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对肉切村岩群的岩石组合、变质特点以及区域综合对比研究基础上,根据其中锆石U-Pb法年龄值686Ma、黑云母斜长变粒岩全岩Rb-Sr法年龄值796±103Ma,认为其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时代属震旦纪;前人划分的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实际上是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聂拉木地区并未出露寒武纪地层。将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为聂拉木岩群和肉切村岩群,并将聂拉木岩群划分为友谊桥岩组、曲乡岩组、康山桥混合岩和江东岩组4个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将肉切村岩群划分为扎西宗混合岩和塔吉岭岩组两个构造岩石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2.
福建明溪寒塘组地质特征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福建明溪北部寒塘地区出露一套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原划分为中-上元古界下峰(岩)组。经1:5万区调和剖面研究,现已查明其空间层位在万全(岩)群之上,并伏于盖洋群之下,其岩石组合,原岩建造与其上覆及下伏岩石地层差异明显,具自身特点,厚度较大,且区内有一定延伸性,因此,作者新创建寒塘组,据其与上覆,下伏地层关系及及取得的930Ma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其时代归属青白口纪,该岩石地层单位的的建立及其时代确定,对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划分,区域对比及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前寒武纪变质铁矿成矿地质条件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概略讨论了吉林省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与铁矿成矿作用的基础上,从含矿地层、原始沉积环境、变质作用、构造等对前寒武纪变质铁矿成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吉林省前寒武纪变质型铁矿完全受基底构造控制,含矿岩系原岩建造基本为海底火山建造;前寒武纪变质铁矿普遍经历了三期成矿作用;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铁山 《中国地质》2002,29(2):147-1547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岐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震旦系》巨著是知名学者刘鸿允教授30余年来研究中国震旦系的总结。该书共计11章、52余万字,93幅图件,实际材料丰富,分析测试数据众多,论述内容充实,综合研究深入,是值得欢迎的地层学新著。现简述其新见解和成就如下。 区域地层一章中,讨论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原则,下界、上界、统的界线和组的划分;划分出9个一级地层区,22个二级地层区,建立了标准剖面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和必要的新地层单位。重新研究、厘定了浙西、滇东、长江、峡东和黔北的剖面;深入讨论剖面的存在问题。提出震旦系不同地区不同相的概念,提出并经追索证实了板溪群属下震旦统,并能与莲  相似文献   

6.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3,17(1):40-45,51
<正> 苏皖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是指凤阳群不整合面之上,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面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在没有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之前,前人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在淮南,所建立起来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是正确的,如徐嘉炜(1959)所确定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及其划分(自下而上为下震旦统八公山统下部石英岩,它不整合在前震旦纪角闪片岩为主变质岩系上,其上为刘老碑页岩,再上为上部石英岩和上震旦统四顶山统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其上是矽质灰岩,并被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覆盖)是比较完善的。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震旦系,通过本次地层清理,新建立大沙江组,朝阳组和外管坑组。本文描述了这三个组的岩性,岩相特征、划分标志及其分布情况,其时代分属于早震旦世,晚震旦世,晚震旦世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8.
分布在锡林浩特—达青牧场一带的锡林郭勒杂岩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花岗质片麻岩等组成,其中部分为前寒武纪地层和岩石,构成前寒武纪微陆块。本文对锡林浩特西部呼热木台敖包和白音陶勒盖一带锡林郭勒杂岩中副变质岩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原岩碎屑锆石年龄介于403~3077 Ma,其中~(206)Pb/~(238)U最年轻一组的年龄在403~420 Ma,代表了该变质岩原岩的沉积下限。结合其变质时代(337 Ma)及被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岛弧侵入岩侵入的事实,该套地层主要形成在早泥盆世中期—早石炭世早期,不是前寒武纪地层。其原岩主要为一套正常沉积碎屑岩,缺少火山岩,不具弧前沉积建造特征。它是沉积在前寒武纪锡林浩特微陆块之上的一套地层,为早古生代造山后伸展背景下晚古生代贺根山洋盆南缘初始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爱珍 《福建地质》2007,26(3):133-141
利用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分析福建省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的元素组合,对比了各地层小区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岩)组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时间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表征福建省前寒武纪变质岩地球化学变化的主要元素组合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铁族元素和稀有、放射性元素。总体上从老到新SiO2/Al2O3比值逐渐升高,铁族元素和K2O含量逐渐降低,发现部分地层(岩)组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特殊,为今后该区变质岩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台西南缘浅变质地层中新发现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震旦世。据此将该套地层划归震旦系,进一步划分为灯影组、观音崖组和苏雄组,建立了该区震旦系岩石地层系统。在区域对比基础上,将其归属扬子地层区上扬子分区九顶山小区。  相似文献   

11.
林全胜 《福建地质》2013,(4):264-273
福建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以西部发育良好,东部零星出露.按岩性组合及层位关系,划分为早-晚寒武世林田组,末寒武世东坑口组.其中林田组为福建境内的重晶石及铅锌银多金属矿的重要含矿层位.通过对林田组特征研究,并对其含矿性分析,为今后在该地层中寻找同类矿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我们调查全球主要晚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建造组)的主要类型的工作成果,采用了过去对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岩石的分析方法,根据以前惯用的出版原则编制世界岩石组合图(建造图)。我们的三篇文章将依次探讨晚前寒武纪(早、中、晚里菲和文德)的地层划分。晚前寒武纪的古地理和沉积作用与显生宙比较更复杂,因为晚元古代时间延续长,地层划分争论大,用做全面对比的原始地质资料不足,特别是对地槽带的对比较难,因其原岩多已变质了。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沉积,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台内滩亚相碳酸盐岩沉积,底部发育混积潮坪相沉积。根据震旦系地层岩石组合特征及C同位素演化趋势,将震旦系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ZSQ Ⅰ、ZSQ Ⅱ和ZSQ Ⅲ,每个层序顶部分别对应一个不整合面。在此基础上建立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拉张性裂谷沉积模式,并划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初始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早期,沉积一套粗碎屑岩堆积;快速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晚期,沉积一套湖相、滨海相、三角洲相砂岩,泥岩沉积,同时伴随玄武岩喷发;稳定沉降阶段,对应于晚震旦世,形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南部震旦系八道江组叠层石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南部三统河、浑江、鸭绿江等盆地,广泛发育的八道江组叠层石组合特征。并根据微古植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区域地层对比资料,认为八道江组所含第六叠层石组合,它与我国南方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大致相当,其时代属晚震旦世。  相似文献   

15.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1,(2):120-128
辽南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多层位宏体化石的发现,使序列更完善。根据化石生物机体的复杂程度,可列入前冰期的辽南系,它介于震旦系和青白口系之间。其南关岭组的宏体化石组合类似淮南地区的九里桥组,提高了两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度。复州湾沙山村赵家坎子剖面再次证明大连市南、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史发育的一致性及原区调队等单位对地层叠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西峡地区金红石放层有三种岩石类型:钙质变质岩、基性变质岩和泥质-长英质变质岩。地其含矿层的层位、时代、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其原岩为沉积岩和基性火山岩,其形成环境为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陆缘断陷深海槽。  相似文献   

17.
徐一伟  林雪萍 《福建地质》1990,9(4):266-280
地质时代置于晚震旦—寒武纪的“稻香组”主要出露于政和城关南面、稻香、铁山等地。根据这套变质岩系岩石共生组合、岩石化学、微古生物和稳定同位素及其 Sm—Nd 同位索模式年龄(T_(DM)~(ND)800±50Ma,作者认为:“稻香组”应属于早震旦世中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建造的东岩组。根据稀土元素和 Sm—Nd 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该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岩源来自壳幔混合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是早震旦世华南海域火山喷发—钙硅碎屑沉积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川西攀枝花—西昌地区结晶基底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由于同位素年龄依据不足和没有正确区分晚二叠世热接触变质岩、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与前震旦纪区域变质岩,攀西地区结晶基底的划分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依据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将原仁和群(Pt1R)修改为晚二叠世岩浆岩和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将五马箐(岩)组(Pt1w)和顶针杂岩(Pt1D)修改为晚二叠世热接触变质岩和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将安宁村组(Ptlα)和纸房沟组(Pt1z)修改为震旦系地层,并依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结晶基底划分为变质侵入体、变质表壳岩和TTG套岩,论述了结晶基底的成因和演化。  相似文献   

19.
政和石屯附近变质岩构造序次转化及与地层关系问题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地层法引入区域填图工作中的变质岩地层调查,正为人们普遍关注。笔者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了政和县石屯附近变质岩构造序次转化过程,并试图恢复区域相应阶段构造型式,推断其力学成因机制。讨论推知:政和石屯附近所见的震旦-寒武纪变质岩地层不是“巨厚的单斜层”,而是单层厚度十分有限的变杂褶皱地层。总体地层层序西老东新,而非“东老西新”。  相似文献   

20.
赣北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一直是华南前震旦系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阵地,多年来,在构造古地理研究方面有巨大进展。而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则相对不足。双桥山群是一大套变形强烈,岩性单调,缺乏标志层的特殊岩类。对这套特殊岩类需抓住内部的原始的沉积构造组合特征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划分有对比。采用综合地层学方法。可以丰富岩石地层单位的研究内容,为划分提供更多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