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装厚度气象指数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燕  张德山  窦以文 《气象》1999,25(3):13-15
着装厚度气象指数预报是在“服装对环境中气象要素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基础上发展的,着重探讨着装厚度与气温、风力的关系,着装厚度与面料(加工服装原材料)的关系,着装厚度与适宜服装款式的品种关系。通过各时段气温、风力的预报值,可预报出四季室外活动适宜服装的款式与种类,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对着装厚度与气温、风力的关系,着装厚度与适宜服装款式品种的关系的研究,制作出在不同气温、风的条件下的着装厚度指数;通过每天各时段气温、风力的预报值,可预报出四季室外活动适宜服装的款式与种类.  相似文献   

3.
南宁市着装厚度气象指数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着装厚度与气温,风力的关系,着装厚度与适宜服装款式品种的关系的研究,制作出在不同气温,风的条件下的着装厚度指数,通过每天各时段气温,风力的预报值,可预报出四季室外活动宜服装的款式与种类。  相似文献   

4.
引用“服装对人体感受的调节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西宁地区的气候,对服装着装厚度公式进行适当的修正,并根据未来西宁市环境气温、昼夜温差、风力的预报结果,制作和发布西宁市的着装指数预报,为公众提供着装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市着装厚度气象指数、晨练气象指数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温度、风力及湿度和人体热量散失的关系,建立适合哈尔滨市气候特点的理论公式,得到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着装厚度及服装款式。编制的软件可自动输出着装指数的等级、服装厚度和着装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长春市的气候特点及实际着装情况 ,研究了长春市着装厚度的计算方法 ,给出了长春市着装厚度与穿衣指数、服装款式的关系 ,经一年试用 ,其预报方法稳定可靠 ,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无锡着装气象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无锡市温、湿、风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着装厚度的影响,得出了计算着装厚度的经验公式以及与着装厚度相对应的着装建议,提出了增减衣气象指数。文中提出的增减衣气象指数与着装厚度气象指数的联合运用,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气象指数应用软件可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自动生成着装气象指数,方便地应用于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66~2005年云浮地区雾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浮地区大雾时间分布集中在10月~翌年3月,这种时间分布主要受大气温度、湿度及季风等的影响,云浮地区大雾的地理分布集中在郁南-云浮-新兴一带,这种地理分布与地形有密切关系.另外,当大气环流和气温出现异常时,云浮地区大雾也会有异常表现.根据以上成因分析,进行预报因子的筛选,提出了云浮地区大雾预报的着眼点和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加深对云浮高温天气特征的认识,对云浮地区1981—2010年高温天气及其与副高、热带气旋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浮地区年高温天气大体呈增加趋势,测站局地环境不一致导致各测站高温天气年变化的并不一致。云浮地区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8月,7月最多,8月次之。云浮地区高温环流形势可分为4类:副高型、台风Ⅰ型、台风Ⅱ型和其它型。500 hPa位势高度(台风强度)与云浮地区台风I型(台风Ⅱ型)高温的关系不明显。500 hPa位势高度较高有利于台风Ⅱ型、副高型、其它型高温的发生发展。500 hPa位势高度大值中心位于测站以北(以西)有利于台风II型(其它型)高温发生发展,位于测站以东时副高型高温较多,位于测站东南则不利于高温天气发生发展。台风中心位于测站东北、东、东南三个方位,台风中心与测站距离600~1 600 km,台风强度在TS及以上时,有利于台风I型高温的发生发展。台风中心位于测站东方方位,台风中心与测站距离1 600~2 200 km,有利于台风Ⅱ型高温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着衣厚度与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正确作出适宜着装的气象指数预报 ,对拓宽专业气象服务领域 ,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着衣气象指数预报方法 ,作出各时段温、湿、风的预报值 ,据此确定四季室外活动适宜着装的种类 ,达到准确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着衣气象指数预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衣厚度与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正确作出适宜着装的气象指数预报,对拓宽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着衣气象指数预报方法,作出各温,湿,风的预报值,据此确定四季室外活动适宜着装的种类,达到准确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结合云浮地区实际,从该地气候特征、主要天气系统(包括台风、暴雨、寒潮、高温等)简要分析地形作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实际天气预报业务中正确分析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从而达到精细化预报的目的。结果表明:云浮地区地形作用对本地气候特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尤其对年降雨量和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影响尤其显著;不同影响系统形势下,地形作用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对2008-2017年影响云浮地区的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登陆级别和所引起的雨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近十年影响云浮的热带气旋的特点和预报关键参考指标,并提出四点防御建议。结果表明:(1)6到10月各月均有热带气旋影响云浮,其中8月最多,7月次之;(2)登陆地点在粤西、粤中和广东省以南地区时,大部都能给云浮带来明显风雨影响,特别是当级别达到台风级以上,且登陆时的强度在强热带风暴级以上,几乎都能带来暴雨以上降雨和全市性大风;(3)登陆地点和登陆时的级别可以作为预测预报云浮热带气旋风雨影响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福建惠安女传统服饰文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从服装气候角度,用微气候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气候要素与着装厚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惠安女服饰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奇特的文化,惠安女服饰文化是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的智慧和坚韧勤劳优良品性的产物,其魅力是奇异外观美及蕴涵品行的完美结合,二者相得益彰。从气候视角进行阐释,旨在让更多人加深对惠安女服饰之美的认识,增强保护与传承信心,提升"惠安女服饰"旅游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云浮气象站1965~2012年的风、日照、气温、降水等资料,运用统计分析、风向频率玫瑰图分析、日照棒影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这些气象要素的特征及其对云浮新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浮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其次为偏东风,宜将工业布设在市区偏西侧,居住及服务业布设在偏东侧;新区内住宅朝向以偏东南向为佳;两栋建筑之间的距离至少为前栋建筑高度的1.14倍才能满足日照要求;云浮气候偏热,宜多举措改善其热环境。  相似文献   

16.
俞海洋  张杰  李婷  魏军  赵亮 《气象科学》2018,38(4):512-522
利用NASA Terra卫星搭载的MODIS传感器观测到的2000—2013年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和河北省142个观测站同期的气象数据,对北京及周边区域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研究光学厚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对影响大气气溶胶时空变化的关键气象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北京以南区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夏季最大,其次为春季,秋冬季相对较低,河北省西北部低于东南部;坝上地区的光学厚度年际变化小于其他地区,平原区与沿海地区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春夏高于秋冬。春季相对湿度是影响光学厚度值的重要因素,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高值出现在5—7月,并伴随较高的相对湿度、较低的能见度、南风、较低的地面风速和稳定的大气层结。北京以南的河北省各台站污染程度与北京类似,南部站点的光学厚度高于东北部,这与人为气溶胶的排放主要集中于北京南部的工业城市,以及南风控制的污染物扩散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胡亮  杨松  李耀东 《大气科学》2010,34(2):387-398
利用10年的TRMM卫星降水雷达观测资料, 首次对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平原及海洋地区降水厚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的水平分布及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1) 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都要比下游平原地区更为浅薄, 东部海洋地区对流降水厚度比平原地区小, 而层云降水厚度与平原地区相当。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平原地区对流降水厚度的日变化特征非常明显, 海洋地区对流降水厚度日夜差异则不大。层云降水厚度在各地区的日变化特征都不明显。青藏高原、下游平原及海洋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的季节变化都非常明显, 从冬至夏, 对流和层云降水逐渐变得深厚, 而从夏入冬, 对流和层云降水则逐渐变得浅薄。(2)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和层云平均降水厚度的分布形式和降水量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降水量大的地区其降水厚度一般较为深厚, 降水少的地区则降水厚度比较浅薄。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存在明显差异, 对流降水一般要比层云降水深厚。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厚度水平分布的日夜差距不大, 但季节变化非常明显, 且与气候系统的季节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月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2010年逐月海温再分析资料,分别定义了1 000—500 hPa和500—200 hPa厚度,利用EOF、SVD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对流层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平均厚度EOF第一模态均具有北太平洋及附近高纬度亚洲大陆地区与北美大陆高纬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而夏季第一模态则是北半球范围内较一致的位相分布;冬、夏季平均厚度EOF第二模态均突出体现了欧亚大陆及附近地区与北半球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冬、夏季厚度场的变化形势与大气环流及海面温度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对西南地区2001~2016年气溶胶光度厚度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西南地区年均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布特征整体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海拔低的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高于海拔高的地区。高值中心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低值区位于川西高原和云南北部地区。(2)西南地区季节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均相似。(3)就西南各地区而言,重庆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大,其次是四川盆地和贵州地区,再次是云南地区,川西高原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小。(4)2001~2016年,西南地区年均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显著减少趋势。夏季和秋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年际变化浮动较大,也具有显著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西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平均风场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摩擦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它和摩擦层顶风速的半经验关系。进一步导出摩擦层顶垂直速度和摩擦层厚发不均匀分布的关系,对低空急流和降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最后讨论了西藏高原及边缘地区摩擦层厚度变化的某些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