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关美  时国 《沉积学报》2016,34(4):626-633
贵阳地区下三叠统安顺组中的遗迹化石是研究P-T生物大灭绝后古环境、古生态的良好材料,在研究区发现、描述了8个遗迹属,9个遗迹种。安顺组中遗迹化石的垂向分布表明:安顺组一段以结构单一、个体较小的遗迹化石Planolites montanus,Palaeophycus curvatus和Phycodes palmatus为主;二、三段中遗迹化石属种增多、生物扰动增强,除了一段的3个遗迹种外还发现有6个遗迹种:Beaconichnus darwinum,Chondrites recurvus, Thalassinoides paradoxicus,Thalassinoides horizontalis,Arenicolites isp.,Rhizocorallium commune,在三段出现的复杂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 commune和Thalassinoides paradoxicus代表了本地区海洋环境在早三叠世晚期的重大改善。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特征表明安顺组一段上部为台缘浅滩环境,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环境,三段为靠近台地边缘的潮间-潮下环境,在一至三段沉积期,海水含氧条件有所改善,研究区处于浅海“宜居带”上。安顺组四段沉积于半局限台地内的潮间-潮上环境,处于“宜居带”之外,在此区域遗迹化石不发育,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遗迹化石发育特征表明生物复苏活动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2.
冀北“清河镇动物群”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勤  张江满 《中国区域地质》1993,(4):364-370,T001
在冀北新发现的15处含“清河镇动物群”的化石点中,“化石”有的产于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高于组内,有的产于前长城纪质岩系中,在蓟县标准剖的常州沟组和铁岭组内亦发现有“小壳化石”碎屑。笔者认为,即使它们确是化石,其繁衍的地质时代也绝不仅限于震旦纪至早寒武世。在大多数化石点,“化石”产于角闪岩相变质岩中以及超糜棱岩和变质侵入岩中,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此,笔者怀疑它们究竟是否真的化石。  相似文献   

3.
在冀北新发现的15处含“清河镇动物群”的化石点中,“化石”有的产于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高于庄组内,有的产于前长城纪变质岩系中,在蓟县标准剖面的常州沟组和铁岭组内亦发现有“小壳化石”碎屑。笔者认为,即使它们确是化石,其繁衍的地质时代也绝不仅限于震旦纪至早寒武世。在大多数化石点,“化石”产于角闪岩相变质岩中以及超糜棱岩和变质侵入岩中,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此,笔者怀疑它们究竟是否真的是化石。  相似文献   

4.
黔中三叠纪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东 《地层学杂志》1997,21(2):141-145
通过对黔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在二叠系—三叠系过渡层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韵律层,并通过岩性岩相、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认为过渡层中韵律层是远源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产物,并据古生物、沉积学、地层学研究将过渡层归属于三叠系。原安顺组下部“大汪段”之上、下发现大量牙形刺化石,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将“大汪段”归入大冶组。黔中—黔南中三叠统陆源碎屑体系的物源来自江南古陆;菊石、双壳类化石层是浊流作用形成的事件沉积层。  相似文献   

5.
山东基岩区三叠系一直缺少化石依据(隐伏区已发现三叠纪化石),前人在该套地层底部发现了铱等元素异常,认为可作为划分三叠纪地层的时代依据。在1/25万《淄博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该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孢粉化石,结合铱元素等异常特征,经区域对比确定其时代为早—中三叠世,认为区内原“孙家沟组”相当于华北地区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原“刘家沟组”则相当于二马营组。  相似文献   

6.
西藏拉萨地区晚二叠世地层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地区二叠统,先称“蒙拉群”。198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孙东立等,在堆龙德庆县列龙附近原中三叠统“杳曲浦群”下部,采到晚二叠世的腕足类,瓣腮类和苔藓虫等化石,建立列龙沟组。1990年1:20万拉萨幅以“旁那组”代替“蒙拉群”。东延入1:20万沃卡幅前奥陶纪松多岩群。  相似文献   

7.
曹德斌  刘发刚 《地质通报》2000,19(2):127-129
通过 1∶5万孟连县、景信幅的区域地质调查 ,在孟连县北西 1∶2 0万孟连幅原划的“西部拉巴组”(原定为下二叠统 )中 ,采获Entactinia -Entactinosphaera组合共 4个属 6个种的放射虫化石 ,结合岩性组合、沉积相等特征 ,重新更正为中—上泥盆统曼信组。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滇东路南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世义  白建中 《云南地质》1992,11(4):295-307
滇东地区上泥盆统上部地层,虽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先后做过工作,但属法门阶还是弗拉斯阶的问题,由于缺乏特征性化石依据,致使认识得不到统一。近两年来,笔者参加我校1:5万路南幅的地质填图,在上泥盆统上部的“寨黑组”内,找到许多可与华南地区锡矿山阶对比的腕足类化石,发现了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的法门期世界性特征分子——Plectorhynchella腕足动物群,以及大量的牙形石,肯定了滇东地层分区存在法门阶地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大兴安岭中段龙江盆地中侏罗统地层新研究”“内蒙古1∶5万老房身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海伦、巴彦、乌河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黑龙江省海伦地区开展联合野外地质调查,在海伦大峡谷发现大量保存精美、属种多样的古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10.
闽西南“丁屋岭砾岩”孢子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闽西南丁屋岭一带浅变质岩系中夹持着一套紫红色粗碎屑岩系 ,1970年《长汀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其划为震旦系南沱组下段 ,之后改称丁屋岭组下段 (习称“丁屋岭砾岩”) ,认为是澄江运动或晋宁运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因缺少化石 ,对其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瑞金市幅》区调工作首次在“丁屋岭砾岩”中获得孢子 ,为将“丁屋岭砾岩”置于上泥盆统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西藏羌塘北部地区晚二叠世地层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羌塘北部晚二叠世地层,主要分布在双湖办事处-热觉茶卡一带,称为“热觉茶卡组”,其下部为深灰色、灰绿色粉细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竹蜓类、腕足类等化石;上部为黄灰色砂岩夹炭质粉砂岩、泥岩和多层煤层,含植物化石。上、下两部分之间为断层接触。根据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的最新资料,其上部产大羽羊齿植物化石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与下部产竹蜓类动物化石的海相沉积,二者为连续沉积。通过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与岩石地层学分析,将原热觉茶卡组拆分为两个组,保留下部含有竹蜓类等化石海相沉积为主的热觉茶卡组,将上部含植物化石的地层建立一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黑土沟组,代号P3h。  相似文献   

12.
<正> 滇西北的“长兴组”,米士(1946)、张守信、沙庆安(1963)曾有论述。近年来,笔者等在1:20万丽江、永宁幅区调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新成果,现整理成文。文中所列化石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及我队古生物组鉴定。  相似文献   

13.
文中报道了在北京延庆杨户庄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化石。该化石产地以化石层位稳定、分布面积较广、化石丰富及地质时代较明确为特点。至于化石是否是“海侵”或“海泛”的产物?,或是由“生物传布的空中通道”而来,还是为“湖盆内盐度增高的水介质中生存的特殊生物相”?都正在研究与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14.
来函照登     
编辑部: 据8月19日《陕西地质报》载安东同志函指出,《西北地质》1984年第2期转载和引用的陕西省地矿局1983年科技进展综述中关于“在陶湾群庙湾组……碳酸盐岩层内采到牙形刺化石”的报道,查无此事。后经询问陕西地矿局情报室有关同志,证实所谓“采到牙形刺化石”系“补采了牙形刺化石样”之误。特此更正,并向读者深表道歉。  相似文献   

15.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 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 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 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 Tang et al. 2008), 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 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 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 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 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 被归为同一类别, 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 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 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相似文献   

16.
曹德斌  刘发刚 《中国区域地质》2000,19(2):127-130,186,T001
通过1:5万孟连县、景信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在孟连县北西1:20万孟连幅原划的“西部拉巴组”(原定为下二叠统)中,采获Entactinia-Entactinosphaera组合共4个属6个种的放射虫化石,结合岩性组合、沉积相等特征,重新更正为中-上泥盆统曼信组。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我队三分队在开展1:20万理塘、稻城、贡岭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早第三纪热鲁红色盆地内有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层。1982年我队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此进行了合作研究,由笔者等与该研究所孔昭震、陈明洪,陈晔共赴现场重新观察并详采化石。其中的植物化石经该研究所鉴定为以Eucalyptus为主,伴有Palibinia,Bankisia,Comptonia等的干旱类型植物区系成分,分属于8科11属。这类古植物群,在国内是首次发现。Eucalyptus的图谱已由该研究所柯青发表于《科学报》508期上,题为“我国发现按属化石新种等早第三纪植物化石”。现将此植物化石群的产出剖面及其地质意义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萧宗正  关绍曾 《地质论评》1996,42(3):251-255,T001
文中报道了在北京延长杨户庄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化石。该化石产地以化石层位稳定,分布面积较广,化石丰富及地质时代较明确为特点,至于化石是否是“海侵”或“海泛”的产物?,或是由“生物传布的空中通道”而来,还是“湖盆内盐度增的水介质中生存的特殊生物相?”都正在研究与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19.
西藏措勤地区“乌郁群”上部是一套红色碎屑沉积,原来被认为属湖沼相,划归上新统.在1∶25万措勤县幅区调中,在这套碎屑沉积中发现一些含较丰富有孔虫、固着蛤化石的灰岩层.根据有孔虫化石组合,措勤地区的“乌郁群”上部应为滨浅海相沉积,其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Aptian-Cenomanian).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剖面中,原划归晚泥盆世的锡矿山组“翻下段”内,采获大量单体四射珊瑚化石,证明有相当早石炭世早期邵东组 Ceriphyllumelegantum 组合带的存在。此外,在萍乡上株岭还发现了 Cystophretis 及腕足类、植物等化石,这表明孟公坳组也未缺失。因此,可以肯定赣西地区泥盆—石炭系应为整合过渡关系,柳江运动并不存在。同时,产于翻下组的“宁乡式铁矿”亦应属于早石炭世早期,其层位有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