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目的在于跟踪地下核试验现场核查新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磁力仪器,研究针对地下核爆炸磁异常数据解释方法,使磁法成为一种地下核试验现场核查方法的新技术;并且可以根据磁异常数据处理解释,作为研究探测地下核爆炸相关参数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2.
瞬变电磁快速成像解释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瞬变电磁测深法对地探测的垂向分辨能力,文中研究了磁偶源瞬变电磁法快速成像的方法.详细讨论了电磁波与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分析了磁偶源瞬变电磁场在远区的响应特性.根据磁偶源瞬变电磁场与反射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的相似性,提出了TEM资料拟地震快速成像解释的思路.理论模型正、反演计算结果表明方法理论是可行的,野外实测资料处理结果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2D高密度电法在古墓葬勘探中应用较多,但二维剖面解释局限性愈发突出。以2D平行或等角度放射状测线为基础的拟3D高密度电法能够一定程度上给出三维信息,但对地表条件要求较高,灵活性稍差。3D高密度电法能够给出详细的3D探测信息,但施工效率偏低,且难以适应复杂地表环境。为解决复杂地表环境古墓葬探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方位拟3D高密度电法技术,并在一个位于密集竹林中的大型古墓葬调查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合地表条件布设多个方位的2D高密度电法测线,将多个方位的2D反演数据合并为拟3D数据体,进行可视化解释获得了内部结构的3D信息。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适应复杂环境,拟三维数据不仅能补充二维解释缺失的信息,且与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瞬变电磁法是工程地球物理勘察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勘探方法之一,瞬变电磁法拟地震成像方法研究是当前电磁探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热门.文中详细叙述了瞬变电磁法拟地震成像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是建立时间—频率转换经验公式,把TEM数据转换成平面波数据,借鉴大地电磁法拟地震解释思路进行成像,另一种是通过积分变换,把扩散场变成虚拟波场,把电磁衰减信号变成拟地震子波,然后按照地震解释法进行解释,并分析了各自存在的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磁法是地球物理探矿方法中应用范围最广、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在我国金属矿床上应用地面磁法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研究工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很值得讨论。下面提出四方面的问题: (1)根据中国地质矿床及地磁緯度特点,总结应用磁法的经验; (2)在勘探磁性矿床时磁法的应用; (3)岩石、矿石磁性的研究; (4)磁测结果解释推断的机械化及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法球物理磁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值信息和结构信息。综合运用数值信息中的统计特征和结构信息,并结合地质和实际情况是磁异常解释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尝试应用句法模式识别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磁异常的结构和统计特征对磁异常进行图形化、机器自动化地划分,为高精度、快速和可靠的磁测解释提供一种手段。本文首先用句法模式识别方法对磁异常进行结构划分,找出基节点,提取基元,然后用“衍生树”  相似文献   

7.
重磁异常解释的归一化局部波数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局部波数法是进行重磁数据解释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提出归一化局部波数法,该方法在不需要任何关于地质体信息的前提下能有效地完成异常的反演工作,且给出了不同归一化方式的应用效果.理论模型试验表明归一化局部波数法能准确地完成异常的反演,且通过对比发现其他归一化方式(中值、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的计算结果相对算术平均归一化结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将该方法应用于实测磁异常的解释,获得了未知地质体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8.
瞬变电磁系统探测海底电导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在海洋工程与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应用前景的海洋瞬变电磁法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高导海水中探测海底电导率的电磁感应理论,研制了共轴水平磁偶极-偶极装置(HRHR)的瞬变探测系统和解释软件.经东海海域实地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证实了瞬变电磁探测的有效性和方法优势.目前,它可作为海底地质填图的主要手段.经拓展后可用于海底分层和基底深度的探测.  相似文献   

9.
磁异常转换模量(magnitude magnetic transforms,简称MMTs)相比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化极、总梯度模等,其产生的异常更接近实际磁性异常体的水平位置,以便进行磁法解释.本文基于转换模量,提出了磁异常模量的垂向一阶导数的处理方法.进一步分析模量垂向一阶导数的特征可知,对于2D异常体其完全不依赖于...  相似文献   

10.
任意曲线上二维重磁位场转换的B样条函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磁位场转换在重磁资料解释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随着物探仪器的改进和资料解释精度要求的提高,人们对位场转换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提出一种原理简单、计算精度高的新方法--B样条函数法,应用其插值、求导、求积的性质,以解决曲线上二维重磁位场转换的两类问题。一是Zα分量向Hα分量的转换及向上延拓,二是水平和垂向导数的换算及磁位的计算。 样条函数为分段多项式函数。B样条函数是用σ函数逼近的一类样条函数,其节点  相似文献   

11.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相对定位法原理,建立了使用Pn震相和拟牛顿最优化法测定地震空间位置和发震时刻的方法及程序,並对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地震序列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3.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14.
大同地震地下水群体异常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大熵谱和傅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同地震地下水群体异常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三维密度界面的质面系数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给出一深度为h的水平矩形质面在地面产生的重力公式,对比了此公式算出的重力异常与三维长方体公式算出的重力异常,得出:当三维地质体的厚度与其埋深之比小于0.2-0.4时,二者的重力效应几乎相等,它们之间最大偏差在1-3%以内。用给出的重力公式进一步导出了重力反演三维密度界面的质面系数法。用理想模式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方法收敛快,反演误差较小,计算效果较好。最后用一实例,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由Hager(1981)提出的,叶正仁(1989)进一步发展的传播矩阵方法,提供了一种运用地球重力位、板块运动速度资料来探求地幔内部横向不均匀性的一条途径.但由于地球重力位、板块运动速度资料均是二维资料,故仅运用上述两种资料来反演三维异常密度会导致反演结果很强的不唯一性、不稳定性.作为80年代地球物理学最富有成效的成果之一就是利用地震P 波和S波的层析技术,提供了上、下地幔三维异常速度分布,从而为地球物理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先验知识.把传播矩阵方法、粘滞损耗最小原理运用于全地幔对流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并同时把长波地形起伏、板块运动速度、重力位资料以及傅容珊根据地震层析结果所合成的全地幔三维异常密度作为约束条件,联合反演全地幔的三维异常密度结构.计算结果显示:(1)从计算所及的密度横切剖面来看,至少在250—670km 深度范围内异常密度的高低与地表构造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全球的大部分发散边界和相当部分的大陆分别对应低异常密度区和高异常密度区,地幔的异常密度数值在1500km 深度附近达到最小.(2)从计算所得的密度纵切剖面来看,对应太平洋中脊、印度洋中脊、红海及亚丁湾地区,低密度的异常区从地表一直延伸到核一幔边界,不过太平洋中脊相对明显.除上述区域外全地幔的异常密度基本上(按数值大小及正负)分三层.  相似文献   

17.
Regional gravity field modeling using free-positioned point mas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two-step free-positioned point mass method is used for regional gravity field modeling together with the remove-compute-restore (RCR) technique. The Quasi-Newton algorithm (L-BFGS-B) is implemented to solve the nonlinear problem with bound constraints in the first step, while in the second step the magnitudes of the point masses are re-adjusted with known positions in the least-squares sense. In order to reach a good representation of the gravity field, a number of parameter sets have to be defined carefully before the computations. The effects of four important parameter sets (depth limits, number of point masses, original/reduced basis functions and optimization directions) are investigated for regional gravity field modeling based on two numerical test cases with synthetic and re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of the initial depth and depth limits is of most importance. The number of point masses for obtaining a good fit is affected by the data distribution, while a dependency on the data variability (signal variation) is negligible. Long-wavelength errors in the predicted height anomalies can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by using reduced basis functions, and the radial-direction optimization proves to be stable and reliable for regular and irregular data scenarios. If the parameter sets are defined properly, the solutions are similar to the ones computed by least-squares collocation (LSC), but require fewer unknowns than LSC.  相似文献   

18.
张北地震前、在中期阶段,多井水氡出现负异常变化;短期阶段出现区域水氡差分异常的月频次增加;短临阶段则出现怀来4井水汞的多次突跳。大同地震前多井出现水氡的趋势性正常,是张北地震水化前兆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本文分析了张北地震水化方法预报失误的原因。讨论认为,水氡负异常做为中期前兆的信度较低;为提高水化预报地震的效能,必须与其它前兆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修正拟牛顿公式的全波形反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形反演是一种利用全波场信息,通过最小化预测波场和实际波场的残差来揭示地下岩性和构造信息的方法.本文首先简述了常规拟牛顿算法的原理,之后利用一种新的拟牛顿公式对Davidon-Fletcher-Powell(DFP)和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BFGS)算法进行了修正,改进后的BFGS算法在近似Hessian矩阵逆矩阵时,不仅考虑了梯度和模型信息,还加入了目标函数本身的信息,而且对于每次迭代,基本没有增加计算量.数值试验表明,相对常规拟牛顿方法,修正BFGS算法在保证反演精度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反演效率.  相似文献   

20.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fields leads to the solution of some operational equations which sometimes have unstable solutions representing fictitious anomalies. A general method to find numerically stable solutions of such problem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subject of the downward analytical continuation is also discussed. The method has been checked on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applied to a gravity m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