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东亚沿岸45个水位观测站的长序列水位资料,用不同的计算区域平均海平面升降的方法,估计了该区海平面升降趋势。结果表明,从本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整个海区平均而言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平面升降的区域性变化较大:中国沿岸除山东半岛外,其他海区平均是上升的,在日本群岛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沿岸,由几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多数是上升的,但上升幅度很小。本文对东亚沿岸海平面升降的估计结果与Barnett的相应估计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是Barnett选站较少,且选的站集中在该区南北两端,中间部分无资料;估计方法虽有影响,但属次要的。  相似文献   

2.
东亚沿岸近期相对海平面的升降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继瑞  张芩 《热带海洋》1995,14(3):23-30
根据东亚沿岸45个水位观测站的长序列水位资料,用不同的计算区域平均海平面升降的方法,估计了该区海平面升降趋势。结果表明,从本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整个海区平均而言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平面升降的区域性变化较大,中国沿岸除山东半岛外,其他海区平均是上升的;在日本群岛南部和朝鲜南部沿岸,由几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多数是上升的,但上升幅度很小。本文对东亚沿岸海平面升降的估计结果与Barnett的相应估计差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月平均水位变化中的周期成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太平洋月平均水位变化中的周期成分,本文根据作者改进的月平均水位周期信号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洋236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序列.对其中大于45a的序列进行二阶谱和二阶凝聚谱分析,表明这些序列中有的周期成分相位相关性显着.因此采用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混合谱周期分析方法,即重复进行最大熵谱分析及周期检验和最小二乘滤波,逐次检验并滤掉最显着的周期分量,求得序列中的显着周期.结果表明水位序列的振动周期因站而异,并非固定不变.讨论了准2a大气振动周期、与埃尔尼诺事件相关的3~7a周期、太阳黑子、双太阳黑子和25~30a超长振动周期的存在.周期振动的迟角和振幅的区域分布和变化对月平均水位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检验出的显着周期根据物理背景作进一步判别,从中选出较客观合理者作为月平均水位序列的拟合周期.用这样的周期分量加线性趋势项拟合月平均水位序列,求得相应的振幅和初相角及线性趋势项.  相似文献   

4.
区域海平面变化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海平面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分析海平面变化,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最小二乘法,利用卫星高度计、验潮站数据,分析了1993—2016年间中国近海及周边海域海平面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EEMD,计算了1993—2016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空间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近海海平面持续升高,但海平面变化在空间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并不均匀。空间结构大致分三个部分:大陆沿岸海平面持续上升且上升速率逐年增加,近海海区升高速率逐年降低,而研究区域内的西太平洋西部海区先减速升高又加速降低。分别利用EEMD分解和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算法计算了1993—2016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海平面升高速率的空间分布大致吻合。两种方法均显示沿海地区的上升速率远大于近海海区,沿海地区上升速率大约为6 mm/a,近海海区上升速率大约为2 mm/a。但EEMD方法显示在广东沿岸和靠近赤道部分区域的上升速率更大。分别计算了大陆沿岸、近海及西太平洋西部海区三个海区内空间平均的海平面时间变化的线性及非线性趋势。非线性趋势显示大陆沿岸海区海平面加速上升,上升速率由1993年的3.65 mm/a,增加到2016年的5.03 mm/a;近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速率逐年变小,由1993年的4.51 mm/a,减缓至2016年的3.8 mm/a;西太平洋西部海区海平面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从1993年的上升率为9.5 mm/a,逐渐变化到2016年的下降率为2.27 mm/a。利用验潮站数据分析了大连、坎门、香港的水位变化,除大连海平面上升速率降低外,其余均显示海平面上升速度逐年升高,和卫星高度计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带周期项的海平面变化灰色分析模型.该模型保持了GM(1,1)模型能较好反应海平面变化趋势的优点,不仅能求出海平面变化速率,还能方便求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度,同时,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海平面变化中的周期现象,从而克服了GM(1,1)不能预报周期性显著的月平均海面的缺点,并提高了预报精度.模型用于广西沿岸海平面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北海、涸洲、白龙尾3站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分别为1.67、2.51、0.89mm/a;石头埠相对海平面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5~1.0mm/a;广西沿岸绝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0mm/a.和线性趋势项与周期项叠加的海平面分析模型相比,两者模拟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6.
利用福建沿海几个主要验潮站数据与法国空间局(CNES)AVISO多卫星融合资料分析了福建近海及其周边海域海平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模态,并简要分析福建近海海平面变化趋势.得到如下结论:近54a(1960~2013年)福建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约2 mm/a,福建沿海海平面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2~3a及6~8a的年际变化特征,这与ENSO和长周期天文分潮的变化周期较为吻合;对比同期卫星高度计资料和潮位站资料(1993~2012年)发现,卫星高度计与潮位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卫星高度计和潮位站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区域海平面近20a平均线性变化趋势约为4 mm/a.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计算了中国近海渤海、两巴海峡、黄海、东海中部和南海北部等五个典型区域海平面高度异常特征指数,分析了各海区特征指数的振幅变化规律及周期,并用这些指数与海平面风场及温度场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除黄海外各海区都具有显著周期变化。异常指数与风速正相关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中低纬海域,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中亚至我国大陆西部和中太平洋近赤道海域,与温度场正相关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南部、澳洲大陆南部和南美大陆中南部,负值相关区主要位于北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域。与温度相关场分布表明中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与ENSO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中国沿岸海面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本文采用平均海面一种平稳动态模型,分析中国沿岸海面变化,并作出趋势预测.中国近海40年来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平均约为1mm/a,近10a、特别是近3a来的平均海面呈上升趋势.有关3-7a的变化,主要是本海区海面对埃尔尼诺现象、黑潮大弯曲和中国沿海气候变异作出的响应.具体说,中国近海海面变化主要是由黑潮流量、本海区寒潮强弱和降水量多寡等因素决定的.本文以黄浦公园为例,用找到的周期对年均海面进行推算,5a间推算与实测值的标准差为3.9cm.  相似文献   

9.
基于RBF 神经网络的EMD 方法在海平面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法延拓原始数据序列,有效抑制了EMD分解中出现的端点发散效应,从而实现准确的EMD分解。利用该方法对中国近海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资料进行处理,分解得到的内在模函数分量代表了海平面各种周期性变化。通过EMD分解得到的总体自适定趋势项为非线性变化,比以往趋势项提取方法更有优势,它反映了在资料长度内海平面的长期升降情况。数据序列越长,该方法所能分解出来的IMF成分越多,可分辨的频率越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月平均水位周期分析的常用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合理地选择信号的周期,是分析月平均水位周期信号和趋势预测的关键。由于这种序列往往存在多个周期信号,它们之间存在非线性效应。为了克服由于边瓣的影响和非线性效应而引入的伪周期和相位显着相关的周期,及其对其他周期信号的抑制,可在二阶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序列反复进行最大熵谱估计、周期显着性检验,并用最小二乘滤波法滤掉最显着的周期成分,即采用混合谱显着周期分析法,依次选取接近实际的信号周期。文中给出了月平均水位二阶谱分析、混合谱信号周期分析以及周期成分加线性趋势项的参数拟合实例。  相似文献   

11.
文中对永暑礁海域1988—2011年逐时潮位、风速、气压等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该海区的潮汐特征。结果表明,南沙海区全日分潮大于半日潮,属不规则日潮,9月平均海平面最高,1月最低,该海区年平均海平面具有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16 cm/a,月平均海平面与气压具有显著相关性,月平均潮差与风速具有显著相关性,平均海平面具有1 a的季节变化周期。采用M-K检验法分析该海域年平均海平面的突变特征,突变点为2001年和2008年。功率谱方法得出月平均海平面变化的显著周期为1 a,表明海平面的季节变化是该海域潮汐的主要特征。此外,利用潮位频率分布得到海区设计高水位为75 cm,设计低水位为-85 cm,同时第一型极值分布曲线较好地拟合了南沙海区年最高水位的分布,50 a一遇高水位为120 cm,低水位为-152 cm,给海洋工程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2.
赵健  樊彦国  丁宁 《海洋科学》2018,42(5):92-97
在对海平面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最小二乘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卫星测高海平面异常序列中的周期项及线性趋势项利用最小二乘模型进行拟合,残差部分则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对中国近海海域卫星测高海平面异常序列的预测表明,连续1个月的预测精度为0.52 cm, 3个月的预测精度为0.65 cm,证明了该组合模型在海平面变化短期预测方面的可靠性,其在海平面变化预测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分析太平洋地区的月均海平面的变化,探讨其物理过程。文中共分析了54个长期站的海平面资料,对54个站分别建立了随机动态非线性模型,求得了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0.16cm/a。并对太平洋东西岸各站及海洋中观测站海平面资料相对于TA-LARA站海平面资料进行了交叉谱分析,结论是,太平洋月均海平面45个月的低频振动存在着以下的规律:由东太平洋(15°~25°N)开始,向西传播至太平洋西岸后,转向南,在5°N~25°S之间,转向东到达太平洋东岸后北上形成逆时针循环。在埃尔尼诺事件的低纬典型区,月平均海面振动中年周期振动的主导作用下降,甚至失去主导作用,而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准周期相近的周期振动的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2年10月至2008年6月的卫星高度计融合资料对台湾岛周边海域(20°~28°N,117°~124°E)多年海平面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改进的月平均水位周期信号的谱分析方法计算多年来台湾岛周边海域海平面年均上升速率为0.34±0.02 cm/a,与该海域内的潮位站结果较为一致.(2)台湾岛周边海域海平面高度变化以1 a周期变化为主,其次为0.5 a、准2 a周期变化.(3)通过计算海平面异常的标准差得出多年来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海平面波动最为激烈.(4)分析了台湾岛周边海域海平面4个季节的变化情况,指出台湾岛周边海域海平面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风场.  相似文献   

15.
Rossby波对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够反映斜压大洋对大尺度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响应的一层半约化重力模式研究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区Rossby波与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关系.模式分别利用海区东侧验潮站和卫星高度计海表面数据作初始东边界,对Rossby波西传路径上的风应力旋度进行积分,得到西侧海平面信号.结果发现,模拟的海平面信号跟验潮站和卫星高度计资料相关性很高,并能模拟出海平面年际变化特征和低(高)异常信号由东侧产生并向西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一阶斜压Rossby波对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区年际海平面变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统一均衡基准下中国沿岸的海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对我国12个验潮站近几十年海平面观测资料的显著周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海平面线性变化叠加若干固定周期变化的模型来拟合月均值观测值,并按最小二乘准则估计了这些验潮站近几十年来趋势性相对变化及误差,并将这些相对变化归算到文献[4]所建立的统一均衡基准下,研究了中国沿岸未来数十年的海面变化趋势.指出中国沿岸海面总趋势是上升的,各岸段速率有所不同,少数岸段海面下降.文中给出的数值对未来海面变化及影响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太平洋沿岸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资料进行处理,结合T/P高度计资料、Church(2004)重构SSH资料、Ishii(2005)月均海温资料,研究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资料长度内海平面变化趋势。太平洋沿岸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1.4 mm/a,趋势项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纬度特征。ENSO对太平洋地区海平面年际变化有显著影响,海平面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在西(东)太平洋为负(正)相关,海平面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的相关性在热带太平洋最大,并随着纬度升高相关性减弱,且不同地区年际变化有滞后ENSO时间不等的最大相关。海平面年际变化与PDO指数在西(东)太平洋为负(正)相关,海平面与PDO的相关性分布有区域性和随时间演变特征。年代际变化对目前使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海平面长期趋势项的预测有直接影响,可能完全掩盖海平面长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全球449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和相应的年平均水位序列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水位序列进行计算,若不计异常升降值并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平均升降值参加统计,则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率分别为1.41mm/q和1.37mm/a,全球海平面升降区域性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9.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年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的升降区域分布特征与风速分量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趋势有关。文章还指出,中国和日本沿岸今后几十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式,应以太平洋或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为基础,加上本海区海平面的局地变化订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首套长时间序列、高精度、高时空一致性的全球海洋气候数据集产品, 利用199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山东半岛近海海平面异常数据, 构建了基于集合经验模式分解(EEMD)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海平面非线性变化组合预测模型。EEMD可以得到海平面异常的各周期项、线性趋势及残差部分, LSTM模型可对其进行逐个预测并重构得到最终的海平面异常预测结果。EEMD-LSTM组合模型海平面异常预测的均方根误差仅为25.87 mm,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基于该组合模型预测2016-2025年山东半岛近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将达到3.54 mm·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