,在晚古生代末形成北山造山带。  相似文献   

20.
桐柏-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桐柏- 大别造山带是多旋回发展的复合造山带,至少有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三个造山旋回。加里东旋回结束洋壳发展历史,经历了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局部强烈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桐柏- 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具小洋盆、微古陆、多岛海古地理面貌,总体向北俯冲,最终形成陆 陆碰撞造山带。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单元:北淮阳构造带是一个板块碰撞混杂带;中间隆起区相当于岛弧性质,但它部分地段曾一度伴随小洋盆俯冲至深处,形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随应褶皱带为大陆裂谷性质,并具某些弧后盆地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大陆造山带复杂的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桐柏- 大别造山带向东被后期的郯庐断裂所截;向西与秦岭造山带相连。通过区域地质和古地磁对比,加里东期秦岭造山带开裂规模更大,蛇绿岩更发育,构成一个向西开口的喇叭形;碰撞时大别造山带先碰,然而逐渐向西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