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水口库区垂直形变资料分析水口库区的垂直形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福建水口库区地质灾害现状与工程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福建水口水电站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常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kw,本文总结了福建水口库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山地滑坡、崩塌,水库塌岸、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水土流失等,并探讨了在一定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下,各种地质灾害的有效工程防治措施,为水口库区可持续发展减灾防灾服务。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等。对库区山地环境的改造,诱发了一系列山地斜坡灾害。本文从环境地质角度,对水口库区斜坡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南溪安置点边坡实施稳定性监测研究,探讨建立岸坡形变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4.
1999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震活动概况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在经历了1998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相对平静之后,今年下半年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相继发生惠安海域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震群活动,地震活动继续呈现强弱交替起伏变化的特征,显示该区地震活动仍呈较强态势。东南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Ⅴ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估计中强地震活跃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二、地震频度和强度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地震132次,其中20≤ML≤29级地震123次;30≤ML≤39级地震16次;40≤ML≤49…  相似文献   

5.
林军 《岩土工程师》1999,11(4):26-30
由于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等,对库区山地环境的3,由此诱发了一系列山地斜坡灾害。本文从环境地质角度,对水口库区斜坡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南溪安置边坡实施稳定性监测研究,探讨建立岸坡形变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地震活动概况 东甫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V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地震活动水平呈逐步减弱态势,并向平静期过渡。但受1999年9月ZI日台湾南投7.6级强震群活动区域应力场调整的影响,1999年下半年开始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强,相继发生了8月5日惠安海外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地震,并于2000年5月27日在漳浦海外发生4.6级地震,这也是本年度福建及沿海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 二、地震频度和强度 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0年福建及沿海地区共…  相似文献   

7.
福建水口库区塌岸现状及滑坡涌浪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军 《福建地质》1999,18(2):84-90
在水口库区塌岸现状调查基础上,通过塌岸强度的划分对比,对塌岸的发育和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对塌岸危害性进行分析,最后对水库滑坡涌浪最大波高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陈志 《福建地质》2014,33(4):300-304
古田水口水库库区南侧一处形成的填土质高边坡,严重影响建筑安全及群众安全,根据建设场地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并采用软件进行建模验算,对场地边坡整体稳定性做出定性评价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2002年7月温州珊溪水库首次发生地震后,其地震活动持续至今,但目前人们对水库地震成因了解较少.基于对库区所处的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库区地形地貌、岩性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的分析,采用野外地质调查的方法,获得了库区主要断层的地质特征,并评价了其渗透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水库地震时间序列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珊溪水库地震活动与库区岩性、断层(尤其是库区内的双溪-焦溪垟断层)及库水特征关系密切.水库地震主要发生在侏罗系凝灰岩夹砂岩、泥岩等隔水性好的层状岩层中,而渗透性较好的双溪-焦溪垟断层结构面则更利于库水下渗,这种岩体结构面组合方式一方面使库水容易沿断层结构面向深部渗透,另一方面断层结构面上的孔隙压力容易升高,因此降低了断层结构面上的正应力,应力平衡被打破,进而诱发地震.在水的渗透和地震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水库地震沿双溪-焦溪垟断层(尤其是第三分支断层)从SE向NW持续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正式运行以来发生的水口库区附近的地震,结果表明,记录的地震分二个时段,分别发生于不同的小区域内1999年1月~12底,发生于N26.35°~N26.40°,E118.67°~E118.70°,约5×3km2范围内,震源深度集中在9~10km范围内,整个震源的分布为一近水平的南北展布,具有一定的构造地震特征;2000年初至2005年末,地震主要发生于N26.39°~N26.41°,E118.62°~E118.64°,约2×2km2范围内,震源深度约2~4km,由于记录的地震震级小、个数少、时间跨度大,认为应是浅表应力局部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国内外63个水库诱震震例进行了分析,就其工程意义做一些探讨。 一、水库蓄水对当地地震活动的影响 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1.水库位于无震区、蓄水后出现频繁的地震活动、例如乌溪江水库,库区及邻近地区在蓄水前均未发现地震活动。蓄水后四个月,随水位的升高,库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属  相似文献   

12.
关于福建水口库区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福建水口库区斜坡地质灾害、水库坍岸和地面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及主要控制影响因素。通过对该区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分析,探讨了这些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危险程度,进而提出了本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水库诱发地震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和诱震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对比水库诱发地震的水文地质条件,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地震序列的主导因素,两类水库诱发地震发震机制不同,“快速响应型”诱震机制为水库荷载作用,“带后发生型”为孔隙压扩散作用。水库诱发地震预报的关键是查明库区水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黄河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地质构造复杂 ,库区及周边存在着十几条活动断层 ,它们是可能诱震断层。本文首先对库区断裂分布规律、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断裂活动性 ,然后在综合地质条件分析、地震地质与工程地质类比的基础上 ,应用概率预测法分析得知小浪底水库有诱发地震的可能 ,并采用水库综合影响参数法、断层破裂长度法、聚类分析法估算了水库诱发地震震级 ,结果表明其震级以 5级为上限 ,随后简单估计了其震中位置与时间。  相似文献   

15.
水库地震是因水库蓄水作用导致库区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变化,引起库区附近地震的现象。"触发地震"和"诱发地震"是根据成因机制的区别而对水库地震的分类。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自水库地震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于水库地震成因机制的分析,并就触发地震和诱发地震的不同分类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国内水库地震关于坝高、库容、岩性和震级方面的特征发现,无论是触发地震还是诱发地震,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不同水库具有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各类成因机制在不同类型的水库地震中占比也不同。最后,作者对现今水库触发地震和诱发地震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提出应结合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地震一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玉宝  颜新荣 《地质与勘探》2003,39(Z2):355-359
文章根据水库诱发地震机制,从库区附近活动断裂的应力状态,应力积累程度、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分析研究,从而论证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与最大震级,以及水库地震对工程建筑物及库坝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罗军昌 《地下水》2023,(6):187-189
为研究宕昌县城区饮用水源地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文章主要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理地质现象、区域地质构造与不良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对库区渗漏、水库浸没与库岸稳定、水库诱发地震等地质问题进行评价。研究认为,水库不存在向邻谷的渗漏问题;库区岩性完整,无区域性的活动断层通过,水库蓄水后,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研究可为下一步水库坝址、坝型及枢纽建筑物的选型、布置等提供技术指导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戚筱俊  薛福 《城市地质》1997,9(1):18-26
北京密云水库水 库区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库区区域新构造及地质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库渗 漏,水库边岸再造,对公路及其它建筑的影响问题,地下水水浸没问题水库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及水土保持问题,水库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县境内。1959年水库蓄水后连续发生地震,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强震,十几年来记录到1级以上测定参数的地震二万多次。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研究,探讨该区发生地震的应力场和地壳变形。  相似文献   

20.
为监测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带的活动性以及水口库区因蓄水所诱发的地壳形变,而在福建沿海建立的由12个测点组成的GPS监测网,迄今为止,进行了2次联测,一次在1995年,一次在1997年。本文对这2次的观测概况、数据处理以及精度分析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福建沿海地壳水平位移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