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健  王雅琪 《地理教学》2021,(8):F0002-F0002,F0003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个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相似文献   

2.
哈■开创了举世闻名的红河梯田和梯田文化■誉为大山的雕塑家。近年来,居住在云南省红(?)县大羊街乡的哈尼支系——奕车人,又以其独特的婚姻、风情、民俗等民族文化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妇女、姑娘们的服饰,在哈尼妇女服饰中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3.
正在申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以元阳县内约17万亩梯田为其核心区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哀牢山最壮丽的景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为例,对湿地公园规划理念、功能区划、景区布局、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实现公园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在申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以元阳县内约17万亩梯田为其核心区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哀牢山最壮丽的景色。在红河南岸的崇山峻岭中,哈尼族人民自12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进入此地起,便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倾注了数十代人的毕生心力,建成了依山顺势、蜿蜒而上、直通云天的层层梯田。一座山坡梯田最多可达3000级,坡度15°~75°,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称为“世外梯田”,并在《农政全书》中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明朝皇帝给哈尼族人赐名“山岳神雕手”。在茫茫森林…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已成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哈尼梯田作为传统农业具有丰富的农业甚至生态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值得关注和研究。从哈尼梯田自然地理特征及形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方面、水资源、哈尼梯田文化与旅游5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关于哈尼梯田的研究。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望哈尼梯田方面今后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表明关于哈尼梯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哈尼梯田的进一步研究,将对促进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性发展问题的不断涌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结构复杂、组分多元、动态开放等特征,在保护实践中存在遗产构成要素不清楚、保护红线不明确的现实问题。本研究界定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关键要素的概念,提出关键要素识别的概念框架,并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例开展关键要素识别的实证研究,并对利益相关者的排序原因做简要归纳分析。研究表明:(1)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关键要素为粮食作物、稻米品种多样性、梯田修建技术、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传统饮食与原始森林;(2)经营人员与外来游客的认知偏向微观视角,地方官员偏向中观视角,科研人员则偏向宏观视角。在红河哈尼梯田的研究表明,该概念框架能够有效识别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要素,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结构化与要素化的理论视角,同时,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关键要素的认知层次反映其潜在的行动策略,应注重政策措施在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协调性,以平衡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并激发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解说系统的信息流效率是评价解说系统的一个新途径。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基于信息流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地的解说系统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遗产地解说系统的信息流效率一般,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导致该系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解说服务。同时,对解说内容和媒介的评价结果也为一般,反映出游客在遗产地所能接收到的关于哈尼梯田自然与文化的信息量处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9.
元阳哈尼梯田景观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是云南亚热带山地农业景观的独特代表,具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它又是哈尼族人生存和生产的核心场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梯田景观垂直格局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评价了近30年来元阳哈尼梯田景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元阳梯田景观基本稳定。其中,"森林-村庄-梯田-河流"四位一体的垂直空间结构形成了梯田景观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是保证哈尼梯田景观稳定的前提条件;元阳哈尼梯田景观结构及类型的变化也说明其在研究时段内,景观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从而形成了元阳哈尼梯田农业景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探讨了哈尼文化区及其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和功能。结果表明:共同的民族语言,生活地域,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具有哈尼族特色的哈尼文化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区文化景观的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村寨和梯田3个系统组成,在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沿等高线分布的格局,具有保持水土,获得清洁水源,提高农产品,维持系统稳定等功能,是人地和谐共处的持续景观和持续农业的活样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筛选出一系列适合描述哈尼梯田景观格局的指数。我们从面积与边缘、形状、核心面积、隔离度/临近度、聚集度、多样性6个方面选取了47个景观指数,基于ArcGIS平台,将土地利用图矢量数据转化成栅格数据,栅格大小由30m×30m,以5m为间隔,增加至175m×175m,共计30幅土地利用图。运用SPSS软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47个景观格局指数分为21个小组,组内指数的两两相关性都在90%以上。每组选取代表性的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前5个主成分的方差变量能够占总方差变量的93%。选取旋转后各分量中具有最大相关性的5个景观结构指数来表达主成分的5个因子分别是分散指数(Splitting index[SPLIT]),斑块面积分布方差指数(Patch area distribution[AREA_CV]),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HDI]),几何最近邻距离加权平均值指数(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distribution[ENN_AM]),总核心面积指数(Total core area[TCA])。考虑到哈尼梯田的实际景观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增加平均分维数(Patch fractal dimension distribution[FRAC_MN])作为第6个指数。由于景观指数具有尺度效应,我们通过景观格局指数与尺度变化关系图,计算得出红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域为40–45m之间。通过分维分析法,识别出哈尼梯田的特征格局在40–45m之间,即研究哈尼梯田的景观格局的最适宜栅格大小为40–45m之间。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以上6个景观指数能够反映哈尼梯田的景观格局特征,同时也可以运用这6个指数来描述类似哈尼梯田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2.
以2013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区内的乡村聚落景观--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全福庄中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GIS制图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哈尼聚落景观的组成要素与内部结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1)哈尼聚落景观的边界以实际存在的树带和树门来分离精神世界里人和鬼魂的地域空间;聚落内部受地形和血缘关系影响形成组团式结构,传统民居以蘑菇房为代表;2)聚落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要素--用于祭祀和祈福的寨神林、用于娱乐和晾晒粮食的磨秋场以及用于生活取水和祭祀的水井,它们体现了哈尼族崇拜自然的宗教文化体系;3)哈尼聚落景观的空间格局具有森林在上、村落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特点,聚落的选址正是基于景观空间格局与适宜人居和便于到达梯田耕作的特点选定;4)哈尼聚落景观在空间演变方面具有独特的分寨和“地名连名”制特点,聚落用地在50 a间扩大了近10倍,而蘑菇房的周边和内部结构则出现了多向演变的趋势,其中现代砖混房屋的比例正呈急剧增加趋势;5)哈尼聚落景观作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组成要素之一,在维系遗产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传承与保护哈尼聚落景观成为当务之急,未来应注重聚落空心化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交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区中心镇相互之间的经济作用很弱,故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评价它们的交通可达性。本文首先以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区,提出以研究区内中心镇到最邻近高等级城市的时间距离作为衡量各中心镇交通可达性的指标,并对哈尼梯田地区四县的各个中心镇可达性进行评价。其次,分析了各中心镇交通可达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哈尼梯田地区各中心镇的交通可达性水平总体较低,70%以上的中心镇到其最邻近高等级城市的距离在1h以上;四个县中,元阳县的交通条件最好,绿春最差;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内北部和中部的交通条件要好于区内西部、西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小农乡村经济对交通网络的依赖性低,第二产业对交通网络状况的依赖性较高。未来,为了推动哈尼梯田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乡镇应根据其产业发展方向,适当改善交通状况,避免不顾生态环境影响,过度投资修建道路的行为,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区,高等级公路应该禁止修建。  相似文献   

14.
一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对自然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是文化与环境持续存在的原因。本文通过深入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地区的元阳县哈尼族地区的调查,提出和分析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一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并探讨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两者梯田景观的关系,证实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能够成功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旱,不仅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和梯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且以传统知识为主体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系统成功抵御干旱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功抵御旱灾是自然生态系统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的结果。本文首先探讨了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功抵御旱灾的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搜集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影响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文化在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水源涵养功能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哈尼族具有独特的兴修水利、水量分配、水沟管理等一系列水资源管理知识,并形成了水资源保护意识;(2)哈尼族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分类与管理,以及对森林的崇拜等因素影响,有效地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3)哈尼族通过对梯田的开垦和维护,以及形成的耕作体系,有效的保护了梯田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水资源管理、森林管理和梯田管理知识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探究了哈尼传统民族文化在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哈尼梯田形成自然条件、生态特征以及旅游开发利用中利益分配带来的老百姓生存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可能引发的对哈尼传统文化及其道德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分析了四素同构复合生态系统中森林植被破坏及植被恢复中树种单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水源涵养功能的问题,揭示了开展旅游必须考虑哈尼梯田不仅是景观资源,更是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是当地老百姓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所产生的附带价值在没有对其增加实际投入的情况下,应该归梯田的主人所有这一基本属性。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梯田入股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梯田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综合管理的对策,建议科学地保护恢复植被及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以元阳县攀枝花乡阿勐控村哈尼梯田灌溉制度为例,应用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理论,结合案例研究与文献研究,分析哈尼梯田灌溉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可长期延续的原因。研究发现,哈尼梯田灌溉制度长期可持续的原因在于:(1)哈尼梯田灌溉系统与管理高度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2)通过沟长—(水利委员会)—用水农户的层级制管理组织,责任明确;(3)通过“木刻分水”的分配体系,建立了权利与责任对等的灌溉水资源分配制度,保障了灌溉系统运行所需的劳动力与资金投入;(4)沟长负责、全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低成本但有效的监督与制裁体系,减少“搭便车”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元阳县自然资源局的土地利用的空间矢量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2013-2018年元阳县与梯田核心景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分析梯田耕作时空演变的总体特征和变化趋势,选取级差地租理论解释梯田耕作的演化逻辑,并通过实地调研说明政府的外力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梯田核心区的耕地比例大于整个元阳县的耕地比例,且不同于元阳县内旱地面积大于水田面积,核心区内的水田面积为旱地面积的一倍,表明核心区的水田比非核心区保护得更好;2)在没有外力干预的自然情况下非核心区与核心区水田分别呈现改旱和撂荒趋势,民族内部的文化力量难以可持续抗衡这种变迁。而政府作为市场失灵的调控机关,在遗产保护任务和政治利益激励的诉求下,干预了核心区的梯田演变过程,通过提高级差地租Ⅱ实现核心区的土地增值,集中加大对核心区的资源要素投入,从而有效延缓了梯田遗产消失或变更的进程;而非核心区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干预,梯田正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多种重要价值,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濒临消失,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哈尼梯田为典型案例,总结出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分析得出,哈尼梯田低效的传统种植方式、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崎岖的地形制约了农民收入提高和生活水平改善,是导致劳动力外流的根源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限制却又使其具有发展诸如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品加工的优势。通过多模式的经济补偿方式,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推广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哈尼梯田的保护是根本的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GIS技术分析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全福庄中寨1960年开始建寨以来民居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探讨关键因子对民居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民居演变经历了建寨(1960—1963年)、迁入(1964—1975年)、慢速扩展(1976—2005年)和快速扩张(2006—2018年) 4个阶段,分别形成民居分布的单核、双核、双核邻域扩展和多核等空间格局模式,并呈现由集中向随机分布格局演变的特征。(2)影响民居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是地形、距水井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亲缘关系,其中距水井和道路距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亲缘关系影响的是民居聚集程度。(3)民居演化过程表现为建寨阶段受地形和距水井距离影响,迁入和慢速扩展阶段主要受亲缘关系影响,而快速扩张阶段则主要受距道路距离因子控制。未来在乡村聚落重构和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这4个因素,以实现哈尼聚落与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