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来研究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埋藏后的成岩环境特征,是沉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对古海洋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着U、V和Mo等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富集程度,所以可以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来重建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和沉积环境。海洋沉积物或沉积岩中U、V和Mo的来源少,除了海水提供外,还有陆源碎屑,不过陆源碎屑提供的那部分含量能够被估计。沉积物埋藏之后这些元素(几乎)不发生迁移,保存了沉积时的组成和含量,能较好地反映沉积环境的特征,是古海洋环境的理想指示。在氧化—次氧化的海水环境中U、V和Mo不会富集,缺氧的条件下U和V富集,而在硫化(含溶解的硫化氢)的沉积环境中U、V和Mo在沉积物中都会强烈地富集。利用这种差异,可以根据沉积物或沉积岩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来判别沉积时海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但是,必须注意沉积环境的开放与否、成岩作用及重新氧化作用等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在利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进行古环境重建时,应首先评估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特定元素的来源和贡献,剔除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然后利用多元素指标综合判别古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沉积岩中微量元素所提供的信息来研究沉积学和沉积矿床学中的问题,是当代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微量元素,目前已从单纯的统计对比、对号入座发展到深入讨论元素迁移和分配的化学动力学机理。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根据少数地球化学指标来判断古气候、古盐度、古环境以及成矿溶液的性质,还应综合考虑时间因素、成岩蚀变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从而可对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使古环境的再造更为准确。岩浆岩成岩、成矿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定量研究开展得较早而深入,许多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都是在高温高压下加以认识的。在沉积岩和沉积矿床研究中,了解得比较深入的是碳酸盐  相似文献   

4.
<正>天然气水合物在形成或分解过程会有流体释放,这些流体会在上覆沉积物及孔隙水、甚至底层海水中产生异常的地球化学相应(罗敏等,2013)。目前,利用地球化学特征异常来指示水合物存在的手段有很多,但利用沉积物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来反映与水合物关系的研究至今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含水合物和水合物远景区沉积柱中碳酸钙、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来揭示其对水合物环境的指示意义。三个沉积柱DH_CL_7、DH_CL_11和GMGS2-09均采自南海台西南含水合物  相似文献   

5.
以系统的岩石学及沉积相分析为基础,深入探讨了隆额尼-昂迭尔错古油藏白云岩及其伴生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区白云岩化作用主要集中在古地理相对高点的潮上高能带、潮坪环境及台地边缘藻丘礁三个沉积相带内,白云岩及伴生灰岩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表现出近岸及淡水作用的深刻影响,和前人关于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气候和古地理条件的基本论断是一致的.淡水作用依据主要体现在:①白云岩及伴生灰岩中不溶残渣特征表现为潮湿的古气候环境;②与白云岩伴生灰岩中Sr、Na含量与美国密苏里、田纳西等地淡水成因灰岩Sr、Na含量十分相近;③灰岩及白云岩中微量元素B含量及Sr/Ba指数、Sr/Ca指数,常量元素中m、Fe/Mn指数均反映出该区碳酸盐岩形成于近岸的碳酸盐台地环境,灰岩及白云岩均曾受到淡水的深刻作用和影响.该区白云岩过程中除Sr有明显的带出现象,Na、K有明显带入现象,大部分元素仍保存了其原始的组成特点.  相似文献   

6.
沉积矿物学是界于沉积学与矿物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通过沉积物(岩)中矿物的组成、含量、组合特征、成因和单矿物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形态、性质的分析,研究沉积物在搬运、风化剥蚀、沉积过程和成岩过程中矿物的物理、化学行为特征.进而研究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规律,从而探讨物质来源、成因、形成演化历史与环境变迁等。近些年来沉积矿物学在研究古气候、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油气勘探以及构造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古环境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在阐述粘土矿物、重矿物、碳酸盐类矿物等的古环境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近20a来在湖泊、黄土、海洋古环境恢复当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随着新的沉积矿物研究方法的不断出现和应用,结合沉积物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以及古生物学等其他指标,沉积矿物学将在古环境重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瞿瑗汝  吕逸文  刘盛遨 《地球科学》2021,46(11):4097-4106
锌同位素体系是海洋地球化学研究的新示踪剂,应用于示踪海水中锌元素的来源及其运移过程.海洋沉积物作为锌元素重要的"源"与/或"汇",其锌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海洋锌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沉积物记录了海水组成的信息,可以反演古海水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前提是理解沉积物与海水之间的分馏.对海水及海洋不同储库锌同位素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包括河流输入、热液体系、不同类型海洋沉积物(如富碳酸盐的沉积物、陆源硅酸盐碎屑、硅质沉积物、铁锰结核、贫氧-缺氧沉积物)的锌同位素组成,阐述了海洋沉积物锌同位素组成变化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以及古海洋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ICP-AES法和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珠江口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和总有机质含量, 结合沉积物粒度参数,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识别控制沉积物化学组成和元素行为的3个因子: 流域侵蚀因子、表生沉积作用控制因子和海洋环境控制因子.研究发现, 3个控制因子的得分曲线基本反映了该地区气候干湿、冷暖的强弱变化, 可作为恢复古气候环境的代用曲线; 在本岩心所代表的沉积年代中共有5次较为明显的环境变化, 为深入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古环境、古气候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陆架上沉积物的分布,对解释古地理、古环境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Emery(1968)曾认为全世界大陆架表面有(?)0%分布着与现代沉积环境全无直接关系的残存沉积物.因此在研究现代沉积物时,就要求在明确沉积盆地的形成史的同时,还要从综合的观点出发对沉积物的来源、搬运通路、沉积时代、沉积盆地中水文环境、生态环境的底质等作一定的调查研究.尤其沉积物的沉积速度是评价现代沉积物时不可缺的因素.现对喷火湾及其周围大陆架的沉积速度作下列四点研究:1.使用声波探测可以求出现代沉积物的层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渤海湾西部永定新河河口潮间带区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状况的研究,认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Zn>Cu>Pb>Hg>Cd;因海水中重金属输入径的不同,不同潮期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潮期海水中重金属Cu,Pb和Hg的含量大于小潮期海水中的含量,而重金属Zn和Cd的含量则小于小潮期海水中的含量;因受海水中悬浮物含量、种类及河口区成淡水混合发生絮凝作用等的影响,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在垂向上也存在差异.无论是大潮期还是小潮期,海水中重金属舍量总是表层略大于底层;按一类水质标准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分析,认为研究区海水已局部受到重金属污染,污染最严重的是重金属Zn,其次为重金属Pb,Hg和Cu,不存在重金属Cd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舍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与海水中的相同,说明海水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循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在渤海湾环境背景值范围内,且是渤海海域含量最低的区域.经过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分析,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轻微.  相似文献   

11.
司贺园  侯雪景  丁旋 《现代地质》2011,25(3):482-488
通过对取自鄂霍次克海南部的柱状岩心OS03-1的古海洋学研究,包括浮游有孔虫壳体AMS14C测年、底栖有孔虫壳体δ18O分析、蛋白石含量测定、有机碳含量测定、浮游有孔虫组合、冰筏碎屑含量变化、沉积物粒度分析等内容,建立鄂霍次克海OS03-1岩心年代地层学框架,分析该海区古表层海水温度、古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百分含量变化曲线与Globigerina bulloides百分含量变化曲线呈很好的负相关性,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显示,两者均可作为该海区古温度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蛋白石含量、有机碳含量变化显示,研究区古生产力水平整体表现为间冰期较高、冰期较低;冰筏碎屑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鄂霍次克海南部间冰期陆源粗颗粒百分含量较冰期高。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其中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远岸和近岸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分区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古堰塞湖沉积物中连续的地质记录来研究区域过去气候变化规律,这一方法是继通过深海沉积、极地与高山冰芯、黄土、湖泊、洞穴石笋、珊瑚等沉积物中的地质记录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途径之后的又一新途径。反映沉积物中环境信息的代用指标有多种,其中粒度特征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反映沉积过程中的古环境、古气候特征。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建立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岷江上游叠溪地区)2万年以来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规律以及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找到气候环境变化与地质环境演化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精细粒度分析和系统粒度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堰塞湖相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资料,并与已有的冰川湖沉积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精细分析得到了堰塞湖相沉积物多为粉土和黏土;深色沉积物与粗颗粒相对应,浅色沉积物与细颗粒相对应的关系;并结合有机质测试发现:深色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多于浅色沉积物,表明粗颗粒土代表的是雨水充沛水动力条件好且植被相对茂盛的气候环境特征,细颗粒土则与其相反;沉积物中深浅交替的纹层厚度约为2~5 cm;这些特征与冰川湖沉积物特征差别很大,因此其代表的气候环境意义也完全不同。通过整个剖面的系统粒度分析得到了整个沉积过程的粒度变化特征,并据此结合年代测试结果将整个沉积剖面划分了7个粒度变化周期,揭示了该沉积过程中该地区经历了7次气候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云南鹤庆盆地HQ孔沉积特征与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沉积物的颜色、粒度、层理、岩性组合等特征,并参照磁性地层、磁化率、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及碳氮比值等环境指标,初步建立云南鹤庆盆地约600ka B 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在大阶段上环境变化存在着两次明显的转型,这可能是与构造运动驱动有关。在剖面4.1m处,约14.2ka B P,湖盆被河流切开,导致环境指标突变。   相似文献   

15.
浦东YA孔浅地层剖面中微量元素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B含量和B/Ga,Sr/Ba,Cl/Br比值是反映古水体盐度的灵敏指示剂,据此建立的YA孔古盐度指数变化曲线显示,该地区近数千年来曾发生过多次百年尺度的盐度波动事件,并可能与同期海面波动引起的海水进退直接相关.这一情况说明,滨海地区沉积地层中的微量元素是海面变化研究的良好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太平洋海山区深水盆地海水和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该海域多金属结核生成的影响的研究至今仍比较缺乏.对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深海盆地进行海水和孔隙水的系统采样,分析了海水的化学特征以及海水和孔隙水的微量元素特征.结果显示:海水的DO和pH随水深增加呈逐渐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SiO32-、NO3-和PO43-的变化特征与其相反;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变化特征与上述营养盐相似,海水-沉积物界面表现出溶解态微量元素含量的极大富集,而在3~5 cm处的微弱上升可能与自生物质分解有关.以上表明大洋底层海水金属元素的富集与生物作用相关,是导致普遍氧化的表层沉积物之上多金属结核富集的主控因素;相对于其他海域,研究区域碎屑物质溶解产生的Sc、Cr、Ni、Pb以及大量的Cu、Co等金属元素可能对结核的生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X荧光能谱技术研究珍珠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及其质量分数,以达到无损鉴别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的目的。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优选适合的激发工作条件,通过设定相同的工作条件,获得珍珠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能量色散图谱,定性分析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组合关系。其中,Mn的特征峰与Sr/Ca计数比率对鉴别珍珠品种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在电压为30~35kV、电流为0.50~0.80mA、滤光片PdThick的测试条件下,淡水珍珠一般具有Ca+Sr+Mn的组合关系,海水珍珠具有Ca+Sr的组合关系;淡水珍珠中的Sr/Ca介于0.14~0.37,海水珍珠中的Sr/Ca介于0.46~0.71。综合利用元素的组合关系和Sr/Ca计数比率,可快捷、无损地鉴别珍珠品种。  相似文献   

18.
依据地下水咸化机理:蒸发、溶解和混合,海水入侵是地下淡水与较之更咸的海水的混合,海水和淡水的混合包括水分子的混合和溶解盐分的混合。只有溶剂水分子和溶质溶解盐分都发生了相同比例的混合,才能确定二种水体发生了混合。地下淡水变咸并不能都归因于海水入侵,也有可能源于蒸发或溶解。鉴定是否存在海水入侵可运用惰性示踪剂和反应示踪剂来共同识别。惰性示踪剂包括δD、δ~(18)O、Cl~-和Br~-,反应示踪剂包括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本研究对莱州湾沿岸寿光、莱州和龙口的地下水进行了化学成分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莱州采集样品6件,龙口10件,寿光9件。莱州和龙口的碎屑沉积物以硅酸盐矿物为主,而寿光的沉积物来源于南部鲁中南山地的碳酸盐岩。根据莱州采样点地理条件和样品的稳定同位素δD-δ~(18)O分布域确定了当地降雨入渗的多年平均值,进而明确龙口样品也源于就地降雨入渗补给,根据高程效应和当地水文情况确定寿光样品补给来自南部山区的降水,经河道排入洼地后入渗地下。Cl~--δ~(18)O关系表明盐分都来源于淡水溶解的蒸发盐,而非与海水混合。Br~-/Cl~-比值证实了蒸发盐溶解,还存在人为污染物和海侵沉积物中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从三线图可看出龙口样品经历了离子交换反应。主要成分和微量元素(HCO_3~-,H_2SiO_3,F~-,Li~+,Sr~(2+)和Ba~(2+))的含量与样品所处含水层的矿物组成有关,反映出水岩作用。所有样品都没有淡水和海水混合的现象。惰性示踪剂分析提供了区域地下水补给的框架,明确了大气水源因溶解蒸发盐而咸化,排除了淡水和海水混合的可能性。用反应示踪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来分析水中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在和海洋盐分输入对比基础上,二者偏差值主要源自水-岩相互作用结果,包括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以及局部样品的污染物输入。所以沿海地带研究地下水咸化,先要解决溶剂的混合问题,在此基础上辅以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利用水化学的多种示踪剂,主要解决溶质混合以及盐分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按照R.C.Selley的意见,沉积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表面”。而要认识古环境,必须要通过这些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有差别地区的沉积物的研究才有可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常常和这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有关,因此有可能籍助古沉积物中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特点来判断环境。近几十年来在这方面已进行了许多研究,有的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暂时性片流沿着一定坡面或溪沟,将近源的碎屑物质搬运到岩溶洼地所形成的堆积物,我们称为填积相沉积。过去,许多著作对冲积环境中的河流沉积,冲积扇沉积作过精辟地论述,而岩溶地区的这类山间片状流水所形成的沉积物,还很少研究或报道。近年我队新生代地质小组在开展草海盆地演化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这一类型沉积物,它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将为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古地理、古环境,以及古砂矿的探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以草海盆地晚上新世五里岗组为例,着重论述填积相的分布特点、沉积特征和形成条件。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