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流域产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求利用入渗能力曲线计算流域产流量的计算方法。众所周知,流域的实际入渗曲线是受控于入渗能力曲线、雨强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本文以霍顿(Horton)曲线为基础,经推导,建立了一个将上述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流域产流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2.
李金柱 《地下水》2002,24(4):208-209,253
本文根据在地中蒸渗计固定潜水的特殊构造,分析了其在降雨入渗补给方面与自然潜水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用其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误差,在充分考虑降雨入渗补给物理机制的条件下,提出了运用非饱和带重力蓄水库容调节、土壤复蓄计算对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的处理方法:即Pr-W-Pr方法。该方法结构简单概念清楚,通过用其对太谷均衡实验站地中蒸渗计资料处理、计算,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对蒸渗计资料进行处理符合自然实际情况。Pr-W-Pr方法,实现了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向自然实际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的转变,弥补了地中蒸渗计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缺陷,使地中蒸渗计的实验数据更加接近自然。  相似文献   

3.
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包为民  王从良 《水文》1997,(3):18-21
半干旱地区的产流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在我国尚进一个薄弱环节。据蓄满和超渗两种概化的产流机制,提出了垂向混合唱 产流模型。经应用检验,表明模型结构较合理,模拟拟实测资料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李金柱  孙明  王永义 《水文》2003,23(6):24-27
根据地中蒸渗计固定潜水水位的特殊结构,分析了在降雨入渗补给方面与自然潜水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用其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误差,在充分考虑降雨入渗补给物理机制的条件下,提出了运用非饱和带重力蓄水库容调节、土壤复蓄计算对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的处理方法:即Pr-形-Pr方法。该方法结构简单,概念清楚,通过对太谷均衡实验站地中蒸渗计资料处理、计算,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对地中蒸渗计资料进行处理符合自然实际情况。Pr-形—Pr方法实现了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向自然实际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的转变,弥补了地中蒸渗计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缺陷,使地中蒸渗计的实验数据更加接近自然。  相似文献   

5.
对于给定的流域,选择合适的水文模型进行模拟是水文学研究的难点。选取中国11个典型流域,划分为蓄满产流区、超渗产流区及混合产流区,分别验证4种经典概念性模型与4种灵活架构模型。研究表明:蓄满产流区灵活架构模型难以提高模拟精度,但可以检验模型构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排除不合实际的模型结构;超渗产流区灵活架构模型可以提高模拟精度,但缺乏系统性,难以完整准确地描绘水文过程。综合而言,灵活架构模型表现不稳定,通用性差,但架设与修改方便,易于确定流域产汇流关键过程,是水文模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灵活架构水文模型在不同产流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给定的流域,选择合适的水文模型进行模拟是水文学研究的难点。选取中国11个典型流域,划分为蓄满产流区、超渗产流区及混合产流区,分别验证4种经典概念性模型与4种灵活架构模型。研究表明:蓄满产流区灵活架构模型难以提高模拟精度,但可以检验模型构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排除不合实际的模型结构;超渗产流区灵活架构模型可以提高模拟精度,但缺乏系统性,难以完整准确地描绘水文过程。综合而言,灵活架构模型表现不稳定,通用性差,但架设与修改方便,易于确定流域产汇流关键过程,是水文模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淮北平原汾泉河流域水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仁  王玉太 《水文》1989,(1):12-18
本文以淮北平原的汾泉河流域力试点,分析研究了平原坡水区的水文特性,提出了一个平原流域水文模型。模型的特点是:产流部分能模拟表层超渗和蓄满两种产流方式;汇流部分用两个非线性系统分别模拟表层水和地下水的汇流,其中地下永的非线性汇流概念性模型是建立在乎原河网特征基础上的,并认为传统的地下水线性响应的假定,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平原地区不再适合.该模型在汾泉河流域应用成功,可作为水文分析计算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8.
程银才  王军  李明华 《水文》2016,36(5):14-16
用霍顿下渗公式进行超渗产流计算,用迭代算法根据流域土壤含水量计算相应的下渗能力时发现:当土壤含水量较小时,迭代计算正常;当土壤含水量居中时,易发生迭代震荡现象;当土壤含水量较大时,极易发生迭代计算出错情况。对此,分析了迭代震荡和迭代计算出错的原因;提出了用算术平均法减小迭代震荡的问题;用限制震荡幅度结合算术平均法解决迭代计算出错的问题;同时,推导出了超渗产流模式下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与霍顿下渗公式中三参数间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对新安江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致家  孔祥光 《水文》1998,(4):19-23
在新安江模型的结构中增加了超渗产流模型,对新安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得新安江模型的产流理论更加完善,可以用于湿润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及干旱地区。把改进后的模型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沂沭泗流域进行了验证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杜琦 《地下水》2006,28(4):40-41
本文对地中蒸渗计与自然潜水水分运移机理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充分考虑降雨入渗补给物理机制的条件下,运用非饱和带重力蓄水库容调节、土壤复蓄计算对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的处理方法:即P'r-W-Pr方法.该方法结构简单,概念清楚,符合自然实际情况,实现了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向自然实际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的转变,弥补了地中蒸渗计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缺陷,使地中蒸渗计的实验数据更加接近自然.  相似文献   

11.
蓄水容量曲线是反映流域缺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特征曲线,对流域产流计算有直接影响。通过对多个典型流域蓄水容量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Erlang分布能更好地拟合流域的蓄水容量曲线,进一步基于Erlang分布进行流域产流的推导,提出了基于Erlang分布蓄水容量曲线的流域产流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Erlang分布的流域产流模型,增加了模型的适应性,模拟结果更接近流域实际的产流过程,比新安江模型能取得更高的模拟精度。此外,该产流模型的参数可由流域地形和土壤类型数据估算,为无资料地区的产流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后与天然流域产流条件的主要差别是其透水面积比例不断减小,而 透水和半透水面积比例相应增大。根据这个特点本文在城市透水面积上引用“吉林省小流域和坡面设计洪水研究成果”中的产流模型;在不透水和半透水面上引用了国内在的试验成果进行上损计算。并综合为城市产流模型,它能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下垫面的产流机制。根据长春市实验流域实测资料用本产流模型和现行汇流计算方法进行拟合,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消退曲线超渗产流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土壤蒸发与土壤含水量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土壤蒸发与时间呈反比关系的消退曲线;给合简化的土壤入渗曲线,建立了超渗产流数学模型,并用滁县径流实验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是“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流域模型框架下,以坡面为基本单元,建立了包括植被截留、融雪、地表蓄滞、表层土蓄滞、中层土蓄滞和深层土蓄滞共6层的产流模型.模型在垂向上考虑3层出流:地表超渗产流、表层土侧向渗流和中层土侧向渗流,既反映当前的降水过程,又体现前期降水过程和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影响,比较适合黄河流域的产流特点.在坡面产流的基础上,还给出了坡面单元侵蚀产沙公式,用于建立流域产沙数学模型.应用建立的模型,给出了3个计算实例:黄河全流域水量计算、小花区间汛期洪水模拟和多沙粗沙区产沙计算.实践表明:建立的模型基本具备了在黄河全流域进行降雨-径流模拟、侵蚀产沙计算的功能,辅以降雨预报模块则可进行洪水预报.  相似文献   

15.
新安江流域模型(以下简称新安江模型)是个分散性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应用超蓄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并以 B 层土壤的稳定入渗率 FCB 来划分水源,超渗部分成为直接径流,下渗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新安江模型用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水文预报中,均获得成功。由于用 FCB 来划分水源,虽其概念明确、方法简单,但各次洪水分析出来的 FCB 值颇不稳定,故模型结构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在壤中流很丰富(约占总径流的20~40%)的湿润地区,其模型所分的直接、地下两种水源就显得不够用了。为此,我们在预报实践的基础上,将径流分成地面、壤中、地下三种水源,以资改进。本文就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模型参数的确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水电部淮委规划设计院与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合作,以汾泉河流域为对象,开展了流域水文模型的研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不仅建立了能同时模拟表层超渗和下层蓄满两种产流机制的模型结构,而且还提出了地下水非线性水库概念模型。根据上述,又进一步研究了同时模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和流域内地下水位过程的流域综合水文模型。此外,还应用已建立的模型,分析了流域不同治理阶段的水文效应,并探讨由降雨过程推求流量过程的设计洪水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的气象水文数据并结合GIS,建立了一个适合西北干旱区内陆河山区流域的以日为步长的分布式径流模型,并对黑河干流山区出山径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和讨论。模型以子流域作为最小的产流、汇流单元,根据植被覆盖将各子流域分为裸地区、乔木区、牧草区和冰川区,并根据实际调查将土壤分为 3层,各分区单独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产流过程以土壤储水能力和储水量表征,而储水能力和储水量等则由土壤的孔隙度、干密度和厚度等表征。入渗原理基于土壤储水率平衡原理,并考虑重力势的作用。实际蒸散发与蒸发力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的乘积成正比,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具有不同的调节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效果较差的原因是区域日降水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以用有限的站点合理计算区域日降水量。寻找一个合适的区域日降水量计算方法是目前少资料大型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河川径流特征和产流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亮  张茂省 《地质通报》2008,27(8):1143-1150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东、西部河川径流特征迥异,产流机理和及“三水”转化关系各不相同,探讨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产流机理是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的关键。根据1956—2005年径流的系列资料,综合运用水文计算、基流分割、Mann-Kendall检验、特征指标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河川径流的空间组成特征和年际、年内的变化规律,并对其产流机理和水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认为:黄土沟壑区流域下垫面介质为粉土质黄土,不利于降水入渗而利于产流,径流过程线表现为暴涨陡落型,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降水补给,宜采取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水资源开发模式;风沙滩地区流域下垫面介质以风积粉细砂为主,利于降水入渗而不利于产流,径流过程线表现为平缓型,地表径流主要来自地下水补给,宜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峰  李雪峰 《水文》2007,27(5):58-60,48
利用冉庄8m定埋深地中蒸渗仪的观测资料,根据蓄满产流理论,采用分层计算还原的方法,研究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最佳埋深和稳定点的形成机理。在试验条件下,最佳埋深出现在3m左右,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6m以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大江大河源区存在冰川退缩、雪线上升以及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明显退化等现象,并由此造成河源区产流量减少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这在内陆河山区流域体现的较为明显,但目前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很少涉及冻土水热耦合问题。文章以黑河干流山区流域为例,构建了一个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DWHC)。模型基于土壤水热连续性方程将流域产流、入渗和蒸散发过程融合起来,在植被截留、入渗、产流和蒸散发计算方面也有所改进和创新,部分模块具有多个可选择方案。模型设计了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嵌套接口,也可以用地面气象资料驱动。模型在1 km×1 km网格基础上,以日为时间步长,将流域土壤分为18类,土壤剖面分为3~5层不等,流域植被概化为9类。模型只需要土壤初始含水量、初始地温和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土壤和植被物理参数,就能够连续演算各层土壤的温度、液态含水量、固态含水量、感热传导、潜热变化、水势梯度、导水率以及水分入渗和毛细上升量等水文循环要素。主要介绍了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思路,有关模型的地面资料驱动结果和与MM5嵌套结果部分,参见后续文章(Ⅱ)、(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