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元静  金凤君  刘涛  焦敬娟 《地理学报》2016,71(12):2103-2119
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关键节点逐步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经验。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过程与特征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重要节点的区域开发战略界定为国家节点战略,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并以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定量考察了国家节点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探索阶段、以开发区为主导的推广阶段和以国家级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的优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国家节点战略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区域政策由点及面的螺旋式演进,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作为增长极理论在中国转型时期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国家节点战略不仅是区域发展“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也是转型期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节点战略地区与区域发展实现了良性耦合,形成了梯次区域开发模式。实证研究表明,国家节点战略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经济效应呈明显的复杂多元特征及阶段性和尺度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 -轴系统”的形成 ,说明“点 -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 ,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 ,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轴系统”的形成,说明“点-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轴系统”的形成,说明“点-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王兴中 《地理科学》1997,17(3):218-223
从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关系的角度,指出国内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念与方法论模式,导致不同的区域旅游开发效果;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旅游区域开发在理论上应该建立多元趋势分析旅游开发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应建立鞠域“大旅游”的结构系统,并提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6.
再论西部大开发理论基础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构建了广义梯度理论,该理论在对区域经济成长条件和运行机制进行重新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和扩充了“梯度”的概念,并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区域开发分阶段、有重点、非均衡梯级推进的战略思想。广义梯度理论是对区域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是西部开发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区域开发的若干模式的原形.涉及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的成本效益分析、各类厂址选择模式(生产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区线性模式;企业原、燃、材料和产品运输最近便非线性模式,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半径或吸引区模式)、区域和区际投入产出模式,以及区域增长模式(新古典区域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模式).作者认为,将这些模式付诸于我国的实践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区域开发活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绿洲内部产出大幅度增加,但整体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县为例,从分析区域开发活动入手,总结了区域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有利与不利方面,进而,讨论了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开发与区域划分: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述彭  曾杉 《地理科学》1997,17(2):97-104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有区域发异的概念,由此产生的中持续发展思维成功地运用到三角洲的开发和三角洲文明的形成之中。在以海岸带为基线,面向内陆和面向海洋的区域开发与区域交往的漫长历程中,古代留下众多历史启示。古往今来,区域划分一直是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5000年文明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锤炼出区域划分的目标:寻求区域内部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保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最佳临界状态,分级处理模糊边界。  相似文献   

10.
黄志宏 《地理研究》1995,14(4):104-104
在分析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基础上,探讨区域开发的方向、结构与布局问题,提出实施深层区域开发的策略.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第二部分剖析外向型经济发展所特有的四大优势:1)区位优势,2)劳动力资源优势,3)南亚热带气候资源优势,4)“侨”、“台”关系优势.第三部分以“投入-产出”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其部门结构,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相对低效益.第四部分研究创汇农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三大支柱产业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五部分以厦门经济特区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地域组合形式,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煤炭富集区开发模式解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力度空前加大,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火电—煤化工一体化开发的态势。然而,煤炭资源富集区大多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这一开发模式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存在尖锐冲突。重点剖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现有开发模式的可持续性较差、生态和景观破坏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建设具有盲目性。要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调整区域开发模式,控制资源开发范围,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并探索适用的生态建设模式。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国土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编制综合性区域开发规划,并加强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地理学会、湖南零陵地区地理学会和湖南零陵地区行署联合召开的“全国建设地理与零陵地区区域综合开发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5月27日~31日在湖南古城永州市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7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以及中专、中学的115名领导、专家学者和教师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家桢研究员向大会发了贺电.会议出版了90余万字的文集两册:①区域开发理论与实践,②建设地理与零陵地区区域综合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会用三天时间,全体代表驱车700余公里,先后对语溪碑林、祁阳县开发区建设、永州市商业街开发、柳子庙、南津渡水电站、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宁远文庙、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舜皇岩、东安县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3.
剖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区域系统 ,提出区域的构图 ,指出区域开发与区域演化的本质和过程 ,而区域开发表现为构建性开发和有序性开发两个阶段。强调区域发展是在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开发中完成的 ,发展的内涵远高于增长的内涵。区域发展可用熵与综合指标体系来度量。发展高度化的区域具有一体化趋势、结构有序和功能优化的效应。区域开发和有序的核心及标志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根本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一切领域里的战略和在日本设立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的背景及其展开的活动,最后介绍该中心对中国实施的区域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15.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均衡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发展目标,它只有通过非均衡增长阶段后才能实现。而区域开发,从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看可分为点状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个阶段。中国的区域开发,在总体上应采取点轴开发。而对各个具体地区则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I0001-I0004
第1期·区域开发与发展·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研…………………………………………………………………………………………究金相郁(1)美国的“都市区域主义”及其引发的思………………………………………………………………………考吴超,魏清泉(6)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乔家君,李小建(12)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与营……………………………………………………………………………………建王发曾(17)交通网络内生产要素集散机理及模式研究———以沈大高速公路为……  相似文献   

17.
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点—轴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旅游的辐带作用、提高区域旅游的可达性、实现区域旅游的最佳发展。该文在分析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西北地区分布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力求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阿勒泰地区的资源优势与限制因素,阐述了以建设人工草料地为中心的开发重点和建立在供需平衡基础上的水资源开发战略,并从寻求开发的资源导向形式和空间结构形式出发,提出了“借机择优开发,抓紧点轴扩散”的区域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山地丘陵区区域开发中存在区域开发方式与区域特征,人口数量、质量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匹配的问题。在制定区域匹配开发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的定量分析,获得不同类型区的匹配系数(C_c),根据匹配系数所揭示的问题,提出区域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业区域开发,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属于宏观综合科学。而当前,不少地方在进行农业区域开发时,只片面的追求微观的、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宏观的、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强调单一的粮食指标,忽视农业的综合指标,结果导致一些项目时上时下,带来不少近忧和远虑。本文针对河南省资源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和人多地少、技术水平相应较低的基本省情,重点论述了在农业区域开发中,必须始终坚持综合性的原则。提出:综合分析是制定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基础;综合开发是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根本途径;综合效益是农业区域开发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