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1961~1997年青藏高原68个站点的积雪日数资料,计算出1月积雪日数与5月积雪日数的差值并将其作为积雪融化指数,然后将这个指数与华南52个站点降水量进行相关计算,结果发现积雪融化指数与我国东南汛期降水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特别是与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6~7月份降水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显著。由此判定,以高原积雪资料作为基础研究与华南汛期降水的相关性对定性预测华南降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一、1—3月青南地区雪灾严重1—3月,青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8.9mm,较历年偏多80%以上,平均降水日数为28.7天,较历年偏多9.9天,降水量及降水日数均创历史同期最多;最大积雪深度不大,但积雪持续时间长,积雪深度在2cm以上的平均积雪日数为28.2天,较历年偏多15.6天,与2008年并列为历史第二多,略少于1993年。由于降水偏多,大范围长时间的积雪,致使青南地区发生轻到重度雪灾,其中甘德、称多发生重度雪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汛期小时降水过程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旭光  顾伟宗  邱粲  曹洁 《气象》2018,44(8):1063-1072
利用山东省74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时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山东省汛期(5-9月)短历时和持续性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过程降水量和过程历时显著增大使得山东省汛期总降水量略有增加,持续性降水过程次数、过程降水量、过程历时的增加对总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2)短历时总降水量以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最多,鲁东南沿海、半岛东部持续性总降水量最多;短历时过程降水量、平均雨强以鲁东南向西北方向经鲁中山区至德州一带最大,持续性过程降水量、平均雨强在半岛东部和鲁东南部分地区最大。(3)短历时峰值雨强以鲁中山区周边地区较大,持续性峰值雨强以鲁南、鲁东南、半岛东部较大。(4)鲁中山区、鲁南及半岛个别地区短历时降水一般开始于午后(13-18时),鲁中山区周边及半岛沿海一带多以夜雨为主,持续性降水过程开始时间多出现在夜间。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气象观测降水量自动编报软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芸  梁国坚  王新堂  王新 《气象科技》2007,35(1):157-160
山东省气象观测降水量自动编报软件以时间、降水量因子为判据,对从自动站正点地面常规要素数据文件读取的发报时段降水量,智能化筛选过滤,经人工审查修改后,完成报文编制、保存、打印等一系列处理,满足了山东省目前人工站到自动站双轨运行和单轨运行期间的降水报编报需求。软件主题清晰、界面简约、操作流畅,伴随鼠标的移动给予提示性帮助。目前该软件已在全省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4~2013年5~9月喀什市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喀什近20a降水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时至翌日06时为降水量的高值阶段,最大值出现在01时,07时至19时为降水量的低值时段,最小值出现在16时。降水频次的高值区为00时至07时,降水最不易产生的时间为17时。降水强度最高值在20时,次高值为01时,也是累积降水量较大时刻,降水强度最低值出现在15时也是累积降水量的低值区。喀什的降水主要以短时性降水(1~3h)为主,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1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mm的降水,但1.1mm≤R1≤3.0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小雨、中雨及大雨降水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均为前半夜,下午为各量级降水过程发生最少的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4—2013年5—9月喀什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喀什近20 a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时至翌日06时为降水量的高值阶段,最大值出现在01时,07—19时为降水量的低值时段,最小值出现在16时。降水频次的高值区为00时至07时,降水最不易产生的时间为17时。降水强度最高值在20时,次高值为01时,也是累积降水量较大时刻,降水强度最低值出现在15时也是累积降水量的低值区。喀什的降水主要以短时性降水(1~3 h)为主,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1 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 mm的降水,但1.1 mm≤R1≤3.0 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小雨、中雨及大雨降水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均为前半夜,下午为各量级降水过程发生最少的时段。  相似文献   

7.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积雪初、终日期、积雪期(积雪初、终日期间日数),以及同期平均气温、平均0厘米地面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该区积雪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五个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平均初日为11月3日,终日为4月2日,平均积雪期为152d;近33年阿勒泰地区积雪初日呈上升的趋势,而终日和积雪期是呈下降趋势;除了吉木乃站的积雪初日气候倾向率是负值外,其余各站均是正值的,积雪终日的气候倾向率各站均为负值,积雪期的气候倾向率除了吉木乃站外其余均是正值;各站在积雪期内与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降水量越多积雪持续时间越长,而且七个站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降水因子在五个因子的对各站积雪期的影响较大;阿勒泰地区的各站积雪期与积雪初、终日期间的风速、降水量、0厘米地温、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五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中有57%的通过信度0.05的显著性检验,还有20%的通过了信度0.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山东省2007—2010年常规观测资料、山东省区域和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研究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间、落区和强度,并对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0年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一般出现在5—10月,7—8月较多;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都发生在7—8月;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段以午后至傍晚居多,夜间次之,上午最少;当500hPa位于西风槽前和副高边缘,700hPa和850hPa位于西风槽前或存在切变线,地面有冷锋影响时,有可能发生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汛期小时极端强降水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旭光  顾伟宗  曹洁  孟祥新 《气象》2017,43(8):953-961
利用山东省1961—2012年74个气象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研究了山东省汛期(5—9月)小时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东省小时极端强降水量和频次呈大致的带状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山东中西部极端小时强降水强度较大,鲁西、鲁西北、鲁西南及半岛西部一带极端强降水量占比较高。(2)山东历年各站平均小时极端降水量、频次、强度均呈不显著的增多增强趋势。鲁南、鲁西北和半岛东部、北部等地降水量增多趋势明显,鲁南、鲁东南、鲁西、半岛中东部降水强度增强趋势明显。(3)下午(15时)至傍晚(20时)是山东省小时极端强降水主要发生时段。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11—18时呈减少趋势,其他时段多为增加趋势。降水强度的变化在上午基本为减弱趋势,其他时次多为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4)7月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最大,一日中有两个高值中心。(5)山东夜间两个时段21时至次日02时、03—08时段平均和大部分区域极端强降水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0.
按(GD-11Ⅱ)和河南省气象局业务处1984年12月10日下发的<重要天气报告补充规定>,结合(GD-01Ⅲ)和(HNGD-05Ⅲ)中的有关规定,我省有拍发重要天气报任务的站,在规定的起止日期规定的时段内,观测到定时发报项目中的降水(累积降水量除外)、雨凇达重要天气发报标准时,在这些现象规定的发报时次,如果又要编发基本地面天气报时,应将其并入基本地面天气报中,由基本地面天气报中的相关组代替,不再单独编发这些现象的重要天气报(过去1、3小时降水量和累积降水量不能并入).否则,应单独编发一份重要天气报.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观测编报时遇到这样一个事例:3日气薄一1现象栏的降水现象为:·20—313。02时至05时的降水量为0.0mm。在编08时的天气报时,观测员输入(计算机)了02至08时的降水量0.0mm。08时天气报中的6RRRI组及7R24R24R24R24组均无误。4日元降水现象,但在05时的天气报中,计算机自动打印出了“79999”组。这与电码GD一off中3.21.l规定前一日5时至当日5时有降水才编发7R24R24R24R24组不符。因为前一日5时到当日5时无降水,可见此组为多编组。自从计算机的程序改为AMDX—A。后,要求05时、08时输人计算机的降水量分别为2至5时及5~8…  相似文献   

12.
南方大到暴雪的一种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智松  魏柏温 《气象》1994,20(4):41-43
对构成南方大到暴雪的两个特征量: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用多种预报方法从晴雨、降水性质、降水量级、冰冻及积雪厚度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预报,然后通过推理组合,最终建立暴雪预报方法。该方法除了可以得出有无大到暴雪的预报结果外,还可以得到多种中间预报结果,从而适应预报服务的多种需要。在近3年的实际使用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按 (GD— 1 1Ⅱ )和河南省气象局业务处 1 984年 1 2月 1 0日下发的《重要天气报告补充规定》 ,结合 (GD— 0 1Ⅲ )和 (HNGD— 0 5Ⅲ )中的有关规定 ,我省有拍发重要天气报任务的站 ,在规定的起止日期规定的时段内 ,观测到定时发报项目中的降水 (累积降水量除外 )、雨凇达重要天气发报标准时 ,在这些现象规定的发报时次 ,如果又要编发基本地面天气报时 ,应将其并入基本地面天气报中 ,由基本地面天气报中的相关组代替 ,不再单独编发这些现象的重要天气报 (过去 1、3小时降水量和累积降水量不能并入 )。否则 ,应单独编发一份重要天气…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叶月珍  方之芳 《高原气象》1999,18(2):162-170
应用高原积雪日数和高原气温、四川盆地逐月降水量资料,应用SVD等方法,探讨高原热力状况分布异常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分布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日数场分布特征是以巴颜喀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为中心。该区域冬季积雪日数异常与川中盆地汛期干旱有相当好的联系。春季青藏高原北部和祁连山的温度场的大范围异常则与川西的洪涝和川东的干旱均有较好的相关,均可作为四川降水长期预报综合考虑的重要参考因子。一般而言,积雪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0-2015年洱海流域22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连年干旱背景下洱海流域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洱海流域降水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而且夜雨特征明显;日内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小时数分别在06:00(北京时,下同),04:00和06:00出现峰值,分别在13:00,23:00和11:00出现谷值;长历时降水事件对累计降水量的贡献率最大,中历时的贡献率次之,短历时的贡献率最小。(2)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比较显著,洱海湖区年均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沿着点苍山山脚一线,春、夏、秋、冬四季和全年的降水量、降水小时数以及不同量级的降雨日数均偏多,一般在银桥镇双阳出现大值中心,此大值区域处于盛行风(东风)、次盛行风(东东南风)的上风向和第三盛行风(西西北风)的下风向。(3)洱海流域降水分布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洱海流域复杂地形以及盛行风效应等因素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根据山东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省近41年气温与降水的年、季变化倾向、阶段性和周期性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41年山东省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各季平均气温虽也均呈上升趋势,但增温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非对称性,其中以冬季气温增幅最大。②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减幅为每10年31.7 mm;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夏季降水减幅最大,而冬季降水略有增加。③山东省年平均气温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的基本特点,而降水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则不如气温显著。  相似文献   

17.
纳丽  郑广芬  杨建玲 《干旱气象》2010,28(2):202-205,211
用1961~2008年宁夏主要台站1月气温、降水量资料,NCEP/NCAR全球逐月2.5°×2.5°的高度场、风场资料和NCEP1973~2007年欧亚积雪等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宁夏持续连阴雪低温极端天气的主要成因。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2008年1月宁夏持续阴雪低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前期海温与欧亚积雪异常可能联合作用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此次天气事件发生。欧亚积雪异常影响次年1月宁夏降水异常的可能机制是:积雪异常在积雪异常区激发波动,在30°~60°N通过波列的形式导致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影响宁夏1月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降水量与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山东省8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的降水量、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利用累积距平及t检验法分析了干旱受灾面积、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并进行了突变检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受灾面积、年降水量及中等强度以上降水日数的转折年大都出现在1976年,微量降水日数、0.1~4.9 mm/d降水日数及总雨日数的转折年出现在1988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转折年后年降水量及不同强度的雨日数异常偏少年份频繁出现;干旱受灾面积与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呈显著的负相关,降水量或不同强度的降水日数异常偏少都将导致干旱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和5.0~99.9 mm/d以上降水日数异常偏少年份增多是极端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干旱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北部2009/2010年冬季雪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北部43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引用异常气候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判别标准,定量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新疆北部的异常气候特征,总结了这一阶段的降水、气温的极端事件特征。分析表明,新疆北部2009/2010年冬季降水量大,积雪厚,积雪时间长,气温变化幅度大,多种表征降水和积雪的气象要素突破历史极值;极端事件发生频次高、范围广,极端冷事件与暖事件并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尺度背景下出现降雪如此大、积雪如此厚、灾害如此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在新疆实属罕见,这也凸显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71~2010年青藏高原70余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和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日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分别与西北地区春季、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相关,冬春积雪深度的变化对后期春、夏季西北地区降水有指示和预测意义。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异常对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主要以正反馈为主,但影响的关键区有所不同。高原冬春积雪中部偏多时,春季降水在陇东南、宁夏及陕西地区显著偏多;夏季降水在陇东南及宁夏西部显著偏多。从高原多雪年与少雪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的差异,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偏多,春季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北疆偏少;夏季在南疆、甘肃中部、青海大部及陕西降水偏多,尤其陕西南部地区增多显著,北疆、肃北及陇东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