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及意义     
<正> 本计划旨在增进人们对于极移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与地震、板块运动和其他地球物理现象可能的相关性的认识和了解。作为必要的先行步骤,建议:(1)证实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及卫星激光测距技术,能以亚分米级的精度测定极移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2)综合分析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与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第三代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基本结构,详细讨论两个问题:1.系统校准,2.校准精度。  相似文献   

3.
地靶测量是卫星激光测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卫星激光测距及其地靶测量的基本原理,其次对北京房山人卫激光站2006-2007年地靶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两年来房山人卫激光站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改善,其观测系统的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用SLR资料精密确定GPS35卫星轨道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GPS35卫星是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星座中的一颗卫星,它的对地一侧安装了激光后向反射器,可实施激光测距观测。用全球SLR资料精密确定了GPS35卫星1995年10月22日——26日和1999年8月1日——6日共2个5天的轨道,求得观测值与计算值的RMS小于3cm。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SESAM(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ber Mirrors)锁模激光器原理及技术特点、描述其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展示了SESAM锁模激光器用于卫星激光测距的实测结果,通过对卫星激光测距数据数量及质量分析,得出了SESAM锁模激光器以窄脉冲宽度、高能量密度、输出稳定等优势首次在国内应用于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后,使系统整体性能得到明显提升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距的基础是测时,而定轨和定位的前提是各观测量的时间同步,因此,时间同步技术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基础之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时间同步技术包括卫星与地面(星-地)和地面站间(地-地)的时间同步。在本文中,根据伪距与激光测距法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详细推导了地心惯性系中伪距与激光测距法时间比对的基本计算模型,为实现星地之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空间及卫星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也愈来愈多。简要介绍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激光测月(LLR)技术、卫星激光测距(SLR)技术、卫星雷达测高技术、多普勒定轨和无线电定位系统(DORIS)、精密测距及其变率测量系统(PRARE)以及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空间定位测量技术,重点阐述了GPS新技术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海洋二号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的验证与校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与海洋二号(HY-2)卫星高度计同步的Jason-1和Jason-2有效波高数据以及同步的浮标数据对HY-2卫星高度计观测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HY-2观测的有效波高存在0.3—0.4 m的误差;通过HY-2数据和同步的浮标数据的拟合得到HY-2数据的校准关系式,并比较校准后的HY-2有效波高数据与Jason-1和Jason-2数据,表明校准后的HY-2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海面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9.
连续、稳定、高精度的实时卫星轨道产品是北斗国际化、规模化、智能化应用的重要前提.当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实时精密轨道产品多基于“批处理解算+轨道预报”的超快速模式获得,存在连续性较差、稳定性较低、精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本文采用平方根信息滤波(SRIF)方法对北斗卫星精密轨道进行实时逐历元解算.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超快速定轨模式,基于实时滤波方法的轨道产品能够有效避免边界跳变,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实时滤波定轨方法能够显著提高BDS的轨道精度,其中中轨道地球卫星(MEO)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的三维轨道误差分别减小了46%和68%,卫星激光测距(SLR)检核精度也普遍优于预报轨道.  相似文献   

10.
卫星激光测距的发展和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有  刘乃苓 《测绘通报》1999,(12):23-26
本文较铨面地介绍了卫星激光测距的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卫星激光测距原理,国际上能够开展常规观测台站的位置和分布,用于激光测距的卫星,激光测距的发展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相似文献   

11.
对于卫星激光测距来说, 白天测距是当今卫星激光测距领域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北京卫星观测站是在千赫兹激光测距的基础上实现的白天激光测距。本文介绍了北京卫星观测站白天激光测距系统实现方法, 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北京人卫激光观测站在白天卫星激光接收系统性能提高的基础上观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鉴于下一代重力卫星设计中利用更高精度的激光测距技术代替微波测距,对激光测距提高地球重力场探测精度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高精度的动力学重力场模型反演方法,推导了线性化的星间变率公式,并以一定的权融合卫星精密轨道与星间变率数据。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可知,当卫星轨道、定轨精度、加速度计精度与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相同,星间变率精度依次从1.0×10~(–6) m/s提高到5.0×10~(–7) m/s、1.0×10~(–7) m/s、5.0×10~(–8) m/s、1.0×10~(–8) m/s时,累积大地水准面误差则在120阶时依次从85.14 cm降低为33.09 cm、7.33 cm、3.70 cm、3.59 cm。结果表明当采用高精度的激光测距后,采用低低卫卫跟踪模式,地球静态重力场模型的探测精度有望比GRACE提高1个量级。当激光测距精度提高至10 nm/s时,计算结果与精度为50 nm/s的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别,这表明过高的星间变率测量精度相对于其他指标而言有冗余。本文建议在其他测量技术精度未有提高的前提下,只需将激光测距的精度提高至50 nm/s即可。  相似文献   

13.
CH992601 海洋环境污染与灾害: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研究/赵冬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遥感信息.—1999(2).—22~25 阐述了我国建立海洋环境污染与灾害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紧迫性,结合国外此类技术系统的现状、我国现有技术条件和基本国情,提出了21世纪建设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与灾害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硬件构成和技术框架,强调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的三个问题。图2参5 (刘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卫星激光测距定轨是目前遥感卫星在轨位置测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测量精度关系到遥感卫星的应用水平。为了分析我国首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携带的国产激光角反射器在轨运行情况,该文利用全球激光联测期间卫星激光测距数据与GPS事后联合定轨结果,从遥感影像几何定位和轨道预报两个方面定量分析和评价卫星激光测距参与的定轨精度。试验表明,基于卫星激光测距与GPS定轨结果,影像几何定位无控精度较实时定轨精度提升1~2m,有效提升了卫星影像几何处理精度;轨道预报1d星下点位置较实际过境轨迹偏差优于250m,2d优于500m,1d预报侧摆精度达到0.035°,满足检校外业和成像计划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中目标卫星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通过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SLR系统目标卫星识别的方案。基于Visual Studio2015和OpenCV3.4.0和Qt5.9.6开发环境编写实现SLR系统目标卫星识别的算法,实现在CCD图像中识别标注目标卫星。对运行在不同轨道高度的目标卫星进行测试,试验表明算法具有通用性、准确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作为当前精度最高的现代大地测量手段之一,其观测数据在卫星或航天器的精密定轨、确定地球自转参数、建立和维护全球地球参考框架以及实现全球范围的高精度时间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轨卫星的位置预报是卫星激光测距工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根据卫星激光测距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在轨卫星的预报精度提出了要求,并分析CPF卫星预报的精度。研究结果显示,卫星预报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当前毫米级卫星激光测距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基于 TOPEX/ 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 ,长时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BI)观测和人卫激光测距 (SLR)观测所决定的地球自转周日变化。经比较显示 ,不同技术或同一种技术使用不同的方法所获得结果是有差异的 ,同一种技术内部符合较好 ,而不同技术间存在系统差。另外 ,我们根据 93年~ 94年的 VL BI观测资料获得一个结果 ,由于观测资料少 ,所获得结果差异较大 ,但 UT1周日变化的大体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正> 1.引言 1988年年底,由机电部1411研究所为国家测绘局研究所研制的第三代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开始在房山人卫站安装调试,1991年首次得到回波,1992年12月正式投入观测,并已取得数十圈有用观测数据,精度达到了5~7cm的设计要求。60年代美国率先进行了卫星激光测距实验。经过近30年的发展,测距精度已由第一代的米级提高到第四代的亚厘米级,测距能力也提高到几万公里至几十万公里(用于激光测月观测)。目前全球共有20多个国家近40个台站(含流动站)在进行日常观  相似文献   

19.
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及形变特征对研究地震成因机制、断层运动及大陆变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卫星技术的日益成熟,自1992年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以来,光学和雷达影像被广泛应用于同震破裂、震后形变等定量研究。然而,由于缺乏更早之前的影像资料,90年代以前的历史地震研究无法深入。美国锁眼卫星KH-9影像的公开解决了震前卫星影像匮乏的问题,为研究70~90年代历史地震提供了可行的条件。首先借助伊朗Tabas-e-Golshan地震和Khuli-Boniabad地震的研究实例,概述了KH-9卫星影像测量历史同震位移的方法与进展;然后利用1976年(震前)和1980年(震后)的KH-9影像对1976年土耳其Chaldiran地震的同震位移进行了计算,测得该地震东西向同震位移量为(3.1±0.7)m,与实地测量的地表位移相符,表明该走滑地震没有明显的浅部滑动亏损现象;最后对KH-9卫星影像定量研究历史地震的未来应用和限制进行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就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明城 《测绘科学》2000,25(1):25-28
本文概述 1972~ 1999年卫星遥感发展情况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重点在于介绍它的最新成就 ,如美国陆地卫星第 7号 (L ANDSAT- 7)和加拿大雷达卫星第 1号 (RADARSAT- 1) ,它们代表卫星遥感的最新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