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东部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的补给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对渭北东部奥陶系岩溶地下水补给环境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奥陶系岩溶地下水为统一地下岩溶水系统。其西部碳酸岩裸露区为地下水直接补给区,地表水在裸露区的渗漏补给是本区主要补给方式。碳酸岩浅埋区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碳酸岩中—深埋区为径流和排泄区。本区氘的等值线图指示洛河以东至黄河地段有一“缺口”,岩溶水向区外有排泄,氘剩余与氚值关系的研究证实这一地段可能存在地下分水岭。对氚和~(14)C的研究表明,区内奥陶系岩溶地下水为混合水,其老水和新水所占比例在补给区和排泄区不同,西部平均老水所占比例为24.73‰,表明西部岩溶露头区吸收降水和地表水能力较强,东南部排泄区老水所占比例为85.6‰,表明此处为岩溶水的径流排泄区。  相似文献   

2.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对渭北东部奥陶系岩溶地下水补给环境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奥陶系岩溶地下水为统一地下岩溶水系统。其西部碳酸岩裸露区为地下水直接补给区,地表水在裸露区的渗漏补给是本区主要补给方式。碳酸岩浅埋区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碳酸岩中-深埋区为径流和排泄区。本区氘的等值线图指示洛河以东至黄河地段有一"缺口",岩溶水向区外有排泄,氘剩余与氚值关系的研究证实这一地段可能存在地下分水岭。对氚和 14 C的研究表明,区内奥陶系岩溶地下水为混合水,其老水和新水所占比例在补给区和排泄区不同,西部平均老水所占比例为24.73‰,表明西部岩溶露头区吸收降水和地表水能力较强,东南部排泄区老水所占比例为 85.6‰,表明此处为岩溶水的径流排泄区。  相似文献   

3.
何渊  李亮  黄金廷  范基姣 《地下水》2005,27(6):454-456
本文通过对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对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占补给水源的74.3%.西部岩溶裸露区为岩溶水的直接补给区,其周边浅埋区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东南部的岩溶中-深埋区为岩溶水的径流排泄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荥巩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岩溶水水化学类型自补给区到排泄区,从单一的HCO3型向复杂的HCO3.SO4型和SO4.HCO3型转变,TDS和Sr2+/Ca2+值均增加。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根据同位素计算的补给高程推断岩溶水补给范围和划分的流动系统与地面调查结果及水化学研究成果一致:矿区处于区域流动系统排泄带,中寒武统张夏组—中奥陶统灰岩在矿区南部出露的范围接受降水补给,以侧向径流的方式进入矿区充水含水层。  相似文献   

5.
太原西山的同位素水文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山对一些生产井,地表水和岩溶泉水的天然氚和氧-18含量做了详细研究。降水氧-18梯度为每100m 0.354‰,并与局部地形有良好关系。当计算的补给高程高出研究区最高的平均补给高程时,现代补给的可能性应当排除,因为它的氧-18含量要低于现代降水的值。排泄带泉水的氚含量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即为局部入渗的浅层地下水和露头区补给的深层地下水的混合。环境同位素研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所得结果,清楚地表明区域地下水可以分出三个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研究焦作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氢的放射性同位素(氚)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方法探讨了焦怍地区岩溶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并分析了焦作岩溶水系统与三姑泉岩溶水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准格尔矿区位于蒙、晋、陕交界处,天桥岩溶水系统的西北部,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为严重缺水区.在其东缘黄河内建有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万家寨水库.万家寨水库蓄水后,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变一是岩溶地下水位的普遍升高,由黄河岸边至矿区西部升幅逐渐变小二是岩溶地下水位与黄河水位间具有较大的高差,且近岸入渗区水力坡降变陡;三是岩溶地下水位与库水位具有同步大变幅,且同步升降;四是矿区岩溶地下水接受黄河地表水的侧向渗漏补给比例增大,侧向渗漏补给增量在1.70~13.81m3/s之间,估算矿区岩溶地下水储存资源量增加8.066×107m3,矿区岩溶水的可采资源量增加,有利于矿区岩溶水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环境同位素信息识别鲁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层位地下水中同位素2H 、18O、3H的特征和水化学组成,利用同位素2H、18O和3H及水化学方法识别鲁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估算黄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数量,揭示黄河下游平原区的水文循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当地的大气降水和黄河水(包括引黄灌溉和黄河水渗漏),大气降水与黄河水所占的比例随距黄河的远近而变化。总补给量中,大气降水和黄河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86%和14%;深层地下水主要起源于古代大气降水,是在比现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入渗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黄俊华  胡超勇  路元良 《地球学报》1997,18(Z1):242-244
本文讨论了鸡笼山铜矿区地下水中T(氚)分布特征。用数学模型计算了地下水的氚年龄,分析了夹溪湖水与岩溶水之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对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占补给水源的74.3%。西部岩溶裸露区为岩溶水的直接补给区,其周边浅埋区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东南部的岩溶中-深埋区为岩溶水的径流排泄区。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水资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环境良好,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537.79×108m3,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730×108m3,水资源丰富。目前,长江总体水质尚好,主泓水质多为Ⅱ类,沿岸部分具有Ⅲ类水。太湖是上海、苏州、无锡的主要饮用水源,但水质一直在下降,总体为Ⅲ类水(占70%),Ⅱ类水仅占15%,其他河道、小湖泊均为Ⅳ类和Ⅴ类水。钱塘江水系以Ⅱ类、Ⅲ类水为主。京杭运河为Ⅴ类、劣Ⅴ类水。随着人口增加、城镇扩展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清洁淡水水源日益缩减。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浙东宁波舟山主要是缺乏工程调剂用水。文章建议:1)应用GIS技术,作流域性水环境水资源模型,以解决平原水网区水质、水量的调控、决策和管理;2)浙东缺水区需从全省范围规划建设大区域水利工程,解决供水,避免各县市单独、分散局部规划建设;3)三角洲的洪涝灾害主要是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建议按水系自然规律整治河道,去除障碍,减少淤积,降低水位,让洪水流量有畅通去路,同时配合非工程防洪措施以综合防治洪水灾害。长江三角洲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提供了人们研究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地相关发展的一个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来带压开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煤矿采区底板突水的机理已基本明确,尽管在量上把握相关因素与突水的关系,进而达到从根本上预测突水的目的,还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但从已具有代表性的工作面突水条件研究所取得的零散实际观测资料中,可以总结提炼出带压开采条件分析与交水可能性评估的一般方法,比单纯用“突水系数”法更深入一步。本文以邢台矿务局东庞煤矿为例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层岩性、厚度及岩相变化很大,采用通常的平均布井方法,对河漫滩一级阶地等地段进行工程降水设计,很难获得满意的降水效果。通过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吉发综合大楼工程降水的实例,说明了工程降水方案设计与沉积岩相的关系,目的在于指导工程降水设计,从而达到最佳的降水效果。并指出根据沉积岩相结合分析方法,在岩相复杂地段降水井平面设计应遵循三条原则;同时也指出了满足岩相复杂地段降水设计的水文地质勘察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晓  杨立中  魏民 《矿物岩石》2004,24(4):111-114
渗滤取水净水机理主要是利用砂砾石层表面的泥膜及砂砾石层本身过滤作用、吸附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达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降低水的浊度、除菌的效果。通过分析重庆江津白沙渗滤取水工程中渗透水水质表明,河水经过天然河床渗滤处理,其中的悬浮物质几乎可以被完全去除,并有较好的除菌效果。渗透水中NO3^-,COD,BOD,TOC去除率达75%以上。渗透水常量化学组分Na^ ,Cl^-浓度明显降低,Ca^2 ,Mg^2 ,HCO3有少量增加。渗滤水的水质得到大幅提高,不仅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而且由于水岩相互作用,使渗滤水矿化度也有所增加,产生一定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钙钠离子对蒙脱石吸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测定蒙脱石胶体和膨润土吸水率及吸水比,研究钙钠离子对其吸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蒙脱石、膨润土在吸水24h内的吸水率和吸水速度均高于钠质的;而24h后则前者低于后者。钙质蒙脱石和膨润上的吸水比>50%,而钠质的<50%。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的基础上,用化学热力学方法计算出每个钻孔岩溶水的碳酸盐岩矿物饱和指数,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富水分布规律。通过勘探证实,在碳酸盐岩分布区,供水水源地应选择在地下水动态变化不大、滞后期不长、碳酸盐岩矿物馆和指数βc>1~βd<1的灰岩浅埋区。  相似文献   

17.
巴东北部地区地表水的环境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巴东北部地区地表水的环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定量分析了此区域的水质.研究表明,该地区地表水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地表水,元素含量都处于低水平,没有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测定7个水样中的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可以作为巴东北部地区地表水的背景值.  相似文献   

18.
本溪水洞位于上马家沟组砾屑灰岩中。洞穴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当时的古气候、古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水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9.
岩石圈深部的水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水的相图、典型地区的地温曲线、矿物的脱水行为及一些矿物和岩石的含水量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以15.5~25.1km深度为界,在该深度以上的岩石圈浅部水是液态,而在该深度以下的岩石圈深部水是气态,水以矿物的结构水形式被带入到15.5~25.1km深度以下的岩石圈中,若矿物结构水完全脱出,在储冲带中水临界温度至矿物脱结构水的极限温度相对应的的区域内(如秦岭15.5~64.0km),平均含水量的0.5~1.0%,讨论了在岩石圈深部矿物脱水作用与局高压环境、高导低速带之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以日照市山海天地区为典型调查区域,从调查本身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等角度出发,野外采集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利用3s技术、地质统计学等先进技术方法进行试验分析和评价,探讨其水土资源质量现状,揭示该区湿地功能面临的主要威胁。结果表明:该区段水质状况堪忧,地表水典型污染物质超标严重,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较差。从研究区土壤中的Pb、Zn、As、Hg、Cd、Cr等典型污染物质的综合评价来看,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从土壤中典型污染物质的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来看,除cd空间分布规律不甚明显外,其余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