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须草的生长规律及养分吸收特性与施肥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鄂西北地区,通过对龙须草的生长规律及其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性研究表明:在缺肥的土壤上种植龙须草,其氮,磷,钾肥的施用时期有3次,第1次是春季萌发生长期,第2次是生殖生长基本终止开始转入营养生长旺盛期,第3次是营养生长旺盛期的最后1个生长高峰期初期。氮肥和钾肥的施用,第1次用量应少,第2次用量应多,第3次可根据植株后期的生长情况而定;而磷肥则应早施,可作基肥第1次施肥时1次性大量施用。  相似文献   

2.
<正> “九五”期间,湖北林业产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截止1999年底,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100万公顷。经济林基地达120万公顷。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以杨树为主,鄂东以板栗为主,鄂南以楠竹为主,鄂西以日本落叶松、木本药材为主,三峡库区以水果为主,鄂西和鄂西北以木本药材、核桃为主,鄂中以银杏、桃、梨为主的商品林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与探讨了石灰岩地区种植龙须草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 明,在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石灰岩地区,种植龙须草不仅能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而且 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龙神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官民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也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之一.明清时期龙神逐渐传入滇西北地区,明代龙神祠主要分布在永北、鹤庆和剑川等地;至清代龙神祠进一步扩散,丽江、中甸、维西等地多有分布.清代较之明代,滇西北龙祠的数量明显增加,但区域间龙神祠分布不均.滇西北龙神信仰具有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与农业经济发展相促进、龙神信仰民俗化等特点.官方提倡与民间信仰相结合、民众利益需求与龙神“灵验”、移民与文化传播是明清滇西北龙神信仰传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鄂西与渝东旅游开发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整合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鄂西与渝东在地缘和旅游开发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特殊旅游区域,在旅游开发上很有必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和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以促进三峡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探讨鄂西与渝东旅游开发关系和区域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旅游区域整合战略的具体对策,即通过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区划、交通与资讯建设、市场营销、极点对流辐射、组织机构设置、旅游发展规划等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将有力促进鄂西与渝东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和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鄂西北山区郧县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工业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总结了郧县发挥特殊区位优势,坚持“依托”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速发展资源导向型工业,选择最佳工业生长点,优化工业生产组合键,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名优特骨干产品为重要生长点来发展工业,面对郧县工业发展的困境,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工业的设想。作为案例,尝试在理论上探讨山区工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鄂西中药材品种多、数量大,素有“华中药库”之称.在分析鄂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鄂西药用植物资源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旅游者的微观视角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圈)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直接对该区域旅游竞争力起作用的是市场需求状况和区位条件,而区域旅游资源、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都通过市场对该区域的旅游竞争力起间接作用;同时通过路径分析得到了相关因素之间以及相关因素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其中市场需求的影响系数最大。最后提出了提升鄂西圈旅游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陵山区由一系列西南东北向延伸的岩溶山原山地构成,位于川、黔、湘、鄂四省相邻地区,北有巫山、东止雪峰山、南到苗岭、西达大娄山。包括川东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武隆、黔东北铜仁、印江、松桃、江口、沿河、德江、余庆、玉屏、镇远、施秉;湘西北龙山、桑植、大庸、花坦、永顺、保靖、古丈、慈利、石门、吉首、麻阳、新晃;鄂西南来凤、咸丰、宣恩、鹤峰、利川等33个县。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00万,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民族长期聚集的地区。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少数地区还存在吃粮,饮水等贫穷性的难题。因此,分析和研究本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探讨致富的途径,显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南极长城站及附近岛屿南极发草的形态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发草是本研究地区常见的种子植物,作为南极极少的维管束植物成员之一,它在南极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对南极发草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环境变化可能影响植被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南极发草是本研究地区常见的种子植物,作为南极极少的维管束植物成员之一,它在南极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对南极发草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环境变化可能影响植被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部资源》2012,(4):35
近日,鄂托克旗西部石膏矿储量已经探明,高达33.43亿吨,成为我国目前特大型矿床之一。鄂西石膏矿位于鄂托克旗西部及鄂托克前旗北部,包括拿个、苏级、古尔恰克—科贝等3个矿区。其中拿个、苏级两个矿区分布在鄂托克旗境内。鄂西石膏矿南北长约94公里,东西宽10至28公里。埋藏浅、矿层稳定、质量优良、规模巨大是鄂西石膏矿的显著特点。目前,鄂托克旗已对鄂西石膏矿开发做出规划,确定了2个开发区和3个勘查区。依据规划,开发区地段探明和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为4.86亿吨,按500万吨生产能力计算,可满足未来50  相似文献   

13.
鄂西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鄂西山区气候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气候资料表3个,绘制气候图3幅。根据对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森林资源,特用植物和中草药的自然分布,结合山区农业气候资源概况,对如何利用山区气候资源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菹草资源及其渔业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菹草是松嫩平原湖泊,水库等渔业水域较重要的资源植物。本文根据1984-1992年试验研究的部分成果,初步报道了该平原区渔业水域菹草资源现状和菹草型渔业水体生态系统特点,探讨了菹草的渔业经济价值,并提出菹草资源的渔业合理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小嵩草群落的大面积发育是高原地带性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在长期超载放牧下退化演替的结果,它逆向演替经历了矮嵩草群落后退化为小嵩草群落;而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措施后,小嵩草群落可以恢复为禾草矮嵩草群落(或者向着以禾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黑土滩"上人工建植禾草草地经过11 a的发展,杂类草进入,矮嵩草斑块发展,向着顶极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的方向发展.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植被,而小嵩草群落是地带性植被超载放牧下的偏途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6.
河溶镇位于鄂西当阳市东南境的漳河东岸,与古麦城遗址隔水相望。它犹如一位古稀老人,坐落于漳河之滨,已度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了。附近与之同一时代的古麦城、麋城以及那楚郢都(笔者认为春秋时楚郢都,当在今草埠农场季家湖,古属枝江地)均已先后没入了悠悠岁月之中,惟有它则奇迹般地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进行以植被生物地带性为依据的空间格局分析。本文阐明了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的思路,报道了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空间格局分析的初步结果,提出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面积分别占总退耕面积的69%和31%,总的格局是以退耕还林为主,但各少自然条件不同,决定了二者比重不同,从而形成各区域不同的格局:其中,四川、贵州和云南退耕还林的比重在95%以上,形成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格局;西藏、陕西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比重各占50%左右,形成二者并重的格局;甘肃、青海、宁夏退耕还草的比重在75%以上,形成以退耕还草为主的格局。最后,本文还确定了西部各地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可为各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平 《中国地名》2010,(2):25-27
本文从地名文化视角分析了兴山县昭君镇命名的背景、作用和影响。昭君出塞的传奇逐步演变成深受社会大众推崇的和美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通过昭君镇命名,对于传承昭君精神、宏扬和美文化、扩大地方知名度、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推进地方经济开发、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构建中的鄂西与渝东区域整合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该文论述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团”的关键是实现鄂西与渝东的区域整合。鄂西与渝东在地缘和旅游开发上关系密切,但隶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在新的形势下很有必要进行一体化开发。同时阐述区域整合和旅游一体化开发的意义,提出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五种植被生物量及环境条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和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藏篙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小嵩草草甸这5种不同植被类型所对应的土壤湿度依次降低,而所对应的土壤温度依次升高;植物种类数量表现为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上生物量高低依次为小嵩草革甸>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藏篙草草甸;地下生物量则表现出金露梅灌丛革甸>矮嵩草甸>小篙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的特征,而其在年内的周转值表现出金露梅灌丛草甸>正承复的矮嵩草草甸>小篙草草甸>矮篙草草甸;土壤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表现为0—40cn整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小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0—10cm的表层土壤有机质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正恢复的矮篙草草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