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使用西藏地区7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统计学方法对2020年9月21~25日降水特征、影响情况和气象服务开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出现在藏东北地区,聂拉木、安多、丁青三站出现暴雨;(2)气象部门对这次连续性降水天气过程,做到了早预报、早预警、早服务,加强了部门联动,取得了明显的气象防灾减灾效益。(3)在以后的决策气象服务中,应做好精准的预报预警和各部门联动,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和对各民族同胞的气象科普工作,做到让决策者信任、让民众满意,更好地履行气象部门主体职责,做好当地的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利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龙里县、长顺县、都匀市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20年4月1日-9月30日逐日日降水和日照资料,按日降水>0.1mm,日照为0h记为1个阴雨日,连续6个阴雨日以上且过程总降水≥30mm算为1次连续阴雨天气过程,分析了黔南州连续阴雨天气过程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灰色GM(1,1)方法预测黔南州3地连续阴雨天气的发生趋势。结果表明:在1964-2020年间,都匀出现连续阴雨天气的年际变化周期为2a,龙里和长顺为3~4a;都匀连续阴雨的日数和次数多于龙里和长顺,且过程总降水量也大于龙里和长顺;都匀连续阴雨天气预测周期约为2a/次,龙里和长顺的预测周期约3~4a/次;其研究结果对连续阴雨天气的监测、防治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具有参考意义,也为接下来研究黔南州农业气象灾害做铺垫。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应对暴雨灾害,保障城市安全,郑州市气象局建立了递进式预报预警响应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叫应标准、叫应对象和叫应规则,确定了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标准、主要内容、发送方式、接收对象和应急联动处置;建立了暴雨天气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流程,按照预防、准备、响应、复盘4个环节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在预防环节和准备环节,按照“131631”服务模式提供递进式气象服务产品,即(1)提前一周给出高影响天气和风险提示;(2)提前3d预测暴雨天气过程;(3)提前1 d预测精细到县区的暴雨落区;(4)提前6 h预测暴雨演变趋势;(5)提前3 h订正暴雨演变趋势和发布预警信号;(6)提前1 h给出精细到县区的定量降水预报。在响应环节建立健全气象内部响应和与外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保证气象服务工作规范有序,部门间的应急响应联动顺畅。在复盘总结环节制定暴雨天气过程的复盘标准,明确预报技术和决策服务复盘总结的重点内容。通过建立暴雨天气个例库和决策经验库,为决策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滇西北横断山脉2020年5月24—27日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特征和成因。【方法】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怒江州气象观测站雨量数据,基于HYSPLIT模式及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1)中高纬环流的调整使南支槽稳定在青藏高原南部,上游风速增大使中高层形成西风急流,低层西南气流辐合,93~98°E、26~28°N区域维持大于20 m·s-1的纬向风且扩大东移。(2)贡山站过程累积雨量历史排行第二,暴雨持续日数达历年最高,具有一定的极端性。最大小时雨量9.9 mm,长时间降水的维持是引起此次过程的重要条件。(3)过程期间大气低层强辐合、中高层强辐散,抽吸作用明显,降水强盛期前97~99°E区域低层强辐合中层强辐散中心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中高层上升气流加强时期与降水集中时段对应较好,物理量的变化对降水趋势变化有指示意义。(4)低层水汽辐合强且向中高层输送,大于90%的相对湿度伸展至高层。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部分水汽来自喇叭口地形作用及天气系统。【结论】加深对此类过程的了解和认识,为开展预报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7月20日郑州遭遇特大暴雨,郑州站单日降水量(552.5 mm)和1 h降水量(201.9 mm)皆打破了该站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本文采用地面降水观测、静止卫星观测、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数据对此次过程开展了多模式预报偏差原因分析和江苏省精细化天气分析和预报系统(Precisi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PWAFS)的极端强降水预报能力分析。主要结论:1)此次暴雨过程因副热带高压西伸与台风”烟花”加强使二者之间的东风急流加强,并叠加地形的抬升作用而引起,前者提供了大尺度水汽条件,后者提供了局部动力条件;2)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的降水落区较好,中心略偏北,但强度显著偏低。PWAFS模式预报的降水量级高于全球模式,且具有沿地形分布的特征,但存在降水位置偏西和降水范围更为孤立等问题。3)结合再分析资料和PWAFS预报,对应此次强降水区域,7月20日白天存在中低层切变发展成闭合低压系统的过程,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7种数值预报产品,采用二分类检验和频率分布检验方法,对2020年5—9月辽宁省24 h降水预报、3 h降水量20 mm以上的强降水预报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多数数值模式均存在降水预报频次偏多的误差特征,尤其是全球模式,对弱降水过程的过度预报特征更为明显。数值模式对24 h中雨量级降水的预报效果普遍较好,全球模式对强降水的预报效果较差。SHANGHAI、BEIJING中尺度模式对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效果总体好于其他模式,GRAPES_3km中尺度模式的强降水预报频率偏高,SHANGHAI中尺度模式的降水极值预报强度偏大,ECMWF模式的各量级降水预报性能较均衡,对强降水也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中尺度模式对白天时段的强降水预报效果较好,但从初始时刻后第6~9 h的预报效果较差。数值模式对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及小范围稳定性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较好,对副热带高压后部小范围强降水过程预报效果较差,无法预报大雨以上量级降水。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卫星云图、大气监测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23-24日出现在山东中东部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天气过程是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在暴雨预报中非常关键,副高的强弱影响暴雨的落区;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不稳定能量;850 hPa θse的水平变化、能量锋区和6 h降水区分布关系密切,高层引导气流对低层的引导作用较大,加强对500 hPa形势场的维持和变化分析,有利于准确预报低层影响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本次过程降水存在明显的中尺度降水特征,地面辐合中心和辐合线为强降水发展提供了启动机制,强降雨中心位于地面辐合中心、辐合线附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闪电资料同化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短临预报的影响。利用天气研究与预报(WRF)模式的三维变分(3DVAR)数据同化系统(WRFDA),开展了两组循环同化试验:(1)同化地面和探空常规观测资料(包括风速、风向、温度和气压)的试验(CONV);(2)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和由闪电资料反演的伪相对湿度的试验(LGDA),并与无资料同化的试验(NoDA)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NV的分析场和NoDA都未能模拟出强对流系统的回波结构,但由于LGDA增加了对整层大气的湿度场的调整,其分析场在闪电发生位置处的水凝物增量较大,相对湿度和反射率的分布情况与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CRA)及雷达反射率观测值最接近。降水预报方面,LGDA显著提高了大暴雨雨带(6 h累积降水量≥50 mm)和强降水中心(6 h累积降水量≥200 mm)位置和强度的预报效果,对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前3 h的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9.
吴林  陈超  林青 《广东气象》2021,43(2):41-45
利用Micaps、广东省天气雷达拼图资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5—9日龙舟水期间持续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环流特征和环境条件、雷达演变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各主要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6月5—9日广东省出现了强降水过程,多地降水突破当地历史纪录。过程期间南亚高压稳定,广东上空辐散强,孟加拉湾水汽通道长时间维持,西南低涡生成加强,短波槽东移和切变线南压,使强降水区主要产生于沿海和中北部。过程期间不稳定能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维持强降水天气。各种模式预报中,ECMWF模式对过程降水落区预报具有较好参考价值,但各种模式对短波槽和南风大值辐合区域预报不准确,导致降水落区和强度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当前专业预报服务的现状,根据需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报服务系统。该系统具有对气象信息采集、加工、分发、传输等自动化的功能,实现了对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台风的实时监测和及时发布。  相似文献   

11.
和预报员谈数值预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薛纪善 《气象》2007,33(8):3-11
用尽可能非专业的词语,向预报员介绍数值预报的成就、问题与应用。在简单回顾数值预报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十几年来数值预报的主要技术进步与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比了数值预报与主观经验预报的各自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业务预报的重要性。还分析了数值预报的技术进步对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影响,以及预报员参与数值预报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层气象台气象网站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山  宋东  李芳 《山东气象》2010,30(1):51-53
根据多年网站管理和网站编程的经验,总结了基层气象台站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网站规划、注意事项及编程技巧,提出了基层气象网站的目的、作用、安装方法、管理方式和安全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和2003年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在青海省河南县和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秋季和春节降水系统中尺度结构外场试验观测和指挥中,获取到了大量云和降水的外场试验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分析了这两个地区云和降水的一些特征,进行了风场结构的分析,对层状云和对流云的中尺度回波强度和动力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指挥和云物理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它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4.
应用CINRAD/CC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分析了天山北部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对沙尘天气的分布、回波强度和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应天气背景、气象要素变化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市台分县指导预报、县站独立预报及县站临近订正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对比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县站预报业务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指出:县级台站制作天气预报应在上级指导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天气实况、经验指标等优势,重点做好临近订正预报,切实提高县站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规律与公共气象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佳芮  叶谦  田青 《干旱气象》2007,25(2):82-89
通过对“北京2008奥运气象服务社会需求调查”所得资料的统计定量分析,揭示出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以下规律:公众最为关注的气象信息、指数(夏季温度、污染相关信息)受生理需求驱动;次关注的信息(高影响天气和人体舒适相关信息)与公众的安全感和追求高品质生活有关;而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的信息具有2个特点:(1)需求人群相对特殊;(2)难以从大部分媒体获得。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公众气象信息需求规律基本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行为经济学信息易得性理论对调查中所发现的冰雹和降水概率的低关注度问题则有较好的解释。本研究所得结果为气象部门改进气象信息服务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钦州对虾养殖灾害性天气分析和气象服务要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钦江农场养虾基地提供的养殖数据,结合钦州的天气气候资料,从气象角度分析得到,影响钦州对虾养殖主要有五个气象要素和三大灾害性天气,并提出防灾措施和进行虾业气象服务所应掌握的要点和要领。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的理论基础,以CSU-CHILL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例,介绍了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以雷达测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实例说明了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结合日常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情况,阐述动画在天气预报节目中的重要性,介绍如何用多媒体动画软件实现常见天气示意图,为天气预报节目制作人员日常动画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短时天气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VB6.0的开发环境,完成了短时全能量预报方法由DOS平台向Windows平台的转换;研制开发了螺旋度、对称不稳定、锋生函数、温湿能等新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