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底分布着时代上较新的岩浆杂岩体,和其有关的变质岩。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以岩浆分异理论解释花岗岩成因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那些产于变质岩中而其本身又显示一定片麻状构造的花岗质岩石,均视为时代较老的酸性岩浆侵入岩,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该类花岗质岩体,大多出露于古老变质岩区,常因缺失盖层,以至于无法以地层知识正确地确定它们的时间界线之故。但是,在对岩浆分异理论提出疑义而花岗岩化学说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材料的今天,加之同位素地质的发展,对某些这类花岗质岩体已做出了“弃老还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及其周围地区是北东方向大断裂带发育的鲁东隆起的一部分,中生代岩浆活动较强烈。出露岩系主要是中生代的陆上碎屑岩和火山岩类地层,以及燕山期岩浆岩,局部地方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区内广泛被海水及第四系沉积覆盖,地质观察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已有的古地磁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能较好地理解边缘海及陆内变形等欧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特征,然后重建其晚白垩世古构造。本文以西南日本及俄罗远东地区南部为例,略述欧亚边缘中生代主要特征,即以蛇绿岩或高压变质岩为标志的缝合带、滑塌岩块岩性为特征的滑塌堆积体。钙碱性岩浆作用及走滑断层。沿婆罗洲至西伯利亚一线的欧亚大陆块东缘,蛇绿岩带、滑塌堆积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地区存在四个微陆块,从南到北依次为西菲律宾地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及其周围地区是北东方向大断裂带发育的鲁东隆起的一部分,中生代岩浆活动较强烈。出露岩系主要是中生代的陆上碎屑岩和火山岩类地层,以及燕山期岩浆岩,局部地方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区内广泛被海水及第四系沉积覆盖,地质观察受到限制,构造研究尚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1975年,航测九○七队应青岛市要求在本区进行  相似文献   

6.
西沙地块作为南海中散布的微地块之一,迄今尚缺乏有关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岩石学资料或证据。在2012—2013年,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在西沙岛礁上设计实施了"西科1井"科学钻探,成功钻取了长达1 268.02m的岩心,并在井深1 257.52m处钻遇由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利用LA-ICP-MS分析测试技术,对取自岛礁基底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邻区和华南地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年代,探讨了与岩浆作用相关的大地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西沙花岗质岩石在岩性上属碱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与南沙地块的花岗质岩石同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活动陆缘构造环境下,其岩浆源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幔源组分的影响;西沙岛礁基底花岗质岩石形成年龄在144~158 Ma之间,是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在成岩时代上可与华南燕山期花岗岩进行对比,反映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诱发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华南大陆和南海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岩石学证据表明,西沙-中沙和南沙地块经历了燕山期多期次岩浆活动的改造,在基底构造上属华南大陆的延伸部分。  相似文献   

7.
西沙地块作为南海中散布的微地块之一,迄今尚缺乏有关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岩石学资料或证据。在2012—2013年,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在西沙岛礁上设计实施了"西科1井"科学钻探,成功钻取了长达1 268.02m的岩心,并在井深1 257.52m处钻遇由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利用LA-ICP-MS分析测试技术,对取自岛礁基底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邻区和华南地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年代,探讨了与岩浆作用相关的大地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西沙花岗质岩石在岩性上属碱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与南沙地块的花岗质岩石同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活动陆缘构造环境下,其岩浆源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幔源组分的影响;西沙岛礁基底花岗质岩石形成年龄在144~158 Ma之间,是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在成岩时代上可与华南燕山期花岗岩进行对比,反映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诱发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华南大陆和南海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岩石学证据表明,西沙-中沙和南沙地块经历了燕山期多期次岩浆活动的改造,在基底构造上属华南大陆的延伸部分。  相似文献   

8.
Jorge  L.  耿春雁 《海洋地质》2007,(3):58-76
古巴中生界的岩石特征是重建中美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地质历史的关键。古巴有4种不同类型的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剖面,其中3类来自不同的构造岩层带。四类岩性剖面由北至南分别为(1)中生界北美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分带性,特别是古巴中部中白垩统地层;(2)北部蛇绿岩带,也包含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巨型混杂岩体;蛇绿岩套的所有组成单元沿古巴北部发生构造混合;(3)火山弧岩层带,主要为自垩纪火山岩,含有年代较早的拉斑玄武岩为主的岩浆(阿普第阶-阿尔比阶)和年代较新的(森诺曼期-坎佩尼期)钙碱性火山碎屑和岩浆,其间有众多沉积岩夹层;阿尔比阶-森诺曼阶沉积物及少量火山岩将两个层序分隔开,有些地区存在上侏罗统-纽康曼阶火山弧的角闪岩基底;(4)南部变质岩层带,主要为在白垩纪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的中生界被动大陆边缘岩石。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大断裂(东海盆地西缘断裂)以东的磁性基底深度一般为7—10公里,并向断裂方向加深。推测基底以上的地层可能有数公里至近10公里弱磁性的、已固结或浅变质的前中新世岩层存在。 区域性大断裂以西区域,可能存在两个磁性层,即一个为中生代岩浆侵入体和近地表浅层覆盖的火山岩层;另一个磁性层则位于更深处。两个磁性层之间可能包含中生界中早期及前中生界的巨厚弱磁性变质岩系。 在两条与海岸近于平行的基底深拗陷带之间是一条基底相对隆起带,是深断裂岩浆活动的产物。 三条带的延伸,向北可能终止于东福山北东东向断裂带,向南则可能与福建省海岸平行至少延至台湾海峡南端。  相似文献   

10.
深地震探测、大洋钻探及野外露头观测等技术方法的联合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大陆边缘地质过程的认识。目前对大陆边缘,尤其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演化和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和分类开始,综述了全球已探测到的几种主要大陆边缘类型的盆地结构、深地壳?岩石圈结构、圈层速度、沉降特点和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发育和演化的机制。综合已有研究进展,指出富岩浆型和贫岩浆型陆缘在裂前和裂陷期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裂陷结构特征,只是在破裂前后由于岩浆量的不同而发生了结构的分异。贫岩浆型陆缘中的全岩石圈断裂型、上地壳过渡型、下地壳剥露型、上地幔剥露型,甚至下地壳+上地幔剥露的组合类型陆缘,是被动陆缘在张裂期由于岩石圈各层流变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发生分异演化的结果。贫岩浆型陆缘下地壳高速体主要来源于地幔蛇纹岩化,而富岩浆型陆缘则主要来源于高温地幔熔融产生的底侵或侵入,局部可能继承了前张裂期的高速变质岩体。上述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为研究南海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冲绳海槽浮岩中岩浆包裹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系统地分析了冲绳海槽酸性浮岸中玻璃质岩浆包裹体的岩石化学成分,探讨了包裹体的岩石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在岩浆起源及结晶演化过程中的指示意义,并结合前期及前人工作讨论了冲绳海槽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成因联系及演化关系。结果表明,斑晶结晶时岩浆熔体为钙碱性英安质或流纹质岩浆,是来自地幔的拉斑玄武质岩浆充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尽管各斑晶矿物中玻璃质岩浆包裹体的化学成分有所差异,但根据包裹体的岩石化学成分特征可以断定包裹体所代表的岩浆具有同源性,其差异只是反映了岩浆结晶演化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矿物结晶期,为进一步详细研究浮岩岩浆的结晶演化过程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对比冲绳海槽酸性浮岩与玄武岩等不同岩石类型的岩石化学特征,可以证明这些岩石类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包括同源性与继承性,它们分别是岩浆作用不同阶段的产物。另外,包裹体的成分主要取决于包裹体所在斑晶矿物的种类与成分,分析中未发现岩石化学性质明显不同的岩浆包裹体共存的现象,也没有在中酸性矿物中发现基性玻璃质岩浆包裹体,因此可以推断基本不存在不同性质的岩浆之间的直接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磁性基底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的基底断裂构造十分发育。EW、NEE和NE向基底大断裂宏观上构成和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NS、NNW和NW向断裂多为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基本格架起强烈的分割破坏和错断作用,形成和控制次一级区域差异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征。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3~4km.基底由前中新世变质岩系及不同时期形成的火成岩类组成。地壳厚度为24-28km,为大陆地壳。南冲绳海槽盆地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5~7km,可划分出4个次一级盆地。基底极可能由前中新世以来海槽张裂运动所形成的玄武岩层或部分变质岩系组成,靠近陆坡坡脚处可能包括前第三纪的老地层。地壳厚度为15~20km,地壳为亚大洋型。  相似文献   

13.
油气区的岩浆活动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东海湖凹油气勘探中,尤其在其中南部,已较多地揭示了第三地浆活动这将直接影响油气探部署。本文利用物探和钻探成果。对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浆活动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及圈才类型作了分析,并认为,本区的岩浆活动对油气聚类来说,利大于弊,西湖凹陷中南部的岩浆我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雅浦岛弧基本由变质岩组成,与西太平洋的其他岛弧具有显著区别。利用在雅浦岛弧获得的变质岩样品,研究了角闪岩的变质温压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雅浦岛弧变质岩的构造环境,以及加罗林洋底高原及海山的俯冲侵蚀对雅浦岛弧的影响。雅浦岛弧变质岩的矿物组合结果显示,其变质相为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对雅浦岛弧变质岩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分析,采用角闪石单矿物温度压力计、斜长石-角闪石Na-Ca交换温度计和角闪石-斜长石Al-Si压力计来计算变质P-T条件。矿物温压计的估算结果表明,雅浦岛弧角闪岩变质P-T条件为493.6~630℃/3.8~6kbar,为中等P/T型变质相系。结合矿物组合及温压计估算结果,认为雅浦变质岩可能经历了岛弧区域变质作用。雅浦变质岩代表的构造环境为雅浦岛弧基底。雅浦角闪岩的埋藏深度大约为15~20km,雅浦岛弧变质岩的出露是俯冲侵蚀的结果。加罗林洋底高原及海山促进了雅浦岛弧俯冲侵蚀的发育,使得雅浦岛弧的弧前地区甚至岛弧都遭受侵蚀,导致变质岩基底出露于海底。  相似文献   

15.
冲绳海槽浮岩岩浆活动模式浅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根据部冲绳海槽的地下结构、地温场特征、以及浮岩中斑晶矿物的结晶温度和榴辉岩的熔融相关系等,综合分析了冲绳海槽酸性浮岩岩浆的活动模式。提出:在冲绳海槽中部和东部地下15km以下的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产生橄榄拉斑玄武质岩浆,而在海槽中部地壳一结构层中(7-15km)熔融产生少量安山质岩浆。因此,在冲绳海槽地下存在有双层岩浆房结构,并且二者之间中部有岩浆通道。来自地幔的拉斑玄武质岩资源下部地壳中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具有不同于其他扩张速率洋中脊的特征,表现为剧烈变化的洋壳厚度和典型的非岩浆段。本文对前人研究的洋中脊岩浆形成关键因素和迁移聚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观测数据,探讨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从地幔源区形成、迁移汇聚、形成洋壳的整个地质过程,进一步指出了影响洋壳结构的关键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沿轴洋壳厚度的变化受岩浆补给量和迁移汇聚的共同制约。其中,岩浆补给量受控于洋中脊的地幔潜热、地幔成分和扩张速率的变化;岩浆迁移和汇聚过程则与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密集的分段特征和阻渗层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一、概况 海南岛西北部地貌类型以台地为主,平原和丘陵为次。台地有三类:(1)侵蚀剥蚀台地,是在燕山期花岗岩、震旦系变质岩以及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山地丘陵的外围,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而形成的台地。(2)湛江组、北海组堆积台地,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以滨海沉积为主。由于后期的地壳运动,台地发生差异升降,高程从20m到160m不等。(3)玄武岩熔岩台地,为上新世后期以来数期玄武岩岩浆喷发所形成。平原包括冲积  相似文献   

18.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34和344航次在U1381站位处的两个钻孔(A孔和C孔)获得了中美洲西海岸外科科斯脊基底拉斑玄武岩,对其岩浆过程开展研究可为理解其岩石成因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科科斯脊玄武岩中斜长石斑晶和微晶进行了详细的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斜长石种属为培长石、拉长石及少量中长石。部分斜长石斑晶具有正环带结构;但多数斜长石斑晶不具有明显环带,仅从核部到边部存在微弱的成分变化。斜长石斑晶与微晶的微量元素差别较大:斜长石斑晶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斜长石微晶不相容元素含量通常高于斜长石斑晶。根据斜长石温度计计算获得斜长石斑晶结晶温度为1 050~1 253℃,斜长石微晶结晶温度为866~1 033℃。基于以上特征,推测斜长石斑晶核部是相对原始岩浆的产物,而斑晶边部以及微晶是演化岩浆的结晶产物。斜长石斑晶的成分变化及熔蚀麻点结构是由于岩浆补给及岩浆减压上升造成的。最后,本研究推测科科斯脊基底玄武岩来自于开放的岩浆房,且岩浆房内可能存在原始岩浆的不断注入及岩浆对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南极中山站和企鹅岛变质岩类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石榴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化学组成,利用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各种成因判别图解,确定中山站变质岩类岩石的变质程度为高角闪岩相;企鹅岛变质岩类岩石的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岩浆源的三分量混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冲绳海槽玄武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最少要求三分量混合作用来解释其岩浆源成分,并通过最大方差因子分析估算了3个分量的贡献比例。亏损型地幔是海槽岩浆源的主体,但其中舍有富集型地幔的成分,尤其是海槽中部玄武岩岩浆源中这种富集型地幔成分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俯冲组分是岩浆源中的另一个主要成分,贡献量为20%左右,是造成海槽区玄武岩中Pb强烈富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