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地矿部科技局主持召开的“商丘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攻关研究成果推广交流会”,于5月25至30日在商丘召开,历时5天。参加会议的有地矿部科技局、国家计委农业区划局、中国地质报、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院校、科研单位、各省(区)地质局、水利厅、水文队、地下水工作队等单位的代表共125人。会议由河南省地矿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介绍了商丘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影响黄淮海平原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该区水利建设总的方针是“井灌为主,井渠结合”,井灌又以浅井为主,故研究主要为农田供水服务的大区域浅层水资源评价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九七六年,中国科学院,水电部,国家地质总局下达了“商丘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攻关”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总结类似黄淮海平原区浅层水资源评价内容、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潜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下水潜力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但传统的开发程度概念不能科学地反映特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本文本着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统一的原则研究了地下水潜力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地下水潜力的基本概念、地下水潜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地下水潜力评价步骤,并以唐山为例进行了地下水潜力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生态价值考虑不够,是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的概念,围绕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构建了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质水量并重、地下水资源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统一评价的3个原则;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型模型、分布参数型模型和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4个模型,加上引进水量、水位与水质3个约束条件,以及开发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平台,对地下水资源、调蓄能力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整体评价与预警。方法体系注重了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强调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和预警的一体化,突出了模型体系与GIS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相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有效集成。  相似文献   

5.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在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三水转化的研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水文参数,其精度直接影响到水资源评价及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本文以我省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地区(简称黑运地区)为例,探求降雨入渗补给量随降水量及地下水埋深而变化的规律,这对于地表水资源缺乏的河北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合理调控地下水,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均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最佳埋深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正确地确定最佳埋深是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前提,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科学意义。本文仅对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最佳埋深及其计算进行探讨。为方便计,以下把“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均简称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7.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H法和CFCs法对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龄进行计算,为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和水循环的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种方法计算出的年龄拟合误差较小(2 a),均可代表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总体上,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为近50 a以来补给的现代水。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山前地区以及开封西部的黄河两岸等地区浅层地下水年龄均小于30 a,并且顺着地下水流向年龄逐渐增大。从山前地区和黄河两岸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逐渐减小。总体上:平原北部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年龄较小,地下水循环交替较快;平原南部地下水系统次之;平原中部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年龄最大,地下水循环交替最慢。  相似文献   

8.
张志刚  孙雪峰 《地下水》1995,17(4):155-160
本文针对我国北方井灌区普遍存在地下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以供水总费用最低为目标,研究建立了区域地下水、水面水联合利用的非线性规划管理模型。并将该模型在商丘管理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对当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和引黄工程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北方井灌区普遍存在地下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以供水总费用最低为目标,研究建立了区域地下水、地面水联合利用的非线性规划管理模型.并将该模型在商丘管理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对当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和引黄工程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松嫩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由林学钰、陈梦熊等著 ,地震出版社出版 ,以松嫩盆地为典型地区 ,划分和论述了区域地下水系统 ;计算和评价了天然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 ;分级评价了地下水质量 ,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 ;评价了地下水环境脆弱性 ,并对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定量评价 ;建立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对当前国土资源大调查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松嫩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张勃夫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会上交流的论文涉及:地下水资源概念和评价原则;渗流理论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研究程度大区域和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与实例诸内容。基本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数学工作者与水文地质工作者的密切配合,渗流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较大,尤其是数值解法以及电子计算机在地下水水量评价方面的应用得到较快的推广。渗透机理(如:岩溶水和非饱和带水的运动规律等)、水质模型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总的来说还很薄弱。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成的梗概和主要论点,现将会议上150余篇论文中推荐大会发言的30余篇摘要,按概念与评价原则、理论与方法及不同类型地区评价方法与实例三部分内容选登于后。  相似文献   

12.
山东淄博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以解决评价区供水面积大、精度要求高的矛盾。首先根据实际的开采量和长期观测孔的水位资料,校正数学模型,反求有关参数;然后给定开采方案进行未来水头的预测;最后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水源地或单一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已被证明是先进的、有效的。本文是对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大面积的区域,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种尝试,可供类似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贵州乌蒙山七星关区为例,参考"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形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实际,探索构建岩溶石山区县域范围内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通过系统评价七星关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认为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大,但资源、开采强度、劣质水分布不均,降低了部分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了依据。同时,该评价方法亦为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流域具有特殊的地表--地下双重介质结构,使其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与非喀斯特地区有巨大差异.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选取了地下水资源耕地灌溉率、地下水资源开发程度率、生态环境用水率等7项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经评价得出:贵州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状态基本处在1~2级,表明贵州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的规模,但仍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最后对人口、GDP、地下水资源量和喀斯特面积与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上4因素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其关联程度大小顺序为:GDP>地下水资源量>人口>喀斯特分布面积;喀斯特分布面积对其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喀斯特地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用水方式的改进,喀斯特对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将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开展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对于认识区域地下水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状况、建立国家-省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支撑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的依据。本文基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承载协调理论,定义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从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属性出发,分别建立了承载本底、承载状态两个层次的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和评价流程。以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地下水开采程度作为基础指标,来初步判断承载本底、承载状态等级,而后利用地下水背景质量等级对承载本底初步结果进行修正,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取地下水污染程度、地面沉降程度、海水入侵程度、土壤盐渍化程度等一项或多项指标作为承载状态的修正指标,对承载状态初步结果进行修正;综合承载本底、承载状态评价结果,确定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应用此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整体偏弱,202个县级行政区中承载能力强的有18个,较强的有72个,中等的有19个,较弱的有36个,弱的有57个。承载能力强、较强的县级行政区几乎全部位于冀南丘陵山区、冀中山前冲积平原;承载能力弱、较弱的县级行政区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地丘陵区、冀东滨海冲积海积平原。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实例表明该方法具备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6.
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部分)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影响西辽河平原固有脆弱性的最主要的7个影响因子,利用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划分为14365个评价单元,运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的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绘制了脆弱性分布图。评价结果表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部分)地下水脆弱性存在3个分区:大部分地区为地下水稍易污染区;南部的黄土地区为地下水稍难污染区;而西辽河和乌尔吉木伦河的中上游为地下水相对略易污染区。评价结果对该区地下水资源保护、防止地下水污染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哈尔滨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实测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RASTIC方法,选择地下水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包气带影响等7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哈尔滨地区地下水易污性评价体系,编制哈尔滨地区地下水易污性分区图。研究表明,哈尔滨地区地下水易污性较高的区域占17.1%,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两岸,为地下水污染的高风险地区,应列为地下水资源管理重点防护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其地下水质量现状,通过对无为地区地下水取样分析,采用地下水单指标及分类指标评价法对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铁、锰、铝、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CODMn、pH、砷等,分析了地下水超标原因,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观测站,在商丘地区进行了大量综合性的水文地质试验工作,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中共商丘地委根据他们的研究报告,制定了地区的水利灌溉计划,坚持以挖掘地下水发展井灌为  相似文献   

20.
岩溶地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PI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慧珍  高赞东 《新疆地质》2006,24(3):318-321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工具.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多种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模型,最常用的是DRASTIC模型.但这些模型主要适用于孔隙水地区,对岩溶地区的适应性差.为了研究岩溶地区地下水防污性能,欧洲专家提出了欧洲方法(Europeanapproach).在欧洲方法这个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学者提出了多种岩溶地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方法,如PI方法、VULK方法、LEA方法、COP方法和Time-Input方法.本文主要对PI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应用该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