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预报理论的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预报理论的方案大中康誉为了实现地震预报,观测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另一个支柱就是地震预报理论的建立和系统化问题。如果确立了预报理论,就能够对预报观测、前兆的判定、地震发生的预测等提出科学根据和合理的指导方针。因此,要确立有科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质调查局是美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牵头单位。目标为预报未来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内容包括地震力学和断裂带物理特征的现场、实验室及理论的研究和调查。这些工作集中在加州中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进行大范围地震预报试验的帕克菲尔德地区。为了提高预报的分析能力和仪器观测能力,重点放在对各种地震物理前兆的评价。可靠的预报依赖于利用可靠的地球物理仪器观测各种前兆和了解地震的物理性质。除开发用于预报的仪器和技术并把它们应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我国地壳形变连续观测的由来与发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实际贡献,同时展望了未来潮汐形变、GPS与断层形变连续观测三结合,绘制大陆地壳应变图,实现地震物理预报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大陆破坏性地震多发生在深度为5—25 km的地壳层,对于地壳层物理参数的动态监测是实现地震预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观测量与地震层介质参数的关系,实现对地震层物理参数的动态监测是地震预报的一种根本办法。近代地震学很早就提出,通过监测由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引起的地震波速变化来预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震源是人类探测地下结构的主要手段。人工震源克服了天然地震的时空分布不均匀、重复性差、震源位置不确定、信号源弱等缺陷,已成为"照亮"地下介质并且是地  相似文献   

5.
李延兴 《地震》2002,22(3):15-20
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1996-2000年我国地震预报的平均成功率(R值)为0.330,总的预报水平仍是较低的,预报的成功率是不稳定的,漏报和虚报的比例还相当高。中指出,制约我国地震预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地震预报是经验预报,由于受到人局限性与制约,预报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形成以理论模型为指导的预报方法和预报体系;基础观测系统薄弱,尚不能提供随时空变化的各种“物理场”的信息。分析表明,地震活动与地震孕育发生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地球动力学,天体动力学,地球化学三大学科领域。与此有关的学科主要有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天体物理学,应从这五大学科中重点研究与地震活动,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基础理论,以及地震触发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保证地震预报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监测工作,从而获得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垂直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重点地震监视区的重力场,地球磁场,应力场,地壳热流场等随时空化的信息。为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需建设三支高素质的地震工作队伍,即地震预报专家队伍,基础理论研究专家队伍和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要综述了近30年来四川地震监测、科研和预报工作的进展。观测台网从无到有,由疏到密,从“土”到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获得地震地质、观测系统研制和建设、地震学和地震预报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实现10次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其中6级以上地震预报成功6次。经统计,四川地区实现6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比例0.43;川、滇两省区5.5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实现比例0.39,均远高于这一时期世界其他有监测预报能力地区的地震预报水平。同时也指出目前地震预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刘宝恒  张文阁 《地震》1995,(3):280-284
为提高水动态观测网地震预报的效能,对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密度,灵敏井,综合观测,干扰排除,信息传递,并网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如能在今后井网调整,优化中得到合理,科学地解决,井网的短临预报效能将会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自然电场是一种物理意义比较明确,变化机理相对明晰的地球物理场,其布极测量也较为简便。通过深井进行井下自然电位观测,在相同测量条件下,比深井电阻率观测更容易避开地表因素干扰层。利用水动态深井网点进行自然电位观测,不需要增加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不影响同一口井内的高精度水温测量,如果将物理意义不同的水位、水温和自然电位同用一井,形成综合观测网,对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跟踪预报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质》1995,17(4):318
以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含5°拐折的断层在变形过程中物理场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在一次事件序列中拐折部位的声发射往往发生在序列开始时和结束时,震级虽不大,但却有重要意义。在断层错动中拐折部位两侧的断层交替地作为变形主体构造,拐折部位则起了错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胜利  刘力强 《地震地质》1995,17(4):336-343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由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组合而成的复杂雁列断层系变形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雁列式断层系的变形过程及相应的物理场演化并非是两种雁列式断层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较强的声发射事件成核部位主要集中在应力水平较低的张性雁列区附近的主于断层上,而不是应力水平较高的压性雁列区,但这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则明显受控于压性雁列区的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地震模拟看匀阻段与大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汉净 《地震地质》1994,16(2):109-114
运用滑块模型建立了一个地震活动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对地震活动计算机模型进行反复试验,认识到断层失稳过程中摩擦强度分布的重要性。把在断层滑动中摩擦阻力分布比较均匀的段称为匀阻段。对大地震而言,断层摩擦阻力的大或小都不是决定因素,而具有较长的匀阻段才是发生大震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地震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浅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天气预报相比,地震预测,特别是地震的短临预测更为困难。概率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于地震认识的局限性,加快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研究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概率预测是经验预测、统计预测和物理预测的综合,各类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物理预测方法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我国地震预测的现状来看,应大力发展统计预测方法。地震目录可为我们提供对背景地震发生率的估计,而前兆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发生率大大高于背景发生率的时段,其增益越强,时段越短,越接近于理想预测。前兆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检验对于概率预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提出,应按实用化的要求逐步规范各种地震预测方法。这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描述具有无限大Prandlt数,变粘度的滞弹性流体运动的稳态和动态三维有限元公式,其中运动方程的有限元公式是由用应力分量表示的平衡方程,再利用牛顿流体的本构关系导出的。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分析流体粘度变化所起的动力学作用,而且还能够直接计算温度分布和由流体运动所引起的扰动压力。最后,论证了导出的有限元公式和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并给出了具有三维流动特征的算例  相似文献   

17.
应用摩擦实验装置,在法向压力σ_n=10~120MPa下研究了孔隙压变化速率对岩石错动面滑动行为的影响。当孔隙压增压速率较大时,具粘滑振荡特性的岩石错动面仍将发生粘滑振荡,当孔隙压增压速率较小时,错动面发生稳定滑动,当增压速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时,错动面则呈粘滑-稳滑转化。以上结果对地震前兆和地震控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详细介绍模糊信息分配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模糊近似推论及信息集中原理,以地电手段为例,将模糊信息处理法应用于地震的三要素预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在地震预报的各种手段中均有推广价值,方法本身具有客观、自完善功能,并可用于其它领域的模糊关系处理上。  相似文献   

19.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一)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马胜利  邓志辉 《地震地质》1995,17(4):327-335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两类雁列式断层具有类似的变形破坏过程,即前期以雁列区的破裂贯通为主,后期以沿断层的滑动为主。但挤压型雁列区内可积累较高的应变能,有较强的应变释放和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滑动始终起着阻碍作用;而拉张型雁列区内难以产生快速的应变释放和较强的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后期的滑动也无明显的阻碍作用。两类雁列区贯通所引起的失稳均有明显的前兆,而在随后滑动过程中失稳前兆的出现,取决于断层不同部位或段落之间是否有应变传递  相似文献   

20.
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易顺民  唐辉明 《地震地质》1995,17(2):185-191
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形结构特征,其分维在2~3之间,平均值为2.8左右。分维可作为定量描述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参数,分维值高的断层泥,自组织程度高,其形成演化处于高级阶段。探讨了断层泥的分维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