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世忠  陈惟明 《地质与勘探》1996,32(3):61-64,F003
为了研究泡沫钻进中泡沫流休压力损失的变化规律,建立室内模拟试验台,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姚爱国  戎信  黄生根 《探矿工程》1993,(5):49-51,55
根据实验结果,证明了气液比在150:1~350:1内,发泡剂含量适当,发泡良好的泡沫可被当做均匀、连续介质处理。利用自制泡沫流变装置,测定了泡沫的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泡沫属非牛顿流体,提出了计算泡沫流体的压力时需考虑泡沫的非牛顿特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流体体系压力及相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流体体系的观点出发,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分别对含(油)气流体的流体压力和存在相态进行了研究,着重阐述了流体压力的组成和体系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定量计算方法,重新界定了静水压力和异常压力及其相互关系,对含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的存在相态进行了分类,并分别探讨了流体自身成分、温度和压力对流体相变规律的影响,为定量研究流体压力和运移相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预测牛顿流体连续管压裂作业时沿程管柱内的压力损失,根据我国煤层气井压裂所采用压裂液的特点,运用流体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基于牛顿流体流变学基本特征的混砂液在连续油管内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预测模型;对不同施工排量、砂比、连续管径和入井长度比等参数对管内压力损失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 a .牛顿流体在管内流动压力损失的主控因素为流体与管壁的摩擦,因此,降低牛顿流体管内压力损失的有效途径是合理选择连续油管直径与优化施工排量; b .为降低管内摩擦压力损失,应参考入井长度比值等参数,合理优选连续油管长度; c .在满足连续管工作压力和保证携砂液性能的前提下,牛顿流体压裂时应尽可能采用大管径、大排量、中砂比施工。   相似文献   

5.
同心环状空间是工程上较常见到的流体流动空间,在此空间中流体流动情况的分析较复杂。工程上对其流动情况的分析常常是引用流体力学中的分析结果,但往往由于对环状空间结构的条件重视不够,引用时很容易出毛病。经过仔细推导分析,指出其应用条件,并有助于对同心环状空间中流体流动时压力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6.
流体在同心环状空间中流动时的压力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心环状空间是工程上较常见的流体流动空间,在此空间中流体流动情况的分析较复杂,工程上对其流动情况的分析常常是引用流体力学中的分析结果,但往往由于对环状空间结构的条件重视不够,引用时很容易出毛病,经过仔细推导分析,指出其应用条件,并有助于同心环状空间中流体流动时压力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7.
于会宇  黄梅 《华北地质》2006,29(2):145-149
在泡沫复合驱油矿场试验过程中,由于压缩机注入压力以及现有注采工艺技术的限制,导致泡沫复合驱实际应用方案与实验方案有很大差异。为了正确评价试验效果,本文对泡沫复合驱应用方案进行了室内模拟评价,认为气液比是影响驱替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随着气液比的下降,最终采出程度是下降的,气液交替周期对泡沫复合驱的影响非常明显。同时还进行了不同渗透率油层泡沫复合驱效果、泡沫复合驱和普通的三元复合驱油效果对比评价,认为相比于普通的ASP复合驱,泡沫复合驱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试验对今后泡沫复合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深水位水井钻探严重漏失的实际出发,根据压力平衡钻进原理,提出使用超低密度泡沫泥浆在深水位水井中进行压力平衡钻进的可能性,对泡沫泥浆压力平衡钻进的原理和工艺进行探讨,并简要介绍了在陕西乾县水井施工应用该工艺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泡沫流变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沫流变模型是进行泡沫钻井流变和水力参数计算、指导实际作业的理论基础。通过室内精确测试泡沫流过模拟实钻循环管路压差和流速的变化对泡沫流变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沫流体可用幂律假塑性模型和宾汉塑性模型来表征,以幂律假塑性模型最接近实际流变性。  相似文献   

10.
泡沫钻进中,消泡有十分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意义。但在实际生产中,现有的消泡器不能很好地达到消泡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消泡器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建立消泡器室内试验台,进行压力对消泡能力影响的试验,确定了压力与消泡率的关系,同时利用FLUENT软件中的VOF模型对泡沫在消泡器中流动时压力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泡沫钻进时,为了提高对泡沫流体的消泡效果和排除气体而研制了一种旋流式消泡器(如图所示)。其消泡过程是,由孔内返出的泡沫流体经消泡器上部的沿流体切线方向的管(2)送入消泡器,当其旋转时,分离出较重的岩屑和水,岩屑和水在外壳  相似文献   

12.
低渗致密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储层岩石中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会引起有效应力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渗透率的改变,引发储层岩石渗透率应力敏感现象。以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下渗透率随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包含了老化处理和升降内压4个回路,每个回路是在围压不变降低和增加孔隙流体压力下实现的,采用稳态法采集每个测试点的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渗透率随着孔隙流体压力的降低而减小,随着孔隙流体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在低围压下渗透率的变化幅度较大,在高围压下,则变化幅度较小;在不同围压回路下,净应力相等的点对应的渗透率不相等;渗透率在随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中呈现出“台阶式”变化。根据Bernabe的模型计算了渗透率有效应力系数,结合Bernabe的观点分析计算结果发现渗透率呈“台阶式”变化是微裂缝随应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形的表现。对试验岩样进行了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该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表现为中等应力敏感。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贮能管对消泡器消泡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消泡器消泡能力室内试验.通过试验可知,贮能管的长度对泡沫的消泡率有很大影响.试验证明,随着贮能管长度变短,泡沫稳定性增大,消泡率提高.对不同长度(1 m、2 m、8 m)贮能管的消泡率进行测试,结果是当贮能管长度为1 m、直径为20 cm时,其消泡率最高,达到73%左右.另外消泡率与气液比有关,当气液比α= 100~200时,消泡率较高.同时借助FLUENT软件对该管中泡沫流动速度与泡沫压力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泡沫流动速度与贮能管的长度及直径无关,而泡沫压力随着贮能管的长度变小而更加稳定,这有利于提高消泡效果.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陈立强  田守嶒  李根生  范鑫 《岩土力学》2015,36(Z2):125-131
超临界CO2流体具有低黏度、无表面张力的特性,若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可望实现一种无污染的新型无水压裂方法。通过建立流体在井筒内的增压速率模型,得到了考虑超临界CO2流体黏度、压缩性及增压速率的裂缝起裂压力预测模型,并与水力压裂、液态CO2压裂起裂压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的起裂压力比液态CO2流体低20.5 %,比常规水力压裂起裂压力低75.5%;超临界CO2流体的黏度、压缩性及增压速率对裂缝起裂压力影响显著。模型与文献中试验数据对比,误差在3%以内,可为超临界CO2压裂起裂压力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东营凹陷古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体包裹体是盆地流体的原始样品,它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盆地流体的很多信息。通过研究流体包裹体可以得出其成藏环境的原始古压力,这在石油地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东营凹陷为例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了其古压力。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在包裹体被捕获时就具有了异常高压,以后随着埋藏作用和油气充注的进行,异常压力值也在增大,从而表明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沉积盆地古压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压力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力、应变与构造超压关系及构造超压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应力场引起岩石变形,并使孔隙流体压力发生变化,形成异常流体压力。根据对前人岩石力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应力与流体压力间为非线性关系,试件的体积应变与孔隙流体压力间为反相关线性关系。构造异常压力和其他异常压力的形成具有共性特征,都可以抽象为由于孔隙体积和流体体积的相对变化这一个因素。由此也可以将异常压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概括为:孔隙疲充体饱和的岩石,体积缩小会使饱和流体排出,体积增大会使其周围的流体流入,如果渗透率足够大,流体流动顺畅,这一过程流体压力的变化相对较小。在岩石渗透率较小时,由于流量的限制,流体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形成异常压力。对于符合达西渗流的流体,异常压力计算时,流量可以用孔隙体积相对变化量替代。这样可以描述构造变形等固体变形所引起的异常压力。根据异常压力的极大值为研究区相应深度的最小主应力和岩石抗张强度之和的特点,可以预测流体封存箱箱壁的最小厚度要求,分析流体封存箱形成的基本条件。构造活动过程中,岩石孔隙的体积应变速率和封存箱壁的渗透率直接控制异常流体压力的大小。高应变速率和低的封存箱壁渗透率是形成构造超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引射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反循环取心钻头体上的应用,运用FLUENT流体工程仿真软件分别对不同倾角与不同直径引射孔内部形成的负压进行模拟,得到对应压力分布云图与数值,并根据所得结论制造出带有不同角度和不同孔径的引射装置,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所得数据与仿真结果比较,二者基本吻合,说明运用仿真技术对引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是可靠的,并且过程简单,与过去常用的经验法与试验法相比,成本低,周期短,结论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孔隙流体压力与流体排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冯乔  张小莉 《地质论评》1997,43(3):297-302
本文讨论了在压实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的形成以及与流体排驱的关系,指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是因岩石渗透率变化引起毛细管力增加而产生的,且二者之间在流体压力孕育过程中一直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对于连续沉积的盆地,只有当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到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时,因岩石发生剪切破裂导致毛细管力降低,流体才被排出;对于强烈构造变动的盆地,因地层大量剥蚀引起负荷压力降低,其降低幅度达到或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时,岩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下进出水口压力分散型锚索生产性试验,介绍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生产性试验过程与分析,以及通过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的生产性试验验证,分析锚索张拉锁定后锚索应力损失,改进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0.
成油环境中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步骤与PTX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JacquesPIRONON 《岩石学报》2004,20(6):1333-1342
摘要石油盆地内的古流体以流体包裹体的形式保存在成岩矿物中,它们代表了初始石油或气相的组成并记录了流体捕获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储集层中卤水通常以不混溶相的形式与石油共存。一般利用单个包裹体分析法对水溶液和石油包裹体进行研究,利用显微测温法来确定相转变的温度,利用拉曼光谱定量来分析水溶液包裹体中溶解甲烷的含量,石油包裹体中CH4和CO2的含量可以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来估算,通过共聚焦扫描激光显微镜来重建石油包裹体的体积。利用Duan和Peng-Robinson方程可进行热力学模拟,并分别应用于水溶液和石油包裹体体系。两类流体体系等容线的交点可用来确定流体捕获时的实际温度和压力条件,从而利用流体压力对具有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源区流体动力学演化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