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阔克沙勒—吉萨尔地震活动时间的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令人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3,7(4):319-324
应用多重分形的标度指数谱f(α)~α方法分析阔克沙勒——吉萨尔地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发现一定范围内地震多重分形f(α)~α在大震前有明显的异常显示。说明f(α)谱研究地震的多重分形,简单、有效、能全面地描述地震时间分布这类不均匀分形集。  相似文献   

2.
利用板块构造、活断层分布、地壳运动这三个方面的最新资料将台湾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地震区和六个地震带。对各地震带11a来的地震目录计算了广义维数Dq和多标度分形谱f(α),然后绘制成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以及分维时程曲线。综合分析后发现:(1)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是多分形而非单一分形结构;(2)台湾地区在大震前后的1~2a内,大震所在的地震带内地震时间结构的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大都出现异常形态;(3)功时程曲线分析可以为强震的时间预报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重分形与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多重分形理论的主要内容、广义维数D_q和f(a)谱的测算方法,评述了国外对地震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地震多重分形的相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辽宁地区地震活动资料,根据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演化特征,由多重分形理论及计算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增长演化及分布过程是多重分形结构,(q)-q曲线、f()谱及其它一些参量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明显变化,较好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分形增长过程的整体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震时空多重分形的时间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强  周成虎  裴韬  韩志军  汪闽  秦承志 《地震》2002,22(2):74-80
应用分形理论,采用扩充数盒子方法EBA对华北地区1960~ 1982年发生的地震时间分布进行了多重分形谱计算。结果表明,在这期间该地区的几次较强地震在分形谱上都有明显的反映,强震年份的分形谱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正q区Dq 值下降,负q区Dq 值上升,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文中进而计算了几次较强地震的地震序列(1966年邢台、1969年渤海、1975年海城、1976年唐山)的空间多重分形谱,研究其随时间的演化现象,表明强震前后分形谱变动幅度较大,震群型地震序列和主震型地震序列的分形谱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江苏及邻区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地震研究》2002,25(3):257-261
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的多重分形特征,着重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和奇异性谱f(a)。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震例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均经历了远离地震时,异常出现时和异常消失时的三个特征变化阶段,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半内;多数震例异常在震前几个月内回返恢复,少数在震后数个月内恢复。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对于该地区半年至一年尺度的中强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多重熵Kq和g(λ)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多重分形和广义维的推导方法,导出了围绕K熵附近的涨落谱g(λ),同时描述了广义熵Kq和多重动态谱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探讨地震孕育非线性动力演化过程的复杂性,最后讨论了对地震问题的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蒋海昆  王忠民 《地震研究》1995,18(4):357-364
本文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数据及大同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后的地震记录资料,在空间能量分布“漫化”的基础上,通过多重分形方法着重对能量空间分布的局域标度性质及可能的震兆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能量分布普遍地表现出多标度分形特性,但相同q值Dq的时间变化或Dq ̄q谱形态变化不明显。中强地震前标度指数谱f(α) ̄α曲线由两端大体对称或右端略低变为左端明显下降,同时α及f(α)数值分布范围扩展、顶点右移。计算机模  相似文献   

9.
朱航 《四川地震》1993,(1):30-35
本文采用多分形的方法研究了四川西部地区20年来的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对D_q谱与D_(-1),D_(-2)曲线结合震例进行分析,指出其变化与强震活动有密切联系。并结合空区理论,认为D_q(q<0)主要描述了地震空区的情况,该方法在地震前兆信息提取有中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时空分布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瑛  朱传镇 《地震》1994,(5):11-19
地震作为地壳内的大尺度破裂被认为是分形的,具有分数维的特征。根据多重分形的观点,本文研究了部分曾发生过中强以上地震地区小震时空分布特征,应用固定质量法计算了地震时空分布的广义分维Dq,并得到了分形奇异谱f(α)-α。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空间分布具有非均匀的分形结构,D∞的分维值比D0和负q的Dq值稳定。D∞的时间变化实例表明:D∞在大震发生前降低。这意味着地壳应力场非均匀程序的变化,进而简略地讨  相似文献   

11.
张晓东 《内陆地震》1996,10(1):42-48
着重研究了龙羊峡水库地震的时间频次和时间强度分形的f(a)-α谱,以及D+∞、D-∞的变化特点。结果认为龙羊峡水库地震对周围强震的震前异常反应很好。需要指出的是,在周围强震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f(α)-α谱的收缩现象Dq-q曲线也趋于平缓。这种由于水库蓄水而诱发地震并对周围强震有良好反应的现象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划分对低渗透储层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基于多重分形理论与核磁共振实验,对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沙四段(ES4)复杂低渗透砂岩进行孔隙结构研究。首先,根据岩心物性、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所反映的孔隙结构参数差异,将研究区的岩石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了3大类5小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岩石的核磁共振T_2谱进行插值并计算其对数坐标下的一维、三维分形维数以及多重分形谱,并提取多重分形参数奇异性强度α、分布稠密度f(a),结果显示孔隙结构类型不同,盒维数尤其是多重分形参数值差异明显,孔隙结构好,其a、f(a)偏向高值,以此划分孔隙结构类型与压汞、薄片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核磁共振测井剖面上,应用效果较好,表明多重分形是核磁共振T_2谱的一种属性,利用核磁测井T_2谱多重分形特征及参数能够连续较好地评价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类型与预测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报研究中的新指标与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德益 《地震学报》1994,16(2):258-267
简要介绍了近期地震专业文献中发表过的, 特别是作者及其多位合作者近年来探讨出的可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一些新指标与新方法。新指标包括数理统计中的地震活动性新指标(森下指数I, 由震级一频度关系导出的参数C和b值谱等)及利用数字化地震记录得出的地震波动力学特性新指标(波形线性度、频谱特征量等).新方法有两类:非线性科学方法(分形、自相似与自组织结构、神经网络)和高维数据图形分析方法(脸谱分析、投影寻踪、时间几何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蒋海昆 《内陆地震》1996,10(2):103-112
利用固定半径法和直接计算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N30°~43°,λE106°~125°)13个K表性子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q及标度指数谱f(a)—a的特征,并与单—Dq—t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为多分形结构,单一分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分形特征,应该用Dq—q或f(a)—a来加以分析;(2)华北强震前的0.5~2.0年.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多分形结构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q为负时Dq增大、q为正时Dq减小,或f(a)两端点下降,a跨度增大及顶点右偏等现象,这是对地震密集—平静现象的另一种描述;(3)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多分形方法回顾性预报评分R=0.47,说明其有一定预报效能,是有前景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波与分形理论的地震异常检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地震异常检测精度,探讨了小波与分形结合的地震异常检测方法.首先采取功率谱密度对地震波的分形性质进行分析,得出其具有且仅在几个高频段具有自仿射分形性质,这为分形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并揭示了现有单一综合分形维方法的不足;继而提出了频率、时间有序的无次采样小波包变换(FOTO NWPT),该算法为地震波分形分析创造了优良平台.基于前两者,提出了小波与分形优势结合的地震异常检测方法:由FOTO NWPT将地震波分解在若干尺度上,依据尺度关联维分析构建地震剖面分形参数空间,参数奇异标志了地震异常.工程实验证明,该方法比现有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为实现度量参数化精细地震勘探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强 《华南地震》2006,26(2):9-15
探讨了多标度分形在刻划复杂系统方面的优越性,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的5.5级以上地震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着重研究了地震前后多标度分形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震例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均经历了远离地震时、异常出现时和异常消失时的三个特征变化阶段;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半内;多数震例异常在震前几个月内回返恢复,少数在震后数个月内恢复.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地震时序的多标度分形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半年至一年尺度的中强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地震多重分形计算的最小生成树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令人  龙海英 《地震学报》2000,22(4):410-417
目前地震分形计算的方法很多,但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引入一种地震分形计算的新方法——最小生成树法(minimal spanning tree),对其算法作了重要的修改,并通过对乌什、乌苏、唐山和海城4个区域震例的研究,得出大震前后地震时空分布多重分形谱由集中变疏张,反映了分形结构复杂性的增加、地震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增加.由点集的数值模拟表明:强震前后多重分形谱变化的物理本质是地震分布由均一到不均一,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小震级地震事件的倒谱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数学、几何及物理方面,简要介绍了地震事件震源倒谱分析和震源性质判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小震级的地震与爆炸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朝鲜半岛6次较小地震与爆炸的震源倒谱具有显著的峰值差异,倒谱差异的定量描述C值参量分别大于和小于1。  相似文献   

19.
朱传镇 《地震研究》1991,14(2):165-170
本文简述了分形和分维在地震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从地震现象的自组织过程和尺度不变性。分析了实验室岩石破裂试验与实际地震观测之间的异同,对地震发生的自组织临界模式(SOC)作了简要的介绍。文中后一部份概述了复杂现象的多分形(Multifractals)和广义分维Dq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Dq的方法,并给出了广义分维应用于地震活动研究的例子,指出Dq(q<0)随q变化的形态特征,在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震前地震活动标度不变性的特征变化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不同,要获得这种特征变化并不容易。本文首先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对地震预报和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者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次,讨论了几种标度不变性方法(局域标度特性、多重分形谱、Hurst指数分析和分形维数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有关该研究的建设性建议:当人们试图通过标度不变性方法获取大震前的前兆信息或地震活动分形特征时,需要考虑方法的优缺点以提高地震预报效能,否则地震预报效能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