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庐枞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该区域含有丰富的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会遇到矿坑充水问题。本文通过对区域地层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以具有双层结构的火山岩类孔洞裂隙水为主,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孔洞、裂隙发育不均匀,不同地区含水性差异明显,导水性差异较大。地下水具有水压高、瞬时涌水量大等特点,主要含水层与矿体关系密切,应在矿山开采中加强超前探水工作,防止矿井突水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合肥地区浅层地下水取样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类指标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Ⅰ类水、Ⅱ类水和Ⅲ类水)占59.3%,经过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Ⅳ类水)占30.5%,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10.2%。在地下水评价指标中,挥发性有机指标较好,毒性重金属指标和半挥发性有机指标次之,无机毒理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化学组分主要为铁、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硫酸盐和钠+钾等无机组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化学组分主要为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六价铬、砷、铝、碘、氯化物等无机组分和苯并(a)芘等有机组分。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原因主要为城市和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农村农药、化肥使用及生活垃圾污染。  相似文献   
3.
4.
为查明其地下水质量现状,通过对无为地区地下水取样分析,采用地下水单指标及分类指标评价法对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铁、锰、铝、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CODMn、pH、砷等,分析了地下水超标原因,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对区域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地质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共发生地质灾害体140处,其中泥石流30处,崩塌21处,滑坡20处,不稳定斜坡69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以及降雨量影响;徽州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呈现空间差异性,整体上南北两端较高,中部较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徽州区北部山区,总面积约268.16 km~2,占全区面积的60.85%。该成果为区域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搬迁安置、建立群防群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泥河铁矿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城南约25km。地处庐枞盆地西北部边缘,紧邻郯庐断裂带,为一大型含硫磁铁矿、大型硫铁矿、中型硬石膏矿组成的多种隐伏矿床。2007-2009年,经过3年的勘查工作,共计投入钻探工作量8.33m(74个钻孔),查明该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环境地质条件中等偏复杂的复合型矿床。笔者曾有幸自始至终参加了该矿床的勘查工作。本文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矿床工程地质特征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期对泥河铁矿未来的开采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安徽泥河铁矿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矿体埋深大,在综合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地下水相互水力联系的基础上,从岩层性质、地下水赋存及补给条件,确定了影响矿床充水的各因素,结果可知:泥河铁矿矿体埋藏深度大,顶底板围岩为隔水层,次生石英岩含水层为矿坑充水的主要间接补给源,其多位于矿体顶板之上50 m,受矿体上部导水性极弱的闪长玢岩层的限制,补给量微弱,对矿区大部分矿坑充水影响不大。但在矿区东北部和中部地段,受开采时冒落带以及导水裂隙带的影响,对该区域矿坑充水的影响较大。此次研究填补了该矿区深层地下水含水系统研究的空白,为准确预测矿坑涌水量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据铜陵太平-钟仓应急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构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GMS建立水源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和验证.模型模拟期为一个应急供水周期180 d(2017-01~2017-06),水源地开采层位为承压水.模拟结果表明:在采用均匀布井方案和限定开采井水位降深不超过承压含水层顶板的条件下,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11.94×104 m3/d,达大型水源地规模(5×104 m3/d<允许开采量<15×104 m3/d);水源地承压水在应急开采条件下,激发了长江侧渗补给量,袭夺量占水源地开采总量的27.82%.同时,通过模型模拟数据对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与地表水转换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