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作为贱金属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大多数产出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普遍认为,被俯冲洋壳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在相对封闭系统结晶分异和/或同化混染形成含铜长英质岩浆。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西藏碰撞造山带,发育一条具有巨大成矿潜力的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含铜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来源于被加厚的藏南镁铁质下地壳,但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部分熔融也不能完全被排除。斑岩铜矿形成于陆-陆后碰撞伸展时期(13~18Ma),即青藏高原迅速抬升之后。横切碰撞造山带的南北向正断层系统,类似于岛弧环境下的横切弧的断层系统,成为埃达克质斑岩岩浆快速上升和就位的通道与场所,并使岩浆热液系统中大量的含矿流体充分地分离而成矿。  相似文献   

2.
埃达克岩:关于其成因的一些不同观点   总被引:171,自引:57,他引:114  
埃达克岩的概念是十多年前提出来的,指由俯冲的年轻洋壳熔融形成的火成岩。自从最初在现代岛弧近十几个地方报道埃达克岩以来,新近又在几个地方发现有埃达克岩(如日本西南部,外墨西哥火山岩带,等等)。但是,过去十 多年的研究也表明,埃达克岩可以由俯冲期间的其它过程产生(例如,沿俯冲板片的撕裂边,留在上地幔中的板片残余等)。另外,埃达克岩似乎与一些岩石呈共生组合,这些岩石包括高镁安山岩、富Nb的弦玄武岩(NEAB),还可能有玻安岩(几个研究者已在玻安岩中发现有埃达克岩的组分)。高镇安山岩不是来自埃达克与地幔的相互作用(Adak-type),就是来自此相互作用期间地幔的熔融(Piip-type);富Nb的弦玄武岩,据认为是来自一种被埃达我岩广泛交代的地幔的部分熔融。作为一个新的岩套,埃达克岩交代火山岩系列已被建议用来解释各种岩石组合。此外,大量的富Pb弧玄武岩也已被发现包含有超镁铁质的地幔包体,而这些包体有高亏损地幔与埃达克反应的明显证据。关于主要与下地壳熔而不是冲板片有关的埃达克岩的起源已提出几种假说,一个模型认为,下地壳熔融出现在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时。但是,有许多理由似乎可以排除这种模式。另一种模型认为,在大陆地壳很厚的区域,下地壳可能变成榴辉岩,从而拆离并下沉到地幔中(拆沉)。这个拆沉过程将导致下地壳下中拆沉的下地壳的上部与相对热的地幔接触,进而可引起下地壳熔融和埃达克岩的形成。这使我们认为,在中国东部发现的与俯冲作用无关的白垩纪埃达克可能是下地壳熔融与拆沉作用的产物。我们 还要强调,如果下地壳熔融与拆沉作用真能形成埃达克岩,那么埃达克岩这一术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与板片熔融有关的过程,而应包括那些与下地壳熔融有关的过程。太古宙的大陆地壳主要由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和英安岩(TTD)组成。这种大陆地壳是来自板片熔融还是下地壳熔融仍是有争议的。然而,我们认为,太古宙期间地幔的较高温度会导致较多的洋中脊的形成,从而产生比今天“更多”的年轻洋壳的俯冲。据此,我们认为,太古宙TTD大陆地宙主要由板片熔融形成。我们也注意到,太古宙是广泛金矿化的时期。有些研究者还发现,金和铜的矿化与埃达克质交代火山岩系列有关。因此,该火山岩系列可能会寻找金属矿床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矿集区,以燕山期大规模岩浆-热液活动形成的Cu-Fe-Au多金属矿产为主。以狮子山矿田3类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手标本和显微镜观察,将狮子山3类侵入岩体定名为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对区内岩体地球化学组成、同位素资料及年代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推测出本区侵入岩的来源与成因:燕山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欧亚大陆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并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上地幔玄武质岩浆,少部分与地壳物质发生了较低程度同化混染的玄武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辉石闪长岩,大部分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熔融作用产生的高温可以使中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浅部花岗质岩浆房。大部分埃达克质岩浆快速上升,直接侵位至地壳浅部并与地壳发生少量混染形成石英闪长岩,小部分埃达克质岩浆上升至浅部花岗质岩浆房与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侵位结晶形成花岗闪长岩。  相似文献   

4.
新疆天山北部地区存在有石炭纪的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并且其中许多岩石与铜(金)矿床伴生(如达巴特、阿希、土屋-延东、赤湖,等等)。埃达克岩富钠、高Sr但亏损Y与Yb,无明显Eu-正Eu异常以及正Sr异常与Nb、Ti亏损。高镁安山(闪长)岩是本次研究首次报道的,这些岩石无明显Eu-正Eu异常以及Nb、Ti亏损,普遍具有高的MgO和Cr、Ni含量,其中阿希金矿区一些样品类似于日本西南新生代Setouchi弧火山岩带中的赞岐岩类。富Nb玄武质岩富钠贫钾,具有微弱负.正Ba、Nb和Ti异常以及高的Nb/La比值,不同于大多数正常岛弧玄武岩。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具有高的8Nd(t)(+3.4-+9.0)和低的(^87Sr/^86Sr)i(0.7032—0.7043)。富Nb玄武质岩具有变化的εNd(t)(+3.6-+11.6)和(^87Sr/^86Sr);(0.7007—0.7067)。我们的研究表明,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可能是“埃达克岩交代的岛弧岩浆岩系列”。埃达克岩最有可能由石炭纪北天山洋的年轻洋壳在俯冲过程中熔融形成。另外,俯冲板片产生的熔体以及所释放的少量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交代地幔楔橄榄岩或与其发生反应:一方面,触发地幔楔橄榄岩发生熔融形成富Nb岛弧玄武质岩;另一方面,地幔组分迅速进入到板片熔体中,导致其地幔组分增加,乃至形成高镁安山岩。因此,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表明:(1)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可能为岛弧环境而非裂谷环境;(2)天山地区石炭纪的地壳生长可能以侧向增生为主;(3)除了亏损地幔之外,俯冲洋壳的熔融可能也在地壳的生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俯冲板片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而其与地幔楔橄榄岩的强烈相互作用将导致地幔中的金属硫化物分解,成矿金属元素进入到岩浆中。这可能是新疆北部铜金矿化与一些埃达克岩、高镁安山(闪长)岩或富Nb岛弧玄武质岩密切共生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深部过程对埃达克质岩石成分的制约   总被引:45,自引:18,他引:27  
埃达克岩、太古宙TTG和中国东部广泛出露的燕山期埃达克质中酸性火山-侵入岩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与典型的埃达克岩相比,太古宙TTG具有相对高Si和低Mg^#的特点:中国东部埃达克质岩石多表现为低Mg^#贫A120,和高K特征。埃达克岩相对高Mg^#是由于俯冲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原生埃达克岩熔体受到了地幔橄榄岩的混染,太古宙TTG多无明显的地幔混染印记,反映其可能主要形成于下地壳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而与洋壳俯冲没有直接联系。中国东部埃达克质岩石相对低Mg^#畜K,暗示其可能是下地壳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或拆沉-熔融的产物,而幔源富钾熔体的混合、壳内分异和混染过程都有可能影响其成分特征中国东部部分地区的高镁埃达克质岩石可能揭示了下地壳拆沉一熔融和地幔混染过程。钾质埃达克岩的源区可能是被小比例软流圈熔体交代富集的底侵玄武岩层(增厚的下地壳)。结合燕山期岩浆作用和构造转换的特点来看,埃达克岩的形成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强烈减薄和大规模岩浆作用产物的一部分,这一重大构造体制的转换可能与地幔柱上涌对岩石圈的侵蚀和导致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5  
张旗  王焰 《地质通报》2002,21(7):431-435
讨论了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与环太平洋典型埃达克岩的异同点及其不同的产出背景,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具埃达克岩特征的中酸性火成岩是陆内岩浆作用的产物,推测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的具克拉通性质的陆壳(>50km)底部导致古老的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论述了埃达克岩,尤其是C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指出埃达克岩的发现开创了岛弧岩浆成因的新系列,是岩石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突破,开拓了花岗岩研究的新思路。探讨了埃达克岩可能的形成构造背景,指出利用埃达克岩可以追踪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增厚及其相关事件,反演下地壳组成。讨论了埃达克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巽他古陆核东南边缘(包括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中部、苏拉威西岛、南苏门答腊楠榜省)和越南西北部的新生代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及大地构造环境,并讨论其岩浆成因和源区。本区埃达克质岩成因类型由C-型(大陆型)和O-型(岛弧型)组成,其La/Yb比值变化范围很大。爪哇、加里曼丹中部和南苏门答腊楠榜省的埃达克质岩,形成于陆缘岛弧和火山弧环境。苏拉威西岛在空间上具有更加广阔的构造环境:从大洋岛弧、陆缘岛弧、大陆边缘火山弧至弧后裂谷盆地环境。越南西北部新生代埃达克质岩的成因类型为单一的C-型,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本文通过对比本区岩浆作用和源区,认为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中部的新生代埃达克质岩具有相同的成因,起源于俯冲洋壳板片局部熔融,在其形成过程叠加上地幔楔(或埃达克质岩石下地壳)局部熔融和混染作用(MASH)以及上地壳混染结晶分异(AFC)作用,而越南西北部C-型高钾埃达克质岩显示更强烈的地壳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斑岩铜矿与埃达克(质)岩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比研究了中国26个主要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结果表明其中25个矿床与埃达克(质)岩有成因联系,且多数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C型)有关,现有数据表明土屋-延东和普朗斑岩铜矿可能与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O型)有关。容矿斑岩的初始锶值为0.7034~0.7090,均大于洋中脊玄武岩和亏损地幔的初始锶值,多数与EMI的初始锶值接近,推测其源区或源岩主要为玄武质下地壳,少数为洋中脊玄武岩,并受到中、上地壳不同程度的混染,这与两类埃达克岩的源区基本一致。虽然埃达克质岩浆具有形成斑岩铜矿的巨大潜力,但并非所有埃达克岩都能成矿,不同岩体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俯冲带复杂的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俯冲带除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富大离子亲石元素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的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相应侵入岩组合外,还存在由俯冲扳片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交代地慢楔形成的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富镁安山岩组合,从而构成了俯冲带的流体交代与熔体交代两大类壳慢相互作用体系及相应的岩石组合。熔体交代作用的显著特点是Mg、高场强元素Nb、Ti、P等含量增加,Nd/Sr值增高,而Si、K、Na及La/Yb降低。洋壳板片或洋脊俯冲、玄武质岩浆底侵使地壳增厚,或板片断离、撕裂等作用均可产生埃达克质熔体并随之产生熔体交代作用。流体和熔体与地幔橄揽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俯冲带复杂的地球化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埃达克质岩的构造背景与岩石组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了埃达克质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岩石组合。埃达克质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构造背景并与不同类型的岩石同时出现:1)火山弧环境中常出现埃达克质岩一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它的形成可能与板片熔融以及熔体一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有关;2)大陆活动碰撞造山带环境(如羌塘)中埃达克质岩常与同期钾质或橄榄玄粗质岩共生,这可能与俯冲陆壳熔融和俯冲陆壳熔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熔融有关;3)造山带伸展垮塌环境(如大别山)中埃达克质岩会伴随有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浆出露,增厚下地壳产生埃达克质岩浆后的榴辉岩质残留体拆沉进入地幔,与地幔橄榄岩的混合可能形成后期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浆的源区;4)大陆板内伸展环境中埃达克质岩常与同期橄榄玄粗质的岩石共生,增厚、拆沉下地壳,以及富集地幔的熔融或岩浆混合在岩石的成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埃达克岩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埃达克岩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埃达克岩的原始定义指的是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高铝高锶而贫重稀土的一类中酸性岩浆岩,而众多事实表明埃达克岩并非都形成在岛弧环境,底侵玄武岩以及下地壳熔融也可以形成埃达克岩。作者认为,岩石命名是一种描述性的表述,不应当与其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联系起来,实际上,也没有一种岩石固定只形成在一种构造环境。埃达克岩的定义指的是一系列地球化学指标,“年轻的板片熔融”是对Adak岛的埃达克岩的一种解释,并非埃达克岩定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该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备战铁矿区内的火山岩和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深入讨论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该区的主要赋矿围岩为火山岛弧玄武岩,其与磁铁矿有着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说明二者有成因上的联系。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北天山洋块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过程中软流圈上涌形成的富铁玄武质岩浆。受洋块俯冲作用影响,富铁玄武质岩浆沿北天山压扭性深大断裂底侵,并经历了一定的结晶分离或同化混染作用,最后在中地壳形成一套演化的玄武质(安山质)岩浆,并在岩浆晚期阶段发生富铁岩浆和硅酸盐岩浆的分离,此时,火山岩中的普通辉石受岩浆晚期的热液作用影响蚀变为透辉石,发生了Si,Ca,Mg的富集和Fe,Al,Ti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含铁矿浆的富集。  相似文献   

13.
多宝山矿区发现有侵位于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的角闪辉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二者具有双峰式侵入岩的特征,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多宝山双峰式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初步探讨其构造意义.角闪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4.3±1.7 Ma,英云闪长岩为226.3±2.3 Ma,两者形成于同一构造岩浆作用事件;侵入岩的SiO2含量呈双峰式,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岛弧岩浆特征,二者具有相同的岩石圈地幔源区,其源区可能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其形成与鄂霍茨克洋壳俯冲有关,产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它们可能是受地壳混染的OIB型玄武质岩浆在地壳中部的一个“双扩散”岩浆房通过结晶分异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钦-杭结合带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矿带.斑岩铜矿在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主成岩成矿年龄主要集中燕山期.钦-杭结合带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岩浆系列的中酸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次英安斑岩等,具有与新元古代岛弧火成岩类似微量元素特征.它们来源于软流圈的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混合后部分熔融的结果,与受到过早期俯冲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有关,存在壳幔混染现象.钦-杭结合带燕山期的斑岩铜矿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关系密切,但斑岩和铜矿体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出的具有弧岩浆作用特点,这与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发生以前的地质演化有关.钦-杭结合带的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代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孤俯冲环境的特征遗传.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丹凤群火山岩系及其包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少平  张本仁 《现代地质》1993,7(4):444-457
本文对东秦岭褶皱带中古生界丹凤群火山岩系及其包体进行了研究。从火山岩浆演化角度,指出丹凤群不是一套蛇绿混杂岩体,其主体火山岩为岛弧地幔在洋壳俯冲诱导下重熔形成A类岩浆演变所形成,并含有少量的洋壳物质在俯冲带中发生熔融形成B类岩浆的衍生产物。岛弧的地壳结构控制着两类岩浆的演化,它是造成丹凤群火山岩岩石系列、岩石组合、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及分异在空间上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RecentgeologicalstudiesshowthattheErlangpingophi-olitefragmentwasformedinback-arcbasin(Sunetal.,1996;Wangetal.,19...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富钾埃达克岩成因的实验约束   总被引:27,自引:21,他引:27  
RobertP.PAPP  肖龙 《岩石学报》2002,18(3):293-302
Adakite在地球化学上具明显特征的火山岩和深成花岗岩类岩石,见于洋内岛孤环境和大陆孤,如安底斯孤。在洋内岛孤,由热的消减的大洋岩石圈熔融形成(叫做“板片熔融”),而在大陆孤,熔融曾发生在构造或岩浆加厚的下地壳底(叫做“下地壳熔融”)。在这两种产状环境中,adakite的鲜明地球化学特征被认为是起因子,一种不同程度含水的变质基性原岩在足够深度上的部分熔融,这里的足够深度是指可使石榴子石在残余结晶组合(即石榴角闪石和/或榴辉石的残余)中保持稳定的深度。“原始”或“母”adakite熔体一旦形成,便可能在其向上运移和侵位上地壳期间受到同化作用(或是地幔,或是大陆物质)和结晶分异作用的改造。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早中白垩世,160-110Ma)的adakite,与见于同一地区和其它地方的钠质adakite相比,通常富含钾(K2O)和其它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Th,U),有较低的Na2O/K2O比值(-1.0-1.1),类似于玄武岩在石榴角闪岩-榴辉岩相含水熔融实验中所产生adakite熔体,要么是由洋壳板片熔融所形成,要么是由不同成分的玄武质下地壳原岩部分熔融所形成。尽管有些成分差异,它们的总体化学特征仍然可将中国东部的富钾花岗岩类岩石定均adakite。我们把这些富钾的adakite的独特化学行特征,归因于成分来源的特殊性,或adakite母岩浆遭受了同化混染和结晶分异(AFC)作用的改造。虽然中国东部与消减带环境明显不同这一点表明,那里的adakite可由板块底部侵位的(岩浆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所形成,但燕山运动期间中国东部存在“平坦”俯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是可能被排除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总被引:185,自引:106,他引:185  
张旗  王焰 《岩石学报》2001,17(2):236-244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以亏损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O型和C型两类:O型埃达克岩富Na,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有关;C型埃达克岩富K(大部分仍然是钠质的,少数为钾质的),可能是玄武岩底侵到加厚的陆壳(>50km)底部导致的下地壳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C型运行达克岩对解释中国东部燕山期许多地质现象是有启发的。由于C型埃达克岩保存了下地壳的许多印记,因此,还可以利用C型埃达克岩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探讨与下地壳及壳-幔过程有关的成矿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西会昌盆地晚白垩世喷发的站塘安山岩,其形成与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和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这些岩石是高Na(6.59%~8.46%Na2O)、高Al的奥长花岗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高Sr和Ba、低Y和HREE、高Sr/Y和La/Yb比等特点。与埃达克岩相比,它们的Na2O较高而CaO较低,其εNd(t)值-2.3~-3.8和87Sr/86Sr初始比值0.707~0.708也与具大洋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埃达克岩有明显区别。这些化学的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并非消减板片部分熔融的产物。站塘埃达克质岩浆可能源自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其异常的高Na和低Ca特点反映其源岩成分的特殊性。因其成分与由实验产生的富碱玄武岩部分熔融体组成相当,因此,我们认为站塘高钠安山质岩浆可能是富碱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都兰热水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发育着大量花岗岩岩石组合,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本文报道了对都兰热水地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研究结果,为建立完善的年代学格架和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东昆仑东段都兰热水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结晶侵位时代分别是232.4±1.3 Ma、230.8±1.1 Ma,属中三叠世花岗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矿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较高的K_2O含量(2.2%~4.74%);铝饱和指数A/CNK值都小于1.1,显示准铝质特征;P_2O_5与SiO_2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还表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La),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P)及Eu负异常特征。结合前人区域地质研究,我们认为东昆仑东段都兰热水地区花岗岩岩石组合是受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发生不同比例混合,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晚二叠世阿尼玛卿洋向东昆仑板块俯冲,直至中三叠世都兰热水地区仍处于洋壳俯冲而产生的火山弧环境,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