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锚索抗滑桩是滑坡的主要支护结构之一。目前, 软硬相间地层条件下锚索抗滑桩的受力与变形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以软硬相间地层为地质背景, 基于自主研发的柔性测斜仪和自动加载系统, 构建了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系统, 开展了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的物理模型试验, 揭示了推力不断增加过程中抗滑桩、锚索和滑体的变形与受力特征, 对比研究了布锚方式对桩-锚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规律,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软硬相间地层对锚索抗滑桩的影响机理, 并以双锚点抗滑桩为例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滑坡-锚索抗滑桩体系中, 桩身各点位移和滑体深部位移均随桩身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滑体后部位移速率大于中部, 且滑体位移速率大于桩身位移速率; ②单锚点抗滑桩的桩-锚推力分担比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 趋于稳定时桩-锚推力分担比约为9∶1, 锚索拉力作用下桩身弯矩呈"S"型分布, 正负弯矩非对称; ③锚固角度越大, 锚索拉力的增速越大, 不同锚固角度对桩身内力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荷段; ④多锚点抗滑桩结构的锚索分担更多的推力, 与单锚点抗滑桩相比, 双锚点与三锚点抗滑桩的最大桩身弯矩分别减小了22.41%和40.55%;⑤与均质地层相比, 软硬相间地层中软、硬岩交界面处基岩应力发生突变, 不同软岩厚度比和桩底是否嵌入硬岩, 均对锚索拉力和桩-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 双锚点抗滑桩内力的理论值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本研究成果可为软硬相间地层中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市某大型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FLAC3D对深基坑工程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形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桩锚支护深基坑,地表最大竖向变行产生在距离基坑边缘10 m位置处,且最大竖向变形量为46.16 mm;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桩顶冠梁位置处,最大水平位移为53.45 mm,是基坑支护最薄弱环节,基坑呈现三角形状向内侧滑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煤巷锚网支护巷道受矿井潮湿环境影响出现的金属网锈蚀断裂、煤壁片帮、巷道失修等实际情况,使用方案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喷射混凝土封闭工艺和灰浆喷涂工艺优缺点,进而确定采用防风化喷涂技术进行施工。经实际应用,防风化喷涂技术对鲁村煤矿回风暗斜井的煤壁等四周围岩和锚杆、金属网起到了良好的封闭和防风化效果。保证了巷道正常的回风、行人需要,延长了巷道的服务期限。  相似文献   

4.
基于线性波理论及Morison方法,推导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圆形深水网箱锚绳受力求解的理论模型。以湛江湾特呈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为背景,分析了典型圆形重力网箱在特征波浪、海流作用下的浮架、网衣及锚绳的受力特性,并与现场实测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能较好地与实测数据吻合。在本算例中,当网箱处于湾内时,海流是其主要的外部动力因素,随着网箱向湾外的发展,波浪力对锚绳力的贡献将显著增加;当波高超过2 m时,波浪力将成为主要的外部动力因素。该理论求解体系能方便有效地应用于工程中,为深水抗风浪网箱的受力分析及锚泊系统设计等问题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及初步的定量估计。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南某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台区节理发育的特点,并考虑辉绿岩脉等软弱带的影响因素,结合现场调查,
利用关键块体理论方法分析得出开挖过程中岩台主要破坏模式为滑动、滑移-拉裂、弯曲-拉裂以及辉绿岩脉松动溃散4种,其
中,上、下直墙的陡倾角结构面组合特征及辉绿岩脉的发育直接影响岩台的成型与稳定,开挖过程中针对各发育特征采取针对性
支护措施;为验证分析的可靠性,结合现场变形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岩台和岩锚梁混凝土结构之间总体黏合度较好,而岩台开挖破
坏段和辉绿岩脉发育区及影响带处的黏合度相对较差,需进一步加强变形监测,必要时采取相关补强措施。   相似文献   

6.
Ⅰ、前言随着水产养殖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过去没有充分利用的水面,近十几年来陆续加以利用,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单位面积鱼种放养密度的增加,鱼病也相应地突出起来,大水面锚头鳋病,便是一例。如何有效地防治大水面鱼病的问题,已提到鱼病工作者的工作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7.
前人通过显微镜技术,以及80年代以来翁金桃等采用的电子扫锚电镜技术。己初步揭示了白云岩以晶间(粒间)溶蚀为特征的微溶蚀机理,并提出了白云岩的整体岩溶化作用的概念。最近,我局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柳州白云岩大量样品的电子扫描电镜技术照片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8.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管道工程主要包括城镇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天然气和各种工业管道以及涵洞等工程。道路管道工程施工放线测量,是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在施工前测设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作为施工放线测量的依据。城镇道路管道工程在施工中放线测量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施工前的测量技术交底,施工时的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护桩和里程桩的施测,施工中水准点的检核,纵横断面及施工测量等是城镇道路管道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工程概况 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分水江干流中游河段,坝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桐庐县境内分水镇上游2.5km处五里亭,距杭州市105km.分水江水利枢工程任务是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和旅游等综合利用.2001年因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库区道路进行了改建.由于建设资金等原因的制约,改建时未对右坝肩进行喷锚等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平顶山市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南方测绘和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在"智慧平顶山"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家试点项目中应用国际领先的室内全景激光扫描技术,对市博物馆室内展厅进行360度全景数字化测绘,将实现平顶山市博物馆室内厘米级全景三维展示。此次测绘工作现场获取数据时长近四个小时,通过6台相机和6D 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锚点激光扫描仪  相似文献   

11.
土钉墙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钉墙模型试验 ,研究了土钉在黄土中的变形情况、土钉加固黄土类深基坑的作用机理及土钉的应力分布规律 ,最后对试验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深层搅拌桩广泛用于软基加固工程.当软土含水率>50%时,可采用喷粉施工;反之,宜采用喷浆施工工艺.水泥土的加固,可用调节搅拌轴回转速度来控制搅拌效果.根据某镇工程实例的工程地质条件,介绍了具体的施工工序,指出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确保水泥质量,是保证加固桩体强度与均匀性的关键.施工中必须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和实行质量控制,以避免断桩或搅拌不均匀.生产实践表明,深层搅拌桩加固软基工艺成桩快、成本低,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在土层中进行钻孔应变观测的可行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层中开展钻孔应变观测实验是地球动力学以及地震预报研究的需要.能否观测到固体潮对该实验的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土层与岩层的主要区别是其疏松性.由此造成的压密永久变形问题,可以通过在适当深处以下安装探头来解决.同时,因为土在小变形动态载荷下呈现弹性,而固体潮应变变化量级为10-8左右,所以探头并不需要安装在太深的地方.理论分析的结果是,虽然钻孔应变仪在土层中观测应变变化的灵敏度小于岩层,但是因为在相同的应力下,土层弹性变形比岩层大得多,所以在整体效果上是有利于在土层中观测到固体潮的.孔隙水的变化会给钻孔应变观测带来严重干扰,钻孔应变探头的深度应该避开地下水位变动范围.如何能在土层中观测到固体潮,最终需要通过实验来说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水泥土支护体稳定性验算的可靠度分析模型,利用具有代表性的22例上海软土工程地质资料,参数统计引入空间平均概念,利用JC法进行了有关可靠度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指出现行稳定性验算的总体可靠度指标水平为2.50,为今后分项系数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徐州奎河为例,通过对土样与水样化分结果的分析,研究了污染河流对其沿岸土壤及地下水化学环境的影响,指出了今后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述农业土壤的概念、物质组成、剖面特征、分类以及地理分布规律 ,论述土壤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提出农业地质土壤的概念 ,并初步介绍了农业地质土壤的分类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因工程建设需要,常使某些复杂地层形成边坡.松散人工填土、砂卵石层、流砂层、淤泥层等和水害,是土质边坡支护的重点,处理不当,将导致边坡坍塌,酿成灾害性后果.土钉、锚杆是土质边坡支护工程中的有效方法,支护过程中先施工注浆土钉、后施工注浆锚杆;借用千斤顶压入钢管土钉、二次注浆等工艺措施,达到快速稳定边坡之目的.治理水害,应先查清水源,再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堵、排、挡、滤、抽等方法,以达到永久性边坡治水的目的.支护工程中,应把握好设计、监测等环节,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处理,避免灾难性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8.
根据生产实践,采用不同的实验研究方法,论证了主要成晕元素在天然介质的粗细颗粒土壤中的分布、浓度、赋存状态及异常特征等都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野外采集的较细颗粒的土壤样品不需再进行研磨,可直接进行过筛分析,既不影响找矿效果,又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北海市29项勘察工程饱和砂土中标准贯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资料的分析计算,建立了标准贯入击数值地下水校正的关系式:N=N’+45。探讨了标准贯入击数值偏小及离散性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正在加紧开发的经济区,大中型建筑日益增多,而软土在该区广泛分布,厚度较大,易发生不良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就黄河三角洲地区软土的成因、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了该区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若干物理力学指标的经验关系,并对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