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红河县城位于北西走向的红河断裂带之中。近百年中,这里没有发生过强震。红河断裂的活动与强震的缺乏是我们研究这里古地震的基本出发点。县城附近的第四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城西安帮村剖面上显示出两个古地震事件,每个事件的断层面均为高倾角,倾向滑距分别为32和28厘米。这两个事件相隔仅一百余年。这一资料揭示红河断裂在第四纪中有过强烈的地震活动历史。本文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其它地区的古地震应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云县发现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我们在对南汀河断裂的地震地质考察中,于云县盆地西南缘朱家村附近发现了古地震遗迹。该遗迹保留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期的地层中,并发现为多次强震活动。此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和南汀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研究云县地区的强震活动起到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黄秀铭 《地震地质》2004,26(2):281-292
笔者 1999— 2 0 0 3年在华北太行山区和北京地区多次进行洞穴调查 ,发现很多古地震遗迹。文中论述了岩溶古地震研究的原理与依据 ,以及岩溶古地震遗迹的主要特征与岩溶古地震标志 ,对辨别洞穴正常岩溶现象与岩溶古地震遗迹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法 ,指出了在岩溶古地震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远古时代京津唐地区一次大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京津唐地区内埋藏在全新世地层中的一次古地震遗迹和构造变形。通过对本区全新世地层、古环境的研究确定这次地震事件为距今4000年、本区海侵结束时发生的,恰恰与史料纪载的“地震传说”一致。文章最后对发震背景,砂基液化以及震中、震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尤其是其中段榆木山北麓与黑河口上龙王活断层进行了详细考察和研究,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1) 祁连山山脉是一个向东北推进的推覆体构造,估计其向东北推进的距离在中更新世以来约4—5公里;(2) 在榆木山北麓的北西西向断层带以逆掩断层为主,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並保存有古地震遗迹,估计其最新一次古地震的时代距今约1—2万年;(3) 黑河口上龙王北北西向右旋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末期砾石层,据槽探揭露与地貌分析,该断层右旋断开黑河四级阶地20多米,並保存有距今最近的四次古地震遗迹。其震级约7—8级。据(14)C测定,后两次古地震分别在15700年与13300年。前两次古地震的时代估计在25000年和24500年左右。其重复间隔大者为8800年左右,小者为2400年和5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天津地区首次发现全新世古地震遗迹为震动液化、地震裂缝、地层变形等三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刺儿沟古地震剖面上不仅保存了地震活动的崩积楔遗迹,还发现多层炭屑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铁渣、陶片等遗物,文中运用14C测年法和经红外释光照射后的绿光释光测年法(Post-IR OSL)分别对剖面上的炭屑、烘烤黏土、沉积物等样品进行年龄测定和比对,获得了各炭屑层和人类活动遗迹的年代。测定的人类活动遗迹年代与海原周缘历史记载的强震发生时间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刺儿沟人类活动遗迹的形成可能与历史地震无关,过去以炭屑年代作为地层年代来限定古地震发生的时代,建立的古地震事件时序的结果可能不正确,上述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海原断裂带的强震复发规律和海原地区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活断层滑动面的显微构造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四纪松散深积物中的活断层滑动面是重要的古地震遗迹,也是鉴定古地震事件和确定古地震时代的重要标志。以往,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活断层滑动面主要借助宏观观察进行研究,但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隐性断层问题。作者利用显微构造分析,找到了研究这些问题的途径,其方法是对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进行定向原状样品采集,通过室内样品固结,显微薄片制作和显微构造现象观察等,从显微域里研究各种变形现象。用此方法,可以在没有宏观资料支持的情况下确定断面的运动性质;发现并描述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隐性断层,研究断层的尖来机制,还可以对工程建设场地发现的不同松散沉积物相接触的现象进行活断层鉴别。  相似文献   

9.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闽峰  邢成起 《地震地质》1995,17(3):218-224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正谊关断裂横贯贺兰山北部山区,为一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带。本文根据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野外实际调查资料和~(14)C年代数据,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平面展布、第四纪以来断裂的运动方式,活动强度、最新活动时代及古地震等问题。该断裂带的正谊关断层段新活动强烈,第四纪以来呈明显的左旋走滑活动。断错地貌显示,其最大一组水平错距为1800—2000米,最小一组错距为10—20米。在毛呼都格音沟及葡萄泉子沟发现两处古地震遗迹,估计该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1.
山西侯马—河津一带西汉初期的强烈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顺  黄振昌 《中国地震》1993,9(3):276-285
1989年至1987年间,在国家地震局招标合同项目《全新世古地震的研究方法和确定标志》工作中,笔者在山西省侯马至河津一带,发现了大规模地震断层和许多古地震遗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黄土中的古地震遗迹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了古地震的分布和特征,讨论了侯马至河津一带西汉初期强震的规模和震中。  相似文献   

12.
为查清滇西地震科学实验场内地震与地质构造特征,由云南省地震局综合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成的地震地质考察组,于今年上半年,对大理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在大理南部下关附近的团山和洱海东岸银梭岛,发现了两个古地震遗迹现场。这个发现对于研究该区古地震和地震重复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团山附近,洱海滨岸湖相地层中,一个长约200米的人工开挖剖面,展现了清楚的地层露头  相似文献   

13.
华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带应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从本文提供的一个古地震剖面分析,华山山前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可能发生过四次大地震,其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  相似文献   

14.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与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全长310公里,它的主边界断裂包括有华山山前断裂、秦岭北缘断裂。本文根据近年1∶5万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最新详细资料研究了断裂的活动历史、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华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应是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的发震断层。据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剖面分析大地震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秦岭北缘断裂同样存在有基岩崩(滑)塌、裂缝、断层崖等古地震形变遗迹,由古地震剖面分析其大地震重复间隔约为2000—40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汶川MS8.0地震是近代少有的大陆褶皱逆断层型巨大地震,其地表破裂带是研究和解剖褶皱逆断层地表同震变形样式,并以此探讨古地震遗迹的不可多得的现实案例。在整理和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质地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可能仅记录1次事件的平通、邓家(北川-映秀断裂)和九龙(江油-灌县断裂)等地为例,分析同震变形的特点和类型,并结合映秀、桂溪等地的古地震研究成果,讨论褶皱逆断层型古地震识别的技术要点。结果显示:地表变形主要包括逆断层直接位错、折曲位错变形和弯曲褶皱变形等类型;崩积楔、断层与地层切盖关系是分析断错地表型古地震事件的可行依据,而折曲位错变形型和弯曲褶皱变形型古地震识别则强调在上盘是否存在侵蚀不整合面,下盘是否存在生长地层,以及标志地层在断层两盘位差的突然增减;断层陡坎高度的倍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地震次数相关,但不能简单地用同震位移量除以陡坎高度的方法确定古地震期次;对于低角度逆断层的古地震识别,薄长状崩积楔、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重要的标志。识别古地震应因地制宜、思考多种因素的影响、用多种证据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6.
继1980年在北京宣武门首次发现古地震遗迹之后,在三里河(木樨地大桥正北约100米处)开挖地下管道的人工剖面中,再次发现了古地震遗迹——砂土液化现象(图1)。该剖面为全新世地层,自上而下为:①人工填土,含有清代瓷片⑤ 2.5米②黄褐色亚粘土 1.3米③褐黄色细—中砂层,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夹薄层亚粘土,含有小螺壳⑥唐代陶片⑤及砖块等 3.5米④砂卵石层 >2米  相似文献   

17.
安徽霍山地区断层活动习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霍山地区地震地质调查和研究,发现晚第四纪以来该地区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盆地边缘断裂构成断层三角面;隆起区发育一系列的北东向断裂,含断层泥;盆地内中更新统中发现多期变形遗迹,共同显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变形的继承性和统一性.文中结合各观测点变形物质的微观、超微观变形分析和断错物质系统测龄结果分析,对研究区构造新活动期次、断层滑移特性、古地震事件等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结果表明,该区断裂在晚第四纪曾有过多期粘滑活动.最后结合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探测成果对研究区地震的深部介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古地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识别或揭露地质地貌记录的大地震变形遗迹,确定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复发特征、同震位移量等参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探槽开挖地点能否完整记录晚第四纪发生的古地震事件、能否获取大量的测年样品以控制事件发生的年代、能否正确地识别这些事件等是关键,并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可靠性。由于走滑断裂位移发生的特殊性,好的探槽研究地点并不普遍。文中在综合分析走滑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可能成为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和探槽开挖的候选地点,如洼地、盆地、槽谷、断塞塘、被同步位移连续错开的冲沟床、连续的坎前堆积地层和多级地貌面连续变形等。组合探槽或三维探槽应该是走滑断裂探槽布设的首选。跨断层微地貌位错、断错地层以及上覆更新地层、局部坎前堆积和裂缝充填堆积、不同地层单元沿断层面位移量的突然增加或降低、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不同期次的古断塞塘(坑)堆积等,可以作为重要的事件识别依据。要降低古地震识别的不确定性,需要理顺研究程序,明确技术方案,逐一精心实施。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推敲,并广泛讨论,同时需要注意细节以及各种信息的相互补充和印证。  相似文献   

19.
溧阳县东陵一带古地震遗迹分布于溧阳一庙西NNE向断裂以东与埝头—茶亭近东西向断裂相交汇处的古沙河谷地一带(图1),自沙河水库开始,逶迤向东,在长达十多公里范围内,于东陵、杨家边、浩联、田家山、高窑、载北、少武山、鲁里、堠山、洋渚一线的沙坑内见到地震断层、地层扰动、涌沙等现象。东陵处于低山丘陵与平原的交接部位,古地震遗迹则分布于东陵以东的平原区近东西向的古沙河谷处,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滑坡成因  相似文献   

20.
富蕴地震断裂带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它继承性地发展了可可托海——二台断裂,于1931年8月发生富蕴8.0级地震。断裂带内古地震及断层活动遗迹保存良好,对地震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目前,人们试图利用地层年代配合野外证据,研究和推断断层活动及古地震重复周期。本文将利用所获得的~(14)C 年代数据,确定该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年代,并对全新世以来,断层的活动年代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为研究断裂的重复周期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