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北极斯瓦尔巴特( Svalbard )岛Longyearbyen台站的 极光扫描光度计和地磁 观测数据在地磁亚暴膨胀相期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扫描光度计记录中的极光边缘的快速极向 运动和地磁数据x分量的陡峭负弯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地磁数据可用来研究两极 高纬 地区极光亚暴的地磁共轭特征. 对南极中山站、挪威Troms Svalbard台链和东格陵兰岛 地 区共15个地磁台站在7个典型极光亚暴事件中的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 中山站的地 磁共轭点位置存在明显的漂移特征,漂移的范围在斯瓦尔巴特岛与东格陵兰岛之间,纬度值 与CGM模型值近似.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极地研究》创刊30周年,在此致以衷心的祝贺!30年前的1988年,《南极研究》正式创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院士发表了发刊词,随着我国极地考察领域的拓展,1997年更名为《极地研究》,2011年期刊改版扩容。30年来,期刊发文量逐年增加,期刊质量不断提升。《极地研究》作为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给我国的极地科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1995~2002年观测数据的月中值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主要特征:foF2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存在“磁中午异常”现象;年变化中中午foF2在太阳活动低年不出现“冬季异常”,在太阳活动高年出现“半年异常”,即两分点高于两至点.本文结合中山站所处的地理位置,考虑太阳辐射电离、磁层的驱动和中性大气成分变化等因素,分析了这些现象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4.
南极中山站与北极地磁活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新奥尔松(NAL)等5个北极站2000年9月到2003年3月共719天的地磁观测数据,以20 min间隔内地磁北向水平分量的互相关系数大于09为判据,对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并与T89地磁模型得到的中山站共轭位置的分布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与台站位置、季节、地方时和地磁活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北极的5个台站中朗伊尔站(LYR)与中山站地磁相关的时间最多(占17%);在两分季发生相关的情况比冬季和夏季多;在傍晚发生相关的情况最多,中午发生相关的情况最少;地磁活动较强时,相关的情况比地磁宁静时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LT)近夜侧的部分。与地磁活动指数Kp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Kp值为2-3之间时多重极光弧有较大的出现率,这说明中等地磁活动情形下午后多重极光弧有较高的出现率。事件分析表明多重极光弧的强度变化与地磁Pc5脉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有类似的频谱特征,这说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可能与同时出现的Pc5地磁脉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极隙区Pc3频段脉动的传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 (不变磁纬 74.5°S)白天中午位于磁层极隙区 ,夜间位于极盖区或极光带的极向边沿。两站均安装了完全相同的感应式磁力计。选择两站 1 997年 3月和 1 996年 6、9、1 2月的数据 ,运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波形检查方法选择 Pc3频段脉动事件 ,然后用信号互谱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在中山站 -戴维斯站 ,Pc3频段脉动主要出现于白天中午 /磁中午和磁午夜附近 ;白天 ,Pc3频段脉动振幅、出现率和出现的时间范围均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冬季最小 ,但在夜间 ,Pc3频段脉动没有这种变化 ;夜间 ,Pc3频段脉动振幅比在白天大许多 ;Pc3频段脉动传播方向 ,白天主要向西 ,夜间不太规则。这些可能反映了电离层电导率和日侧电离层电流系统对 Pc3频段脉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随机变形图案分析法计算极光全天空图象的移动速度。与过去直观估计方法不同的是,这样得到的是极光的整体移动速度或整个极光图象的平均速度,而不是个别部分(如最亮部分、边缘或某条亮射线等)的速度。对1997年6月23日一段持续100秒的平静带状极光记录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到极光东西向移动的最大速度为2.8km /s。  相似文献   
8.
The Chinese Zhongshan Station in Antarctica and the stations in Svalbard (Auroral station at Longyearbyen and NP station at Ny lesund) are closely magnetic conjugate. All of them are equipped similar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dealing with upper atmospheric physics. Therefore, there is a good reason to conduct a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between China and Norway to do the inter hemispheric comparisons of geo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polar regions. It will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pled magnetosphere ionsphere system. The scientific a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oject are: to experimentally verify the modeled complicated conju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ongshan Station in the Antarctic and Svalbard in the Arctic. To derive knowledge from the conjugate characteristics of auroral formations, ionospheric features and space plasma waves in the polar regions, which in turn will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coupling processes. The proposed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manners of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are suggest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9.
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的初步观测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DPS-4的原理和特点,在中山站的安装和调试,从扫频电离图所得到的初步结果表明,中山站冬季电离层F层存在明显的磁中午现象,而电离层Es层与极光粒子沉降有很大关系;漂移测量的结果表明,电离层漂移主要是水平方向的运动,并且具有大体一致的日变化模式,显示出在极区存在逆阳对流。  相似文献   
10.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4月建成投入观测,并加盟SuperDARN雷达观测网,成为我国探测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然后利用该雷达第一年的观测数据,给出了每个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总数随距离和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及谱宽的分布,以及电离层回波发生率随频率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和射线追踪的模拟计算表明,由于波束指向不同,电波波矢方向与地磁场形成正交条件的区域有所不同,因此会造成不同频率下,不同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发生率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