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大量的印支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它们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对认识西秦岭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多哇地区萨日加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该岩体的年龄、成因类型以及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萨日加岩体由英安斑岩、花岗斑岩及少量石英闪长岩组成;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8.2±2.6)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7);萨日加岩体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Rb、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指示其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石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英安斑岩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洋-陆俯冲岛弧环境;花岗斑岩倾向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大陆碰撞构造环境。由此认为,萨日加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西秦岭由洋-陆俯冲岛弧向陆-陆碰撞转变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虹螺山—杨家杖子地处华北地台北缘的燕山台褶带,位于燕山斑岩铜钼成矿带的东端。区内花岗岩类岩体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且为复式岩体;岩浆演化经历了从安山质岩浆到酸性(或超酸性)的流纹质岩浆约80Ma的历程,成岩系列为闪长岩—花岩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粗粒花岗岩—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构成的岩石组合;钼矿化的成矿系列为斑岩型—岩浆喷气交代矽卡岩型—斑岩叠加岩浆喷气交代矽卡岩型—气液充填交代脉状型。  相似文献   

3.
喀英迪铁铜矿床的形成与晚泥盘世呼斯特大型复式侵入岩体相关,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闪长斑岩等组成。岩石SiO_2含量为65.88%~76.26%、K_2O+Na_2O含量为5.76%~8.20%、K_2O含量为2.28%~4.99%,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149.88~214.32,平均185.45,总体偏低,LREE/HREE=8.59~10.59,均远大于1,属轻稀土相对富集,δEu值为0.29~0.63,具有中等-较强的铕负异常。通过R_1-R_2构造判别分析,呼斯特花岗岩的形成主要经历板块碰撞前、同碰撞期及后碰撞3个阶段,与板块构造碰撞造山有着密切关系,结合Fw%-Mw%和Nb-Y构造判别进一步分析,其侵入岩构造背景应为板块汇聚阶段的岛弧造山带。  相似文献   

4.
西南天山赛勒克台萨拉地区已发现有铜金矿化存在,这些铜金矿化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中。对花岗闪长岩进行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微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具有中—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形成于石炭纪,是南天山洋向北俯冲在天山南缘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岛弧岩浆侵入体,与埃达克岩有一定的相似特征;该地区的找矿方向应以斑岩型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5.
皖南竹溪岭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古陆东缘,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针对花岗闪长岩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4.67%~67.33%,Al_2O_3为15.26%~16.26%,MgO为1.09%~1.37%、K_2O/Na_2O值高于1.1,A/CNK值为1.00~1.04,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富集Rb、K等元素,亏损Nb、Ta、Zr和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含量为(90.40~166.94)×10~(-6),LREE/HREE值为7.15~15.16,(La/Yb)_N值为11.60~37.32,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根据全岩锆石饱和温度计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测算花岗闪长岩成岩温度为720℃~780℃,成岩压力为73~169 MPa,侵位深度为2.75~6.39 km,成岩时氧逸度为-17.52~-10.09。综上所述,竹溪岭花岗闪长岩属于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中—高温、富水、较高氧逸度的环境下,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撕裂而形成的近EW向板片窗有关。  相似文献   

6.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小型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包括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英安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岩石SiO_2质量分数为53.05%~74.12%,K_2O与Na_2O质量分数之和为4.01%~10.43%。岩石系列包括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和碱性系列,以高钾钙碱性和碱性为主,具过铝质—准铝质性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La、Ce、Sr)、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具弱—中等负Eu异常。中酸性侵入体和岩脉产出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石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岩浆源岩为变质基性岩及少量变质碎屑岩,可能指示其继承了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交代作用。岩浆分异程度从石英闪长(玢)岩→次英安斑岩→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逐渐增强。脉岩Au含量较低,偏酸性脉岩在蚀变后Au含量普遍升高,偏中性脉岩(石英闪长岩)在狼查沟、东洞沟矿区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物源。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百都地区晚二叠世火山岩野外地质调查及样品分析结果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锆石U-Pb的年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岩石类型为玄武安山岩、石英角斑岩及火山碎屑岩,属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系列,轻稀土富集。玄武安山岩与火山碎屑岩具富钠贫钾(K_2O/Na_2O1),而石英斑岩则相反,具贫钠富钾(K_2O/Na_2O1)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257±2.6Ma~259±5.6Ma。新发现的石英角斑岩与玄武安山岩组成的晚二叠世双峰式火山岩为广西区内首次发现。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丰富了桂西晚二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稀土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综述了河南省各金矿集中区分布的中酸性岩体的稀土地球化学演化特征,进而根据这些特征及特征参数认为:稀土总量不随SiO_2含量的增长而变化(与哈斯金及R.埃默曼、L.戴瓦等的认识有所不同),而是与K_2O、Na_2O的含量及其比值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K_2O>Na_2O、且比值大,稀土总量相对就高,若K_2O近乎等于Na_2O,稀土总量为中等。相反K_2O相似文献   

9.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三股流花岗岩呈椭圆形出露在前震旦系结晶基底中。岩体中捕虏体甚多,接触交代作用不明显。花岗质岩石具似斑状结构,钾长石斑晶分布极不均匀。副矿物类型为榍石型。岩体的氧化系数小。岩石化学成分Al_2O_3/(Na_2O+K_2O+CaO′)为1.01,A.R.为2.51,(Na_2O+K_2O)/Al_2O_3为0.51,为钙碱性花岗岩。据岩体的岩石化学,矿物特征,以及岩体与岩石的稀土配分、锶同位素~(87)Sr/~(86)Sr初始值、δ~(34)S组成范围应属重熔型花岗岩。在岩体周边形成的金矿和金矿化点,显然其成矿与三股流岩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东南部花岗质岩石主要是钙碱系列的陆壳重熔型花岗杂岩.成岩物质来自陆壳,部分岩体在成岩过程中有地幔派生物质的加入.花岗质岩石的Au丰度普遍偏低,仅在0.3-0.6ppb之间;K_2O、F、Cl等物质组分与金矿化强度呈同步消长.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类型属钙碱系列的改造型花岗岩和安粗岩系列的花岗岩,具有金的潜在含矿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江南造山带东北缘唐舍复式岩体成岩序列、岩石成因和找矿前景,采用区域地质填图、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野外地质接触关系厘定唐舍复式岩体的成岩序列为中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粗中粒斑状正长花岗岩和细粒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显示成岩时代分别为(140.4±3.3)、(131.7±3.2)、(132.2±1.6)和(125.0±2.0)Ma。各类岩石均具有高Si、富碱、低P、低Ti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的I型花岗岩;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强,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富集Rb、Th、U、K等,亏损Ba、Nb、Ta、Sr、P、Ti等,呈中等—强负Eu异常。总体上,唐舍复式岩体从早到晚岩浆演化具有SiO_2含量、K_2O含量、K_2O/Na_2O值、A/CNK值逐渐增高,TiO_2、Al_2O_3、TFeO、MgO、CaO、P_2O_5含量逐渐降低,负Eu异常逐渐增强,分异程度逐渐增高的趋势,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后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下地壳物质重融,经结晶分异作用沿唐舍背斜构造侵位的产物。唐舍复式岩体侵入接触带由内向外矿化类型及矿种具有钨→银铅锌→锑/萤石的分带性,形成了一个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化系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中性复式岩体的同化混染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古图斑岩铜矿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东南部,是一大中型斑岩铜矿床,赋存于包古图中性复式岩体中。包古图中性复式岩体是由早期闪长岩株和晚期闪长玢岩脉组成,以前者为主;该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包古图组酸性火山-沉积岩中。对包古图闪长岩株及其围岩进行岩相学、岩石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闪长岩株由(石英)闪长岩(含少量辉长岩)、似斑状(石英)闪长岩及少量斜长花岗斑岩组成;其岩石是由偏基性的中性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及岩浆与酸性围岩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同化混染作用的程度不同,则形成不同的岩石:①岩浆直接结晶作用形成辉长岩;②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少量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石英)闪长岩和似斑状(石英)闪长岩;③强烈的同化混染作用形成斜长花岗斑岩,斑岩基质主要由混入岩浆的围岩细碎屑经重结晶作用形成,斑晶是晚于基质结晶的"晚生斑晶"。总之,岩浆与围岩的同化混染作用是包古图岩体的重要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东秦岭地区发育的73个有代表性的花岗岩类岩体的岩石化学成分。通过其中的600多件标本分析对比,确认四类不同成因系列的花岗岩(分别是S型、I型、A型、M型)有着不同的岩石化学组合特征,根据这些特征着重讨论元素共生组合及岩浆演化规律。通过多方面的岩石化学分析,得出各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所对应特征元素分别是:S型(SiO_2);I型(K_2O);A型(SiO_2、K_2O、Na_2O);M型(CaO、MgO、FeO)。并且对岩石的碱性程度、氧化还原环境、铝指数、钙指数、钾指数等作了相应的研究,列出了岩石化学成分平均值。  相似文献   

16.
羌北布若错中酸性侵入体,以浅成—超浅成相的花岗斑岩、流纹质碎斑熔岩为主,另有少量花岗闪长斑岩、英安质碎斑熔岩。用K_2O—SiO_2亚碱性岩分类图解、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型式、C/MA和A/FM摩尔比值图解等分析方法,该岩体岩石显示出富含K、Rb、Th及REE,具中等—强的Eu亏损及强过铝质的特点,反映了岩浆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壳的部分熔融,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在碎斑熔岩中获得全岩K—Ar法同位素年龄为94.8Ma,反映该岩体侵入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7.
钢屯-杨家杖子钼矿田,地处华北地台北缘燕山钼矿带的东段,与燕山期虹螺山花岗杂岩体有关。花岗斑岩为钼矿化的成矿母岩。矿体受北东和东西向的断裂构造结节控制。钼元素随岩浆热液的演化逐步富集,并与演化晚期含矿热液中的SiO_2、K_2O关系密切。与成矿有关的蚀变有钾长石化、硅化、伊利石-水白云母化。成矿金属组合为单钼建造,成矿期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地块南西缘钙碱性侵入岩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金地块南西缘钙碱性侵入岩带由10余个大小不等的花岗岩体组成,其岩石类型主要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对带内有代表性岩体的岩石矿物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属钙碱性系列,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其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花岗闪长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575 Ma,确定为晚震旦世产物.这一发现,对于深入研究阿尔金地块活动机制,再造震旦期造山过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天水渭北地区变质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水渭北地区地处祁连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接触关系、形变及变质特征研究证实,尽管岩体有较强烈的变质和变形作用,但岩体内保留有清晰的原生岩浆组构,岩体与围岩有清楚的侵入关系,因而从变质地层中识别和解体出来众多的变质花岗岩类。主要成岩期及代表性岩类有:晚元古代为片麻状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953.4~1 450 Ma;震旦纪为片理化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547 Ma。识别和解体出的这些变质花岗岩类,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和北秦岭两大构造单元的岩浆事件和构造演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