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潮流数值模型中,采取了如下办法表示桥墩:桥墩造成的截水面积通过减小水深来实现,桥墩的阻尼通过增加底摩擦实现。根据以上水深处理和水力学实验给出的阻尼系数,在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计算潮流场基础上,预测了青岛海湾大桥对胶州湾潮汐、潮流及余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旨在预测青岛海湾大桥对胶州湾潮流场产生的影响,首先对桥墩附近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阐明了桥墩对流场影响的范围及程度,提出预测潮流变化所需的参数,尔后,对预测中所用替代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应用MIKE21建立胶州湾平面二维潮流模型,对青岛胶州湾大桥建设前后胶州湾内的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青岛胶州湾大桥建设对周边海域的潮位、潮流、潮通量等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通过胶州湾大桥两侧的连续实测海流、潮位资料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趋势基本符合,说明该模型能够较精确地反映胶州湾大桥建设前后的潮流场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大桥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阻流作用并减小了过水断面,从而对周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胶州湾整体潮流场改变较小,影响范围限于桥位南北1.5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 1991~1995 年间胶州湾 10 个测站所获海水温、盐度资料,结果表明:胶州湾水温场的空间结构分为冬季型和夏季型两种类型。水温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黄海水入侵及潮流的影响。盐度场的空间结构比温度场单纯,只存在一种类型。盐度变化主要受入海径流、降水、黄海水入侵及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90年代胶州湾海域的温,盐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91 ̄1995年间胶州湾10个测站所获海水温、盐度资料,结果表明,胶州湾水温场的空间结构分为冬季型和夏季型两种类型。水温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黄海水入侵及潮流的影响。盐度场的空间结构比温度场单纯,只存在一种类型。盐度变化主要受入海径流、降水、黄海水入侵及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内外的涨、落潮三角洲上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潮流沙脊体系,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沙脊特征进行了研究。湾内涨潮三角洲上分别分布有冒岛沙脊、中央沙脊和岛耳河沙脊;湾外落潮三角洲上分别发育了潮流沙脊大竹、南沙、北沙和位于主潮流通道末端的弧状沙脊。潮流沙脊体系的演变具有较为明显的继承性。沙脊以海侵时期发育的沙体为内核,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为主,物源基础为低海平面时期胶州湾盆地内堆积的河流三角洲相沉积物。据分析,沙脊现代物源较为匮乏,整体目前处于冲刷不淤的状态。在现代潮流水动力条件下,研究区潮流沙脊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水交换及湾口潮余流特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基于普林斯顿海洋模式建立的胶州湾及临近海域潮汐潮流数值模型,结合胶州湾口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测流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口的潮(余)流特征,并在潮流模型的基础上耦合建立了水质模块,模拟了胶州湾的水交换过程。考虑M2,S2,K1,O1,M4和MS4六个主要分潮,胶州湾口潮流场的模拟与ADCP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外湾口水道上的潮流非常强,大潮期间观测到201 cm/s的峰值流速。团岛岬角的两侧分别存在一个流向相反的余流涡旋,两涡旋在团岛附近辐合,形成了57 cm/s的离岸强余流。整个胶州湾平均水体存留时间为71 d,平均半交换时间为25 d。胶州湾水体交换能力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差异:湾口海域最强,向湾顶逐渐减弱。湾内存在两个弱交换区,分别位于湾的西-西南部和东北端,水体存留时间多超过80 d,湾西局部水域最长达120 d,而半交换时间也大多超过40 d。潮流场的结构、强度,以及与湾口距离的远近是造成湾内水交换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海域潮流动力特征及其与含沙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胶州湾海域的悬沙、流速、流向的实测资料,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悬沙资料,对含沙量与潮流之间动力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性质,半日分潮流的东分量大于北分量,潮流以带有旋转性质的往复流为主,涨潮流流向偏西,落潮流流向偏东。胶州湾内含沙量分布特征与海底沉积物粒径特征基本一致。含沙量在涨落潮的交替和流速的更迭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含沙量的峰值基本与海域半日潮流特点相对应,几乎每1个流速峰值对应1个含沙量的峰值,含沙量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流速峰值之后。胶州湾口处流速和单宽输沙量都为最大,涨潮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单宽输沙量,输沙方向为偏西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胶州湾潮流场并预测了胶州湾8个主要污染源的COD扩散过程。通过对比个别污染源削减排量前后胶州湾的水质状况,分析了胶州湾主要污染源削减排量的必要性,从而为胶州湾未来的环境保护和水质恢复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电联产已经成为目前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主要建设模式,然而海水淡化过程产生的高浓热盐水直接排海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是1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建立一个能够较准确地模拟高浓热盐水排入海洋中的输移扩散情况的三维数学模型,用来预测高浓热盐水进入海洋水体后经湍动混合与输移扩散后的时空分布特性,揭示高浓热盐水在潮流作用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进而对排放影响作出分析判断.采用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胶州湾西岸的某电厂高浓热盐水表面排海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和复演了胶州湾的潮流场和高浓热盐水输移扩散情况,规则半日潮流对浓盐水的输移扩散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比较不同排放口底层温度升高和盐度升高等值线包络面积得出较合理的排放口选址.该模型为合理布置水电联产设备的取水口和排放口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沿海水电联产产物浓盐水排放后对近海水域的环境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潮汐潮流动边界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普林斯顿海洋模式,通过干湿网格判别法引入潮汐潮流的漫滩过程,考虑M2,S2,K1,O1,M4和MS4六个主要分潮,建立了胶州湾潮汐潮流数值模拟和预报模型,研究了该海域潮汐潮流特征,并讨论了漫滩对潮流模拟的影响。与实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该模式能够对胶州湾的潮汐和潮流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给出了胶州湾潮汐、潮流、余流等分布特征,模拟的潮流场以及余流场涡旋等现象与观测符合良好;计算了潮波能通量,从能量角度探讨了潮波的传播特性;对潮位与潮流场演变规律,以及潮能通量的分析表明,胶州湾内的潮波以驻波为主。通过数值试验发现,漫滩过程的引入对胶州湾潮流速度的模拟至关重要,不考虑漫滩过程的模式会夸大或者低估潮流流速。对于滩涂面积广阔的海域来说,潮流数值模式中考虑漫滩的影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青岛近海潮流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潮流沉积体系。该体系包括大沽河-洋河潮控三角洲和与狭口海湾密切相关的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作用在各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为主要的沉积动力。前者发育在湾西侧,形成了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后者分布在湾口两侧,以潮道和潮流沙脊为主要特征。根据对各沉积相特征的分析,认为潮流沉积体系的演化已整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EFDC模型的胶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采用变边界处理技术,建立了胶州湾三维变边界潮流模型.模型平面采用笛卡尔直角坐标,垂向采用σ坐标变换,利用干湿网格方法模拟胶州湾潮流漫滩过程.研究海域水平流速从表层到底层逐渐衰减,最大流速出现在胶州湾湾口,值为0.98 m·s-1.垂向流速则表现出底层大、表层小的特点,最大流速为30×10-4 m·s-1.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为潮流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1种新的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14.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潮流数值计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法,建立海州湾及邻近海域二维变边界潮流数值模型,计算得到最大潮流分布、同潮时线与等振幅线、潮流椭圆、潮致欧拉余流分布及不同时刻潮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15.
ECOM模式在胶州湾潮流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鲍献文  闫菊  赵亮  石磊 《海洋科学》1999,23(5):57-60
将ECOM模式应用于胶州湾分潮的潮汐与潮流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符合较一维潮流水平与垂直分布结构以及若干个潮致余流涡的水平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差分有限元法对大连湾的潮流场及污染物扩散的浓度场做了数值模拟,其结果对环境评价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湄洲湾潮流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法,建立了湄洲湾海域二维变动边界潮流数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到最大潮流分布、同潮时线与等振幅线、潮流椭圆、潮致欧拉余流分布及不同时刻潮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潮流和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曲线网格技术,将ECOMSED模式应用于胶州湾的潮流和污染物COD的稀释扩散研究,建主了一个三维保守污染物COD输运的对流扩散数值模型,对胶州湾M2分潮和COD污染状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存在许多大小、强弱和旋转方向不同的余流涡;湾内COD浓度东部比西部高,湾口外的COD浓度等值线成舌状分布,向东伸展;余流和COD浓度垂向分布差异并不显。模拟结果与胶州湾的实测资料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是我国沿海的一个重要港湾,长期以来对其进行了较多的调查研究工作。大港验潮站自1926年起开始观测(1936-1946年曾中断),目前已积累了44年的长期水位资料。山角底验潮站自1967年开始观测,也积累了16年的水位资料。我们还系统地搜集了我所1958-1959年在薛家岛、东洋嘴、团岛、麦岛、大公岛分别进行的四个月、两个月及半个月的观测资料,以及山东海洋学院1975年在红岛船厂(阴岛)、黄岛客运码头分别进行的三个月及两个月的水位观测资料和团岛湾、后岔湾、大石头等地的潮汐调和常数。此外,我们还搜集了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区共二十三个测站的海流连续观测资料,其中十九个站的资料是由我所在1957-1959年观测的,三个站是1982年“全国海岸带调查”中测得的,另一个站是华东水利学院提供的资料。这些测站,除六个站为一昼夜连续观测外,其余十七个站均为二昼夜以上连续观测(有一个站为十五昼夜连续观测)。观测站位见图1。 我们把搜集到的这些潮汐、潮流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得到了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及潮汐、潮流特征值。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潮汐、潮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渤海及北黄海潮流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根据潮流场永久预报方法所提供的渤海、北黄海的Ⅰ型和Ⅱ型潮流场永久预报图,分析讨论了本海区潮流场的基本特征。文中对本海区半日潮、全日潮同时存在时的混合流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讨论。观测资料业已表明,在本海区的强流区中,易发生流速高达5kn以上、持续时间仅为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这样短暂的潮急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