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仅可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GEM模型分析法,通过构建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层次分析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得分,研究认为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在相关辅助行业与集群中企业战略管理和创新方面表现一般。针对影响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曹宁  郭舒 《中国地名》2010,(11):39-40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存在“区域学派”与“产业学派”两类不同的研究差异,谋求研究视角的融合与统一,挖掘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十分令人关注。本文对区域旅游价值链的构成与网络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对价值链的阶段性演进与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阶段性政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包括旅游资源实力、旅游基础、旅游市场实力、旅游环境实力、经济实力和旅游发展活力6个方向、21个指标、36个具体因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地区2个层面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竞争力的格局。辽宁省三大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为:辽宁沿海经济带(7.98)〉全省平均(7.32)〉沈阳经济圈(7.03)〉辽西北(5.48)。从空间来看,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地区产业结构对辽宁地区旅游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对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旅游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使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其中竞争与合作是研究旅游区域之间空间关系最重要的两方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旅游者信息查询行为、知识创新、网络联系与旅游地竞争力、特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6方面对区域旅游空间竞争进行综述。目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利益主体、企业之间的合作、公共与私有部门的合作以及旅游业与其他关联行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多数研究是单纯对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关系的探讨,而实际上旅游区域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空间竞合关系。与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等研究热点相比较,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区域竞争力和旅游企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对旅游区域之间空间竞合的模式、区域旅游竞合的深层机制和区域旅游空间作用过程的研究则更少,亟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包括旅游资源实力、旅游基础、旅游市场实力、旅游环境实力、经济实力和旅游发展活力6个方向、21个指标、36个具体因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地区2个层面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竞争力的格局.辽宁省三大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为:辽宁沿海经济带(7.98)>全省平均(7.32)>沈阳经济圈(7.03)>辽西北(5.48).从空间来看,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地区产业结构对辽宁地区旅游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对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竞争力要素出发,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阐述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由微观层面的旅游产品竞争力、中观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表现在宏观层上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竞争主体、竞争对象与城市竞争力均不相同的观点。“旅游吸引物”内容的宽泛性及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本影响要素与城市竞争力影响要素高度重合,因而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应致力于该产业的核心能力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界定“城市旅游”的范畴、区域空间特征以及空间尺度,才能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更有针对性,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徐淑梅  陈才 《地理科学》2008,28(5):642-648
建立了一套适于中国国情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系统。系统以国家和地区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基本依据及其核心指标,融合旅游学和区域竞争力学说基本内涵,考虑区域旅游竞争潜在能力,以区域旅游竞争业绩、区域旅游环境竞争力和区域旅游竞争潜力作为评价系统三大要素,既包含全面衡量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诸多综合因素,又注重选择对区域旅游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作为主体,数字化特征和实时动态跟踪能力显著。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竞争力初探--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综述,运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意义,并结合湖北省区域旅游竞争力发展态势,分析了湖北省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提出了提升湖北省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生”理念的指导,以西北五省的29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竞争力模型,利用ESDA方法测算旅游“三生”竞争力的空间集聚程度、自然间断点分级聚类展示旅游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格局,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与AHP赋权解剖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整体趋弱,空间分布离散,局部地区聚集效应低,其中国内旅游消费、公厕个数和降水量是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最终,29个城市依据实证结果可划分为生产型、生活型和生态型旅游城市,在西北五省共同组建4个“三生”旅游圈,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新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银元  李晓琴 《热带地理》2012,32(6):676-682
从旅游业态角度出发,回顾了山地旅游业态研究情况,界定了山地旅游业态的概念,归纳出山地旅游业态的五大构成因素,即山地旅游资源(R)、市场需求(M)、生态限制(E)、产业技术(I)和利益主体(A),探讨了各因素的主要构成和现实载体,并依据其在山地旅游业态规划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灵活型三大类.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山地旅游业态规划的实证研究,将贡嘎山全域划分为综合旅游区域(东坡)、配套旅游区域(西北坡、西坡)和科考区域(西南坡、东南坡)三大区,对贡嘎山旅游业态进行了影响因子分析和业态规划.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旅游者选择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政府寻求有效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为旅行社等相关旅游企业组织和设计旅游线路提供科学依据。在深入分析江苏省国内游客旅游线路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度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目的地吸引力、旅游者出游目的、旅游交通和旅游成本等不同角度综合研究了旅游者选择区域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差异可将江苏13个省辖市划分为4种城市节点类型;(2)出于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选择旅游线路时对不同城市节点类型具有倾向性差异;(3)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对旅游线路选择的影响尺度和程度存在差异性;(4)通过构建旅游成本统计模型,揭示了旅游成本中距离、时间和消费3个因子间的关系,并结合统计数据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公式。  相似文献   

12.
鄂西与渝东旅游开发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整合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鄂西与渝东在地缘和旅游开发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特殊旅游区域,在旅游开发上很有必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和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以促进三峡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探讨鄂西与渝东旅游开发关系和区域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旅游区域整合战略的具体对策,即通过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区划、交通与资讯建设、市场营销、极点对流辐射、组织机构设置、旅游发展规划等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将有力促进鄂西与渝东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和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产业竞争力问题.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的运用,构建出包含旅游资源要素状况、旅游市场状况、相关产业状况、旅游企业状况、外部环境条件、政策保障与支持条件等6个基本因素和42个具体影响因子的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对四川省、浙江省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与研究,认为乡村旅游产业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层次性的复合系统,乡村旅游资源以外的多种因素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把握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与竞争力的相关性,通过问卷调查,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11项公共因子,按其对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自然吸引物、资源与环境维护、社会灾难、目的地可进入性与知名度、目的地经营管理、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发展保障因素、目的地组织及其相关政策、目的地基础设施、人文吸引物、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旅游经济的空间非均衡性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6年湖北省17个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首位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非均衡性、相对非均衡性和比较优势,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湖北省各市州之间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较为稳定,鄂西的比较优势突出;(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程度是造成湖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3)由于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非均衡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非均衡性问题日益突显,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探索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根据2004—2013年的数据,计算环渤海地区的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4组全局Moran’s I值,分析该时期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面,选取2013年截面数据,通过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探究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集聚情况,为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确把握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错位关系,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综合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均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旅游竞争力重心呈集聚分布态势,旅游网络关注度重心则随时间波动变化,大致位于旅游竞争力重心的西南方向;(2)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格局由东至西呈现出正向错位向负向错位逐渐过渡的分布特征,正向高错位区由东部沿海省域向中部省域延伸,负向高错位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特色旅游地与热门网红城市;(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政策导向、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格局。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中国沿海与内陆两区域旅游系统模型,在空间经济学演绎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基于agent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的计算实验方法,探讨市场需求、区域间和区域内旅游产品的替代弹性、固定成本投入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影响因素对区域旅游系统演化的非均衡动态过程。模拟表明,旅游往往集聚在具有区位优势、规模经济和消费能力的沿海地区,而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沿海与内陆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差异化将有助于加快中国内陆地区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过程,并且收入水平越高、外部需求越大对区域旅游系统的动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化是旅游景区周边乡村聚落功能向旅游服务转变的过程。受同一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不同乡村聚落旅游化程度存在空间差异。不少学者已经对此类村落的演变过程、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空间差异影响要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然而,目前定量分析方法较少,不能有力说明影响要素与空间差异现象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区周边56个乡村聚落为例,结合实地考察、GIS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乡村旅游化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区域主要入口的远近,景区游客规模及游客逗留时长,距离核心景区的远近是影响村落旅游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距离河流的远近,高程,距离主要道路的远近以及坡度对村落旅游化程度差异的解释力较弱,但是当他们与其他因素交互时,可以增强其他因素所起的作用;距离区域主入口越近,村落的旅游化程度越高;同样地,村落所处景区游客规模越大、游客逗留时间越长、距离核心景区越近,村落的旅游化程度越高。该研究对于有序引导旅游地乡村聚落的发展,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动态仿真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雪  董锁成  张广海  金贤锋 《地理研究》2008,27(6):1466-1477
从城市群整体及其内部城市单体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旅游业发展动力、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影响、旅游经济联系以及不同城市对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等因素,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005~2020年旅游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5年,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均呈现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2020年各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青岛、济南、烟台、日照、威海、东营、淄博、潍坊;与单体城市相比,城市群地域单元整体的旅游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大,表明城市群旅游一体化与区域整合是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