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磁纬20°以下地区哨声多台宽带定向观测及其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大学哨声组与日本名古屋大学空电研究所合作于1988年1月在我国南方进行了哨声多台宽带定向测量。利用近两年研制的宽带数字化频率追踪定向分析系统,首次获得了磁纬20°以下地区哨声波出口区与偏振状态的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发现,在湛江附近(磁纬约10°N)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哨声路径出口区,三台同时接收到的哨声大多从这同一出口区透射出来;有时存在两个出口区,一个仍位于湛江附近,另一个位于桂林和武昌之间;沿两条不同路径传播的同源哨声具有几乎相同的色散。本文所做的非导管射线追踪计算能比较满意地解释定向实验结果。另外,此次观测中还发现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现象,如记录到近百例两跳、三跳及五跳回波等,这在低纬地区是非常少见的。  相似文献   

2.
实验发现,在磁纬20°以下区域地面可重复接收到多跳哨声.本文着重考察了低纬多跳哨声非导管传播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证明,在给定的电离层状态下,该地区可以形成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路径.射线追踪得到的多跳路径特征能满意地解释文中所列实验结果.因此,作为一种可能的传播机制,低纬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方式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实验发现,在磁纬20°以下区域地面可重复接收到多跳哨声.本文着重考察了低纬多跳哨声非导管传播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证明,在给定的电离层状态下,该地区可以形成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路径.射线追踪得到的多跳路径特征能满意地解释文中所列实验结果.因此,作为一种可能的传播机制,低纬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方式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地区的磁纬愈低,磁倾角也愈小,从而甚低频的电磁波也愈难被沿地磁力线分布的导管捕获并以哨声模式传播。因此,在低纬地区哨声出现率小、强度弱,地面接收相当困难。但由于低纬哨声的特征及其传播机制对研究磁层和电离层有重要意义,所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低纬哨声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在1980年冬季于广东湛江首次收录到哨声信号的基础上,又于1982年1月8日至17日在海南岛榆林港(磁纬(?)6.8°N)和湛江(磁纬(?)9.8°N)同时进行观测,结果两地均收录到短哨信号,如图1(a)、(b)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射线跟踪技术研究了电离层赤道异常区内地面哨声非导管传播的可能性。考察了负电离纬向梯度对非导管哨声传播的影响,并检验了哨声射线路径参数和群时延对频率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证明,夜间在赤道异常区内的电离层中,存在一些地面可检测哨声的非导管传播通道;沿位于通道内的射线路径传播的哨声波,透出电离层后,可同时激发电离层-地面波导的朝极和朝赤道方向传播;在磁纬10°附近,到达共轭电离层底部的射线有明显的“聚焦”效应。本文结果比较满意地解释了近年来在我国南部地区地面台网(磁纬19.4°N至5.5°N)同时观测到的一部分哨声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6.
田茂  徐继生 《地球物理学报》1991,34(1):11-19,T001
本文介绍了武汉大学哨声组研制的KDX-87型甚低频宽带定向接收与微机分析系统.该系统适用于测量与分析哨声波传播路径出口、偏振和动态谱.此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设计制造了小型化天线和便携式接收机,便于携带和架设;合理设计了输入耦合与平衡电路,加上有效的标定方法,使接收系统具有良好的频率响应和通道间性能的一致性.2.实现了数字化宽频带定向分析,有利于减小多路径效应误差,并可获得哨声路径出口与波频率之间的关系.3.利用微机进行哨声动态谱分析,采取了有效的抑制干扰处理,所得谱图分辨率优于普通声图仪制作的谱图.该系统在1988年中日联合哨声定向实验中使用,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低纬导管哨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在我国海南岛三亚地区(18.24°N,109.5°E;磁纬7.04°N)观测到的哨声和吱声资料,研究了低纬哨声的物理性质。观测资料和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低纬仍能接收到沿着按场排列的导管传播的导管哨声。结果间接地表明,在电离层中也存在哨声导管,导管哨声的临界截止纬度应当位于比磁纬7.04°N更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1980年冬和1981年冬在广东省湛江地区(磁纬9.8°N)观测哨声的结果。观测记录表明,不仅可以收录到大量的短哨及其回波,而且还观测到一些少见的现象;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似乎具有导管传播的特征,地面哨声的“截止纬度”有可能低于磁纬9.8°N。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国际地磁参考场(1980 IGRF,n=8)低纬磁力线经验公式和模式电离层,结合海南岛三亚(18.24°N,109.5°E;磁纬7.04°N)观测到的哨声资料,对磁纬10°N以下哨声的路径纬度和临界截止纬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初始波法线角δs不同的中低纬非导管哨声进行了射线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当δs≤0°时,哨声波可到达较大的L值,在另一半球较高纬度处形成“聚焦区”,这组哨声色散值较大;当δ>0°时,随以的增加,哨声射线内移,δ>10°的哨声射线汇聚于另一半球较低纬度处,这组哨声色散值较小。据此提出解释中低纬哨声色散值连续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电离层电子浓度水平梯度的连续变化引起初始波法线角以的连续变化,从而导致射线路径、群时延和色散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用地磁脉动日食效应探讨甚低纬Pc3-4地磁脉动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次日食期间,利用甚低纬区和从低纬到甚低纬过渡区地面站进行的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Pc3-4地磁脉动的南北分量(H)和东西分量(D)在H-D平面内矢端图主轴方向的变化.结果表明,当观测点纬度低于日全食带纬度时,H-D矢端图主轴有90°相移现象;当观测点纬度高于日全食带纬度时,则无这种现象.由此我们推测,甚低纬区和从低纬到甚低纬过渡区Pc3-4地磁脉动可能主要是过滤机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极隙区Pc 3脉动特性的短基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不变磁纬74.5°)白天中午位于磁层极隙区,两站均安装了完全相同的感应式磁力计,选择1997年3月和1996年6、9、12月两站的数据,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波形检查方法选择Pc3脉动事件,然后用信号互谱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在中山站-戴维斯站,Pc3脉动主要出现于白天,尤其是中午/磁中午附近;Pc3脉动振幅及发生率均在6月份最小,在其他月份大些;Pc3脉动传播方向,白天主要向西.这些可能反映了电离层电导率和日侧电离层电流系统对Pc3脉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架设在内蒙古阿巴嘎地区3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数据,通过拟合P波接收函数径向Pms转换波到时和叠加不同方位切向分量,确定了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大部分台站Pms延迟时间在0.35 s左右;而少数台站时差较大,推测可能受到索伦缝合带附近地壳残留倾斜界面影响.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范围在N95°E到N180°E之间,平均为N130.6°E±19.1°,推测中下地壳矿物在ENE-WSW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发生晶格定向排列可能是导致地壳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研究区壳幔变形特征和机制不同,属于解耦变形.  相似文献   

14.
DELP-84 WAKASHIO航海期间,在冲绳海槽中部进行的船载三分量地磁测量,发现了幅度超过300nT、并与伊平屋海凹(Iheya Deep)附近的一些隆起有关的磁异常。这些隆起沿N60°E-N85°E的方向线性延伸。  相似文献   

15.
1978年,我们研制了哨声和VLF发射的SH-1型接受设备。为研究哨声强度的频响特性,特别注意整机频响问题,并对环形接收天线频响作了校正。从1979年夏开始,在北京(磁纬28.9°N)使用这套SH-1型接收设备,获得一些与过去不同的观测结果。如1.哨声相对强度最大值在1 kc/s-4 kc/s频段,而不是在4 kc/s-6 kc/s间;2.哨声下截频低于地面-电离层波导截频的情况相当多,而不是很少。 本文还介绍了1981年夏日食期间利用这套接收设备在漠河(磁纬42.5°N)观测到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甚低纬哨声低电离层透射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波解算法模拟哨声波束在甚低纬地区黎明前低电离层透射的三维能量分布,依据波场能量和偏振分布及其对波参量和电子浓度剖面的依赖特征,分析了哨声透射、反射及与大地-电离层波导耦合过程.结果表明,哨声模波存在于90km以上高度,吸收、反射、波束扩展及波模转换主要发生于电离层底部80-90km区间;到达地面的透射能量密度衰减20dB以上,透射衰减随频率变化不大,但随波入射角呈不对称变化;距透射区150km以外区域的测向方位角有很大偏差;入射波能量的很少一部分(对5kHz约为-25dB)被反射并激发起哨声模波,反射波束能量集中于入射波束附近,并随频率下降而迅速增强.计算也表明,地面接收到的甚低纬哨声回波可能与使回波向极侧偏移的电离纬向梯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1668 年山东郯城8?级大震区附近地壳深部结构特点,以天然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主要以中地壳低速层和莫霍面深度为依据,对34°~36°N,118°~119°E区间按经、纬度和斜向扫描,得到相应地壳速度剖面。对比结果,获得与该地震深部结构特点一致的区域,推测震中范围位于34.8°~35.2°N,118.2°~118.7°E,较合理的震中位于35.1°N,118.6°E,震源深度约20km。  相似文献   

18.
磁暴的发生与环电流的变化密切相关.除了对称环电流外,部分环电流在磁暴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环电流通过场向电流与极区电离层中的电流形成回路.本文应用INTERMAGNET地磁台网北半球中低纬区域地磁台站数据,对不同强度4个磁暴事件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磁地方时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每一个磁暴事件,在低纬地区(地磁纬度约0°—40°N)选用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8个台站,通过坐标转换计算平行于磁偶极轴的地磁场水平分量H来分析磁暴期间环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扰动;在低纬地区8个台站的基础上增加中纬地区(地磁纬度约40°N—60°N)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6个台站,计算地磁坐标系下地磁场东西分量Y来分析磁暴期间场向电流在中低纬地区引起的磁场扰动.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的部分环电流主要作用于磁地方时昏侧和夜侧扇区,并且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随着磁暴级别的增大而增大;磁暴主相期间向下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夜侧至晨侧扇区,向上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昏侧至午后扇区,且中纬地区向下和向上场向电流的展布范围明显大于低纬地区;恢复相期间弱、中磁暴事件的场向电流呈现与部分环电流相同的减弱趋势,而强、大磁暴事件在恢复相末期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明显不同于恢复相的其他时刻,这可能与高纬较强的亚暴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991年四川西北高原上的小金县两河口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0级、6.6级和5.0级的三次地震,其后,只有数量很少的余震。在6.6级地震的震中区内发育了一组与北30°西方向的地震断层,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呈近于直交的北50—60°东张扭性地裂缝带。在对震区地震地质,宏观破坏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译了该区航、卫图象后发现,1)该震区的最新构造格架是由北30°西和北50°—60°东的两组相互交叉的断层或线性构造构成的网格状基本构造格局。2)但控制该区地震孕育,迁移和发生的却只是经历过多次构造作用的北30°西方向断层带;3)北50°—60°东向的地裂缝只是追踪同方向的晚期断层或线性构造生成的地裂缝带。因此今后对震区及附近作地震预报,烈度区划及防震、抗震等工作时,应注意的重点仍然是北北西方向的断层带及断层带延伸的端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1974年和1979年溧阳地震是两次中强地震,但属破坏性地震。第一次地震于1974年4月22日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第二次地震于1979年7月9日几乎在同一地区发生。两地震震中位于两断层的交汇附近,在晚中生代到晚三纪的沉积拉张盆地内。本文利用2°和90°之间的长周期P波、SH波及短周期远震PD波波形,确定两次地震具有逆冲分量的走滑震源机制。这一机制与较早用P波初动解得到的结果有明显不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