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层顶板断裂构造是煤层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兖州煤田鲍店煤矿为例,分析了兖州煤田顶板断裂构造特点,探讨其对煤层顶板稳定性影响,分析了小断裂对煤层顶板的稳定性影响,断裂密集区的煤层顶板最易垮落,特别是交错断裂区更易产生顶板垮落式冒顶.  相似文献   

2.
龙固井田为全隐蔽的华北型煤田,位于巨野煤田中部,其首采扩大区主采煤层为3号煤层。考虑3煤层顶板稳定性主要受其顶板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影响,因此首先依据三维地震勘探综合解释成果及波阻抗反演解释成果对二者进行定量化,然后对波阻抗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波阻抗数据和量化后的构造数据具有相同的变化范围及等量贡献。在此距离范围内构造和岩性的权值各为0.5,依此生成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分析3煤层顶板以上10m、20m处的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图可以发现,该区3煤层顶板稳定性比较好。且其稳定性主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岩性因素相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模糊综合评判在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淮南煤田潘三矿的顶板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潘三矿煤层顶板稳定性中等,北部比南部稳定性差,东部比西部差,这可以为采煤工作面顶板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声波测井在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建西  王水 《陕西地质》2006,24(1):81-84
通过测井技术,用获得的强度指数(R)来评价岩石强度,其结果与地质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用声波测井可直接判断煤层顶板的稳定性。实践表明,越靠近煤田边界煤层顶板岩石强度指数越小,顶板也越不稳定,越靠近煤田中心部位煤层顶板岩石强度指数越大,煤层顶板也越稳定。  相似文献   

5.
煤层顶板的稳定性不仅是影响矿井开采技术条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矿井设计与选择合理支护方法的基础。众所周知,由于顶板条件造成的冒顶事故是生产矿井中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事故。据国内外有关事故的统计资料表明,因冒顶造成的井下伤亡事故常占各类事故之首。为了分析和预测煤层顶板的稳定性,重塑顶板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影响煤层顶板稳定性的诸因素中,顶板岩石的性质常起着主导作  相似文献   

6.
根据百善煤矿开采试验工作面的大量现场观测资料,①底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渗透稳定性,②煤层开采以后覆岩变形破坏移动规律,③控制软弱顶板尤其是存在弱面的顶板控制技术。对两淮煤田浅部煤层的安全开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煤层顶板稳定性做出合理的评价,从沉积环境入手,通过顶板岩层精细划分对比、岩心精细描述、各类岩石样品的系统采集及测试分析,结合地球物理测井(包括水文测井)、抽水试验、矿井生产资料等,研究顶板沉积环境及其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顶板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微相,零星的发育决口扇、点砂坝沉积微相。泛滥平原顶板岩石稳定性差,点砂坝、决口扇顶板稳定性中等。顶板直接含水层主要形成于延安组曲流河中的决口扇、点砂坝沉积微相形成的中-厚层状透镜状砂岩中;直罗组底部的砂岩含水层形成于多期河道砂岩纵向叠置形成的巨厚层状砂岩中。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而且影响煤层顶板含水层的分布、富水性、导水裂隙带的高度等水文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口孜集勘查区矿井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深部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对煤层开采方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分析煤层顶、底板岩性在平面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对影响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依据本区顶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结合钻孔工程地质编录RQD值和煤层开采的采高比,对主采煤层进行了工程地质分类,其中13-1煤层顶板在东北部及中部以周期来压顶板为主,而8煤在东南及西北部也以周期来压为主。另外,对该区深部开采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煤层顶板稳定性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影响顶板稳定的地质因素,运用岩石力学、分形理论以及沉积岩石学等方法,结合钻孔、地震资料选取定量评价指标,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应用Mathematica对4煤顶板进行了综合分区。结果表明:煤层顶板稳定性主要由顶板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发育程度控制;研究区4煤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岩石力学强度低,小构造较发育,顶板完整性差,将顶板分为极不稳定、不稳定、较稳定和稳定四类。首采区中部顶板构造较复杂,岩石力学性质差,多为不稳定、极不稳定型顶板;东南部稳定性较好,利于大采高综采生产。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主采煤层顶底板岩体岩性类型及结构面发育程度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7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不稳定类型为主,8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类型为主,10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稳定类型为主。在大量统计见煤点硬质岩百分含量(k值)的基础上,结合顶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对各主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类型进行了划分:72煤层以一、二类顶板为主,82、10煤层均以五类顶板为主。综合评价该矿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即Ⅲ类二型。根据研究成果,指出该矿在采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依此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鲁蒙能源鹰骏三号矿井赋煤地层为侏罗系,煤层围岩为陆相沉积,胶结较差,其稳定性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绿色开采。采用岩体质量系数法、岩体质量指标法等方法,对2煤、2煤、5煤、8煤及15煤的围岩岩体质量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煤、5煤、8煤和15煤顶板均为不稳定顶板,煤层掘进回采时要采取软弱岩层支护措施,防止顶板冒落事故的发生。煤层底板岩石抗压强度大多小于10MPa,水稳性差,为软弱破碎底板,在掘进回采时要密切注意煤层底板稳定性变化情况,防止底鼓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煤田测井中,井径的变化对其它测井参数是一种干扰,但利用井径的相对变化值(井径扩大系数),可有效地评估岩石的强度等级和可采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统计鱼卡煤田东部勘探区29个钻孔孔径的变化值,按岩石抗压强度划分原则,将其七煤顶板稳定性划分为5个等级,据此固定了该煤田七煤顶板稳定性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煤层巷道复合顶板结构较为复杂,其自身稳定性与岩性、岩层厚度、层数、岩层位置及层间黏结力等因素有关。基于简化的复合顶板组合梁结构力学理论,建立了简化的组合梁力学测试模型,通过不同试验分析复合顶板结构特征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复合顶板稳定性分类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煤巷复合顶板厚度不变时,其自身稳定性随岩层强度提高、硬岩层厚度增加、硬厚岩层到煤层距离的减小及层间黏结力的增大而提高,随分层数的增多而降低,当层数达到4层及以上时,顶板稳定性受其层数变化的影响变小。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岩性 > 岩层厚度 > 层数 > 岩层位置 > 层间黏结力;强度低、厚度小的软弱薄夹层较其他岩层更易产生应力集中,且破坏早于其他岩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缓倾斜煤层群下覆煤层开采时层间岩层的破坏规律以及影响上覆煤层开采的安全因素,采用相似材料实验建立两槽缓倾斜煤层上行开采平台。观测下覆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空区顶板产生裂隙、断裂、冒落和离层情况,利用位移传感器采集到的上覆煤层下沉数据分析其整体稳定性并记录上覆煤层顶板周期来压步距。采用FLAC3D软件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验证分析,找出下覆煤层工作面推进距离与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关系以及采空区影响下上覆煤层的纵向位移。结果表明:下覆煤层顶板冒落岩梁排列整齐,碎胀系数小,无法完全填充采空区,使岩层上部产生离层和裂隙,冒落下来的岩梁发生折断并形成稳定结构,上行开采引起上覆岩层的纵向变形与破坏,产生大量采动裂隙,表现为上覆煤层发生台阶错动最终形成一个沉陷区域,周围岩层向区域中心倾斜,影响上覆煤层顶板稳定性。由相似材料实验与数值模拟得到上覆煤层监测点下沉情况对比现场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验证了实验模拟的正确。所得结论也可为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煤田地质勘探阶段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在煤田地质勘探阶段利用现有勘探成果资料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原理,提出了单因素分析,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简单、灵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穿层压裂是提高煤层顶板水平井产气量的关键技术,而应力干扰对煤层顶板水平井穿层分段压裂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建立顶板水平井穿层分段压裂数值模型,研究应力干扰对穿层分段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煤层的岩石力学参数、压裂段间距和压裂施工方式是影响顶板水平井穿层压裂段间干扰的3个重要因素,随着煤层泊松比的降低,叠加应力逐渐增加,段间干扰程度增加;随着段间距离的增加,叠加应力逐渐减少、应力干扰逐渐减弱;顶板岩层内的叠加应力和应力干扰程度明显大于煤层;渗流扩散泄压施工产生的叠加应力明显低于连续压裂施工,段间干扰程度明显降低。研究得出连续施工的中硬煤层分段间距在90 m左右,软煤层分段间距在70~80 m较合理。扩散泄压压裂施工段间距相应降低,中硬煤层的分段间距在70 m左右、软煤层分段间距在60 m左右较合理。工程实践表明,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穿透了煤层,形成了较长裂缝,取得了较好的产气效果,实现对煤层的高效穿层压裂改造,研究结果为顶板水平井穿层压裂段间距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水力压裂裂缝在煤层与顶板界面处的穿层扩展规律,在分析煤岩界面性质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法研究煤岩界面处裂缝从顶板起裂后的延伸情况,探讨了相关地质参数和施工参数对裂缝跨界面穿层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质因素中的地应力、煤岩界面强度为煤岩界面处裂缝能否穿层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垂向应力差异系数越大、界面抗剪切强度越大,越有利于裂缝穿层扩展沟通煤层;煤层与顶板间的弹性模量差异、抗拉强度差异是裂缝从顶板穿层进入煤层的有利因素;现场压裂施工应根据地层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参数(排量、注入点与界面的距离)以促进裂缝穿层扩展。研究成果能够为煤层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地面煤层气高效抽采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孟怀安  黄芳友 《地下水》2009,31(5):139-142
简要叙述了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工程地质评价中单因素分析的内容,介绍了岩石质量、岩体质量、岩石力学强度、岩体岩性类型、煤层顶板稳定性分类的方法和指标以及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分类的方案。以界沟煤矿为例,对主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因素分析及回归模型优化方法,得出缓倾斜煤层开采顶板导水裂缝带高度与煤层开采厚度及顶板岩层单向抗压强度的加权平均值之间的最佳回归方程和相应的回归系数。该回归方程经与实测资料验算对比具有较高的精度,且中误差小,为煤矿提供了一种预测顶板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煤矿碎软低渗煤层,提出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瓦斯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应力-渗流-损伤耦合的理论模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煤层顶板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结果表明紧邻煤层顶板岩石的裂缝能够延展至煤层,且在顶板岩石的撕裂作用下,煤层内的裂缝能够快速延展。应用产能模拟的方法对分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瓦斯抽采的效率,优选了分段压裂的压裂缝长度、压裂段数,认为在淮北矿区祁东煤矿的地质条件下,压裂裂缝的长度为80 m,裂缝间距为63 m,抽采效果最佳。通过工程验证,说明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国内碎软低渗煤层地面瓦斯高效抽采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