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石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与微裂隙扩展方位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不同规格的长方体花岗岩标本,按事先设计的图案布设多个电极,并用抽真空的方法将标本进行水饱和.然后将标本电极面和相邻面的一小部分(包括棱)用防水绝缘胶密封.用多电极组合法,将己布电极组合成不同方向、不同极距的电阻率各向异性测线和电测剖面、电测深测线.使标本在装有水的承压水箱中,沿标本长轴方向受压,观测标本电阻率随压力的变化.在实验中,一些标本被压坏,出现宏观裂隙;一些标本没有被压坏,没有被压坏的标本通常压到电阻率出现明显破裂前兆为止.然后,将未压坏的标本测量面显微照相,从照片上寻找裂隙的优势方向,和被压坏标本的宏观裂隙一起,与电阻率各向异性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 裂隙和破碎带通过区域的测点,视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结果好,4种组合求得的4个各向异性主轴方向趋于一致,且与破碎带方向基本吻合;裂隙和破碎带不经过区域的测点,或者4个视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主轴方向不一致,或者根本求不出各向异性解.这后一种情况,在裂隙面平行测量面时,表现最为明显;② 显微照相显示的微观裂隙或破碎带的优势方向与电阻率变化最大的各向异性主轴方向基本一致;③ 电测剖面的结果,能较好地反映裂隙的位置和区域.   相似文献   

2.
用实验模拟动态岩石的破裂和摩擦滑动过程 ,观测其电阻率变化形态 ,研究电阻率变化与岩石受力的关系 ,国内外的学者曾做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地电组 ,兰州地震大队报室 ,1 978;张同俊 ,1 981 ;陈大元等 ,1 983;赵玉林等 ,1 983;张金铸 ,陆阳泉 ,1 983;张天中等 ,1 985;Brace,Orange,1 968;Kurite,1 986;Teisseyre,1 989) .在实验中 ,学者们发现岩石在受力破裂过程中 ,不光其电阻率形态变化显著 ,而且其方向变化也很明显 .不少学者对电阻率变化的方向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展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 80年代初 ,陈…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概述岩石在室内各种受载条件下电阻率的实验研究工作,这对于认识和理解电阻率变化特征、规律以及探索其机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验中主要采用4个固定电极的测量系统,它只能获得从某个深度到岩样表面的整个深度层的视电阻率变化的综合信息,而无法获得不同深度层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不利于进一步研究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变化的机理。我们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多个方向的电阻率数据,据此可以获得随深度变化的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曲线以及随应力变化的电阻率图像,可能为深入理解和研究电阻率变化机理起到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张斌  朱涛  周建国 《地震学报》2017,39(4):478-494
在两组人工样品自由表面以中心点为基准对称布设3条辐射状测线,对样品实施单轴应力加载和卸载后,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并计算和绘制了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速率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λ*以及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方位的各向异性主轴方位角α随应力和深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所有测线所对应的RRC图像均随着应力的变化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加载阶段,随着应力的增加,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中电阻率降低区域逐渐收缩,而电阻率升高区域逐渐扩张,在卸载阶段,随着应力的减小,电阻率降低区域继续收缩,电阻率升高区域继续扩张;样品中的高阻体对其所在部位及附近区域的电阻率增幅有较大影响,而对横越高阻体测线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的趋势性变化无影响;对于原始电性为各向异性的样品,随着应力的增加,其各向异性程度降低;裂隙主要在岩样的浅部产生和发展,而在较深部位的裂隙产生和发展的速率相对较低.上述结果有助于解释和理解地震、火山活动和大型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视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可能成为目前地震电阻率观测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承压介质电阻率变化的方向性 与主应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质电阻率变化的方向性与主应力方向的关系研究一直受到岩石电阻率实验和地震学等学科的关注. 本文在电极面4 cm×8 cm, 6 cm×12 cm, 8 cm×16 cm和4.6 cm×10 cm的10块分别为花岗岩、 凝灰质粗砂岩(夹砾石)和细晶花岗岩标本上及100 cm×100 cm的1块人工合成模型上, 采用对称四极法布设多位置、 多极距、 多方位电阻率测线, 用单轴压缩、 二维约束差应力压缩、 低围压三轴差应力压缩和真三轴差应力压缩方式加载. 其中在单轴压缩和低围压三轴压缩加载方式下, 7块岩石标本中的4块被压破, 3块没有被压破, 只压到电阻率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时卸压. 另在上述10块岩石标本中, 还有3块是电阻率原始各向异性标本. 将这样11块标本所获得的多位置、 多极距、 多方位测线电阻率资料, 按从开始加载到破裂的过程, 分成30%附近破裂应力段、 50%附近破裂应力段、 80%附近破裂应力段和100%破裂应力段, 研究同一测点多方位测道中该4个破裂应力段视电阻率变化最大(最小)幅度测线方位与力源最大主压应力方位的关系, 结果未发现二者之间有确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唐宝琳  朱涛  胡哲  周建国 《地震学报》2018,40(4):481-490
为了探究地表和井下观测的地电阻率值存在的明显差异,本文首先对江宁地电台电性结构进行了探测,并建立了水平层状电性结构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计算了地表和井下观测装置的理论视电阻率值;最后对比分析计算值与观测值。结果表明,地表大供电极距观测装置和井下观测装置的观测值均可以由地下电性结构进行合理解释,即地表与井下观测值的差异是合理的,是由地下电性结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基本特征,对已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前的部分地电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3要素的关系再次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指出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可能对判断地震趋势及对华北地区的短临预报跟踪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1年8~9月间,江油地电台N10°E测向视电阻率ρs值出现持续下降,变化形态打破年变,降幅约3%,很像是一次孕震异常。但经现场核实为供电电源极性接反漏电所致,与理论计算出的漏电影响系数相反。  相似文献   

9.
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技术近年发展概况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本文对近年来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方法技术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表述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继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准确的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地电阻率是一种被证实了的、有效的地震前兆参量,在我国自1966年以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地电阻率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关于电阻率变化特征和规律及其机理的实/试验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在实/试验中,主要采用了单极距观测系统.它的测量值代表了其探测深度到地表的整个深度层的综合效应,无法确定地下各层的贡献.为此,一些研究者探索新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进行了地电阻率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本文对单极距观测系统的实/试验结果进行了简述,详细介绍、总结了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1.
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岩石电阻率变化的方向性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种非含岩成分造成的岩石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标本(在采集和加工过程中,标本完整性遭 到破坏的标本),和一种由含岩成分形成的 岩石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标本上,布设多个电极,并将标本用水饱和. 然后用多电极组合法 ,将己布电极组合成不同方向、不同极距的电阻率各向异性测线. 采用单轴压缩、低围压 三 轴压缩和剪切3种加载方式,对标本进行动态电阻率变化实验. 观测标本电阻率随承载力的 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岩石原始电阻率各向异性标本,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方面,与 岩石 原始电阻率各向同性标本相似,即∶裂隙和破碎带通过区域的测点,视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 结果好,4种组合求得的4个各向异性主轴方向趋向一致,且与破碎带方向基本吻合;裂隙 和破碎带不经过区域的测点,4个视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主轴方向不一致,或者根本求不出 各向异性解. 这后一种情况,在裂隙面平行测量面时,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直流电剖面法的实际工作中,因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之ρ_5曲线复杂化,采用信息理论来处理直流电剖面资料,可以消除一些干扰因素,突出地电异常,为直流电剖面的资料解释提供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用地电阻率探测和监测滑坡体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方法探测滑坡体的电性结构, 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方法监测滑坡体的主破裂扩展方向和速率. 实验结果为: ① 电性结构探测实验, 验证了部分原勘测的滑坡体的蠕变体边界和地下水层的深度和厚度, 以及上层介质的性质. 证明滑动带富含地下水层; ② 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监测实验确定的测点主破裂扩展方向, 与滑坡体GPS位移推断的破裂带方向吻合, 且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系数的变化速率与钻孔倾斜仪测量的滑坡体深部位移变化的速率相应.   相似文献   

14.
用石英砂、河砂和水泥模压制成1m×1m×0.3m的均匀和非均匀介质模型,对模型进行剪切和摩擦滑动实验,观测模型不同位置和不同方位的视电阻率变化幅度和各向异性特征. 均匀介质模型实验结果为:电阻率变化与测线的位置有关,距裂隙近的测线,电阻率变化幅度大,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距裂隙远的测线,电阻率变化幅度小,从百分之几到不变. 对于非均匀介质模型,电阻率变化幅度要小一些,最大也只有百分之几. 电阻率变化除与测线的位置有关外,还与测线的方位有关,同一测点不同方位的测线,电阻率变化幅度不同,有的差别很大. 剪切与摩擦滑动两种加载方式的电阻率变化幅度数量级相同. 裂隙穿过部位及其附近测点的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主轴方位解与剪切和摩擦滑动的实际裂隙方位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电阻率法成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在地质大学电法科研组“高密度电阻率法正、反演软件”的基础上,研制高密度电阻率法2.5维电阻率成像系统;讨论不平地形条件下高密度电阻率法2.5维电阻率成像的算法和软件,可用于九种常用电极装置观测结果的电阻率成像。对理论和实测数据的成像结果表明,该成像系统程序运行稳定,成像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6.
气候的交替变化将导致大地表层含水量发生变化,从而使该层介质的电阻率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观测结果(即视电阻率)发生变化,显然这对地震前兆观测而言是一种干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前兆地电阻率台采用单极距观测方式,因此观测到的视电阻率变化应是表层变化(主要是干扰)和观测范围内深部变化(地下介质应力与应变状态发生变化)的综合反映。作先依据台址下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发现大地表层含水量的变化对单极距四极装置视电阻率观测值的影响有两个特征:(1)无论台址下电阻率结构是下伏低阻还是下伏高阻,表层介质电阻率升高对观测值的影响都很小;(2)表层电阻率降低对观测值的影响很明显,且对下伏高阻结构的影响大于对下伏低阻结构的影响。然后用视电阻率实际观测资料说明了将其特征用于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1988年10月18日山西省大同-阳高Ms6.1地震前,距震中150km的内蒙呼和浩特地震台和距震中250km的内蒙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异常特征,研究了引起地电阻率异常的可能原因,认为这些异常是该次地震的前兆反映。  相似文献   

18.
地震监测中的电阻率层析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电阻率层析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由视电阻率值重建出介质的真电阻率图像,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宝坻台和昌黎台设立的两个试验点上于1998年4月14日ML5.0和ML4.4唐山两次地震前的6天左右层析图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宝坻台的电阻率图像一改通常的在平稳背景上叠加小量随机变化的特点,出现了一种有序性特征的新图样;昌黎台也出现了反差加大、高低阻区集中分布的有序性特征.上述异常图样均在震后消失.层析图像在震前出现的熵值降低可能是这次地震活动的前兆.地层导电结构和孔隙度的变化,是引起电阻率异常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常规的单一极距的视电阻率测量之所以对真电阻率的变化不敏感且丧失空间分辨能力,是由于该物理量同时具有积分值和位函数这两个固有特征所决定的.在地震监测中,改造现行观测系统,引入层析成像,是发展技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在地电阻率观测中,为分析观测到视电阻率的变化和地下不同区域介质真电阻率变化之间的关系,钱家栋等(1985)提出了影响系数理论。多数情况下,地电阻率观测区可近似为分层均匀的电性结构(图1),对于n层结构,设第i层电阻率为ρ,厚度为h(i=1,2.,…,n),其中底层厚度h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