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气候变化趋势的角度出发,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 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 (WOFOST) 和气候变化趋势的数学分析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各主要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和各地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讨论了气候变化趋势对主要粮食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对各主要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但不同作物影响不同。近43年来黑龙江省玉米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 平均增加幅度为4.81%/10a, 气温变化趋势的增高是其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黑龙江省大豆模拟产量变化趋势总体上呈降低趋势, 平均降低幅度为1.52%/10a;气候变化趋势对北部和南部区域的大豆模拟产量变化趋势作用不同, 气温变化趋势的增高是北部大豆优势种植区域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 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应变化趋势是南部大豆种植区域模拟产量变化趋势降低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对策祖世亨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是80年代气候明显变暖的地区,预计90年代前期黑龙江省仍以变暖变干为主要趋势,变暖的季节主要是冬季和春季,变暖的时间主要是夜间,即夜间的最低气温上升,而白天的最高气温没有上升。未来气候变化的总...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建立长期有效的气候变化科技业务支撑系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科研与业务工作的需求。黑龙江省气候变化检测、影响评估与对策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紧密围绕科技发展需求,以业务服务产品为中心.发布权威性的气候变化业务服务产品.减少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对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在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相对湿润的小麦种植区域,辐射量降低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降低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和哈尔滨市,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增加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在西北部的北安、五大连池、克山和克东4县,辐射量增加趋势是小麦模拟产量增加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黑龙江省小麦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的平均值为-1.57%/10a.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象学家对气候变化成因的研究格外关注^[1,2,3,4]。黑龙江省气象科技工作者对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及其机理也有很多研究”^[5]。黑龙江省4、5月降水多少对农业、工业、牧业、水利、交通等部门有重大影响,这里运用EOF、SVD等方法分析春季(4—5月)降水变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对  相似文献   

6.
根据黑龙江省1961~2007年的气候资料和1983~2007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从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成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区域明显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区域向北收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基础上,逐渐向北和东部扩展.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和近20 a来全球变暖、黑龙江省地区气温显著增加分不开的.事实证明温度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而人类则通过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美英等国5个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主要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前后近100 a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预估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城市气候变暖情景下未来100 a的采暖降温气候条件。可以为黑龙江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和能源公司做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美英等国5个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主要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前后近100 a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预估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城市气候变暖情景下未来100 a的采暖降温气候条件.可以为黑龙江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和能源公司做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8月29日,由黑龙江省科协主办,黑龙江省气象学会、黑龙江省天文学会、黑龙江省地震学会承办的第二届《碰撞与融合——从气象、天文、地震视角看气候变化》学术沙龙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象科研所、黑龙江省天文馆、  相似文献   

10.
1引言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建设提升质量;2014年3月,国务院再次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突出城镇化目标以人为核心。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黑龙江省面临的气象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现代农业、森林生态、城镇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龙江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写思路研究中,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增产贡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黑龙江省1961—2008年22个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玉米主产县的产量资料,确立基准时段,建立气温影响系数,分析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气候变暖总体上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趋势有利。以1961—1969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16.8%、16.0%、20.9%和23.9%;以1970—1983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3.6%、9.2%和11.2%。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冷”“暖”冬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61个站196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首次采用月平均气温权重系数法确定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标准,分析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变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分别为0.568℃/10a、13%/10a,增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大部份地区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的气候变率在0.4℃~0.8℃/10a之间,山区大于相对较湿润的平原。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省近50年来的气温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得出了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和突变特征,并与功率谱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论对黑龙江省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山洪暴发气象条件及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黑龙江省实际水文气象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山洪发生时空分布特征基本同全省暴雨分布相一致;山洪暴发前3h、24h、及前10天降雨量为有效关键时段,寒冷的气候条件,森林过度采伐对山洪暴发影响关系很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暴雨次数也明显增多;根据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的原理结合黑龙江省山洪发生特点,提出了山洪发生的概念模型及权重指标和山洪发生的等级。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及近年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红斌  麻服伟 《气象》2001,27(8):49-51
利用近40年黑龙江省各气象台站冰雹资料,概述全省冰雹天气气候基本特征,对比统计分析近20年黑龙江省降雹的强度、频率及空间分布规律的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NorESM1-M模式资料驱动AEZ模型模拟了21世纪中叶东北地区春玉米在雨养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在RCP2.6情景下,东北区域热量资源较1981-2010年有所改善,年平均气温增加1.72℃,≥ 10℃积温增加359.6℃;降水整体呈现略增加趋势且南部多于北部,全区平均增多56.9 mm,蒸散量增加10.0 mm;具有最大气候生产潜力的区域在辽宁省东部;与基准年相比,辽宁单产平均每公顷增加1100 kg。在RCP8.5情景下,东北区域热量资源进一步改善,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 10℃积温分别增加652.7℃、636.3℃和683.9℃,降水总量较RCP2.6情景增加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全区维持增产趋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增产百分比分别为3.3%、8.1%和20.0%。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2000-2017年5-8月FNL全球再分析资料,结合东北冷涡的定义,对东北冷涡过程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5-8月共有211个东北冷涡过程,其发生频次和冷涡日数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东北冷涡活动主要集中于44-53°N,122-129°E之间,黑龙江省西北部与内蒙古东部交界的大兴安岭南麓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南部与吉林交界处为东北冷涡活动的密集区,冷涡中心位置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东北冷涡以单中心为主,多中心冷涡数量随中心个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高频区出现在黑龙江省中南部。  相似文献   

18.
Northeast China (NEC) is one of the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and also an obvious region of climate warming. We were motivat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northern limits of maize planting. Additionally, we wanted to assess how spatial shifts in the cropping system impact the maize yields in NEC. To understand these impacts, we used the dai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data in 72 weather stations and regional experiment yield data from Jilin Province. Averaged across NEC, the annual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0.38 °C per decade. The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bove 10 °C (AAT10) followed a similar trend, increased 66 °C d per decade from 1961 to 2007, which caused a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northern limits of maize. The warming enabled early-maturing maize hybrids to be sown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ere it was not suitable for growing maize before the warming. In the southern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eastern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the early-maturing maize hybrids could be replaced by the middle-maturing hybrids with a longer growing season. The maize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Liaoning Province was expected to change from middle-maturing to late-maturing hybrids. Changing the hybrids led to increase the maize yield. When the early-maturing hybrids were replaced by middle-maturing hybrids in Jilin Province, the maize yields would increase by 9.8 %. Similarly, maize yields would increase by 7.1 % when the middle-maturing hybrids were replaced by late-maturing hybrids.  相似文献   

19.
1980-2008年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及其对大豆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8年地面观测田平行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检测和统计回归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表征气候变暖的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暖对大豆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8年,研究区气候出现明显变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热量增加,无霜期延长,且区域间存在差异,南部地区热量资源增加显著。大豆百粒重随9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却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下降,表明秋季增温对大豆产量有正效应,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对大豆产量存在负作用。气候变暖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是利弊兼存,在调整种植布局时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