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中、东部典型样区土壤和水体多样性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选取中国中、东部不同尺度典型样区为研究区域,将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水体空间分布多样性和土壤构成组分多样性评价中。计算了各研究区及其分区域内,以土属为基本单元的土壤构成组分多样性和2km×2km网格尺度下的水体空间分布多样性,并探索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将多样性理论与研究方法应用于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离散性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区域水体总面积变化与区域水体空间分布多样性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70%以上数据支持这一推断;区域水体比例与水体空间分布多样性之间并无绝对联系;水体和土壤研究数据均体现出分形特征及结构;区域土壤构成组分多样性与水体空间分布多样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大尺度区域下的相关系数R2约0.8。  相似文献   

2.
下庄矿田控矿断裂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分形理论对下庄矿田控矿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控矿断裂的空间分布具有自相似性特征,分形理论可以定量地描述控矿断裂的分布规律.应用盒计维数法计算了控矿断裂空间分布的分数维值,并对不同成矿构造区的分数维特征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分数维值的物理意义.实际资料计算结果显示,网格数目与尺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0.99以上.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4)
采用植被样地调查,应用植被种类、数量及长势统计结果计算流域尺度及单个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结合样地浅井采集的土壤易溶盐样、重量含水率样测试结果,初步建立了艾丁湖流域荒漠区及湖畔区天然植被群落盖度、物种空间分布与土壤含水率、含盐量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艾丁湖流域荒漠区及湖畔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共统计到天然植物19种,其中疏叶骆驼刺分布最为广泛,芦苇次之;(2)流域尺度植被物种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 39,香农均衡度指数为0. 47,物种较少,均衡度差;(3)因地势、地下水、土壤理化性状和气象的差异,荒漠区和湖畔区植被分布在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上差异明显,表现为多样性和均衡度变化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濮城沙三中油藏具有两个主物源,分别为NE向与SE向。油藏数值模拟需要在一套地质网格中对其进行模拟。经典的地质统计学利用变差函数描述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几何结构特性。变差函数的计算是基于两点进行统计的,对其描述主要涉及方位角、变程、块金值和基台值。为了在一套模拟网格中模拟出多个物源条件下储层的分布特征,必须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不同的变差函数参数。文中给出了两种方法实现这一目的:一是采用人为分区,把不同物源影响的区域分成不同的区块,分别对不同的区块设置不同的变差函数参数;二是采用变方位角,即根据不同的位置设置不同的变差函数方位角。这两种方法都实现了在一套网格中模拟具有多个物源方向的储层分布,更真实地再现了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笔者应用因子克里格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口西部海域388个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d, Ni,Cu,Zn,Pb,Cr和As的空间结构特征,识别并分离了重金属元素不同尺度的空间主成分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重金属的物源及控制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7种重金属元素在空间上存在块金尺度、局部尺度(变程为60 km的球状结构)和区域尺度(变程为160 km的球状结构)3种尺度的空间变化。以迭代算法模拟了研究区重金属元素线性协同区域化模型。根据不同尺度上区域化因子的主成分得分分布特征可知:局部尺度上,F1因子(Zn,Cr,Ni,Cu)和F2因子(As)的高值区表现为"牛眼"状局部特征,并分布在陆地沿海的河口或者港湾区,指示了可能受人为污染成分影响的重金属区域。其中,雷州半岛东部沿海是最可能的重金属污染区,其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局部的地形、海流等因素。F2因子不同于F1的空间分布,主要在于As不同于Zn,Cr,Ni,Cu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区域尺度上,F1(Zn,Cr,Ni)和F2(As)因子主要反映了不同陆源母岩物质的影响。Zn,Cr,Ni等主要源于华南大陆陆源母岩物质,而As主要受到海南岛陆源母岩物质的控制。F1F2因子得分高值区整体上表现为NNE向自陆地向较深海域延伸的"片状"分布特征,推测其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及NNE向区域性海洋环流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揭示珠江流域碳排放时空演化和空间集聚特征,对推进流域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估算模型,从流域、城市和网格尺度分析了珠江流域碳排放空间变化趋势,使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和修正引力模型探讨了城市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和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珠江流域碳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2 9 497万t增长至2019年的31 877万t,东莞、深圳和广州始终是高碳排放城市。网格尺度上高碳排放集聚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张,中上游高碳排放区呈点状分布。珠江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交互效应呈下降趋势。时空动态分析显示相邻城市碳排放存在正向协同发展趋势。城市碳排放关联强度均值由5.93增长至18.97,核心节点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得到提升,碳排放关联网络结构呈集中化趋势。该方法耦合多源数据开展碳排放估算研究,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可为碳排放时空动态分析和低碳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燕文明 《水文》2020,40(1):86-90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流速、水深等水文条件对湖泊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的影响,选择平水期东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湖泊7个不同断面处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湖泊水体环境指标调查,深入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就2017年平水期东洞庭湖的调查而言,湖泊水体流速的大小对优势种群的浮游藻类密度影响较大,水体流速越大,优势种的浮游植物密度越小;平水期的东洞庭湖中较小的水量和流速,加上充足的营养,容易导致湖泊水体水质变差;不同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分布受各种环境因子影响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遥感线性构造中心对称度的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尺度依赖性存在于各种复杂而漫长的地质现象或过程中,作为地学研究对象的环形构造必然存在尺度效应,其空间特性在不同尺度下差异显著。环形构造的定量分析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下才能开展,合理尺度的选取则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以云南会泽东部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表征线性构造对称信息的中心对称度对环形构造展开研究。首先,在GIS的支持下对在OLI影像上提取的遥感线性构造进行5次采样,采样网格的尺度分别为5.0,3.6,2.5,1.8,0.7 km;其次,运用多元回归方程+残差和趋势面拟合的方法分析中心对称度的尺度特征,并且结合遥感图像上的可识别信息判定3.6 km为该区域环形构造研究的最优尺度;最后将最优网格尺度下的中心对称度与密度、强度和信息熵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的Z1代表高破碎中心对称度,可用于寻找与岩浆入侵有关的放射状、环状隐伏断裂系统;而Z3代表低破碎中心对称度,其空间特征与牛栏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环形地貌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中心对称度的尺度效应分析选取最优尺度并解译出具有实际地质意义的环形构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地质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内地下—地上、地质—生物的耦合作用。结合国内外地质多样性研究进展,阐述了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认为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地质多样性支撑着生物多样性,其中关键问题是研究高地质多样性支撑高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机制;梳理了不同空间维度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认为此影响在全球尺度、景观尺度和局域尺度等空间维度具有差异性,特别是保护区范围的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总结了地质多样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定量评估3种,认为定性—定量评估方法是最有效的;未来应该在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地质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实证分析、将地质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于保护区管理以及地质多样性评估方法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选取长春市作为研究区,截取1995年和2005年作为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断面,通过运用遥感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分形技术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长春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市区和城区水体结构、形态和空间分布等多种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春市区水体密度有所增加,水体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而城区内水体密度有所减小。分形指数分析显示,城市建设发展使城市地表水体分布与形状更趋复杂化。尽管市区各类地表水体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所表现的趋势特征并不一致。受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靠天然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沼泽地水域面积减少,而城市发展以及防洪工程、引水调水工程建设直接导致水工建筑、水库等水域面积增大,受其影响水库边缘河流和滩涂面积增加。长春市水体空间格局分布很不平衡,这种水体分布空间不平衡将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Calcit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oth from the rock matrix and the superficial coating of a karstified fault plane of an underground quarr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border of the Paris basin. The karstification is dated as Quaternary. Analysis of mechanical calcite twinning reveals that only the calcite matrix has also undergone a compression trending WNW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io-Pliocene alpine collision. Both coating and matrix have undergone a strike-slip regime with σ1 roughly trending north–south, that could correspond to the regional present-day state of stress, a strike-slip compression rather trending NNW, modified by local phenomena. To cite this article: M. Rocher et al., C. R. Geoscience 335 (2003).  相似文献   

12.
HYDROGEOLOGY     
正20141756 Chen Ruige(Mathematical Colleg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Zhou Xu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in a Coastal Confined Aquifer with Sloping Initial Groundwater Level Induced by the Tide(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ISSN1671-2552,CN11-4648/P,32(7),2013,p.1099-1104,6 illus.,16 refs.) Key words:confined water,groundwater level  相似文献   

13.
正20141408 Cai Jia(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Liu Fulai Petrogenesis and Metamorphic P-T Conditions of Garnet-Spinel-Biotitebearing Paragneiss in Danangou Area,Daqingshan-Wulashan Metamorphic Complex Belt(Acta Petrologica Sinica,ISSN1000-0569,CN11-1922/P,29(7),  相似文献   

14.
15.
正20142386An Guoying(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83,China)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n Regional 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Taking Cenozoic Strata in Wenquan Sheet(1∶250 000)of Karakoram Range as an Example(Geosci-  相似文献   

16.
正20141016An Chengbang(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Ministry of Education,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Zhao Yongtao Lake Record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from Xinjiang,NW China and Their Climatic Impli-  相似文献   

17.
正20141538 Cao Qing(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Xi’an Petroleum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Zhao Jingzhou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Majiagou Formation,Yichuan Huangling Area,Ordos Basin(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ISSN1001-8166,CN62-1091/P,28(7),2013,p.819-828,7 illus.,3 tables,43 refs.)  相似文献   

18.
GEOCHEMISTRY     
正20142002 Wei Hualing(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Langfang065000,China);Zhou Guohua Element Content and Mineral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Sizes of Soil in Tongling Area,Anhui Province(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ISSN1671-2552,CN11-4648/P,32(11),2013,p.1861  相似文献   

19.
正20141768 An Shaope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1,China);Wei Lide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Xigeda Formation Siltstone and Structure Interface(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ISSN1004-9665,CN11-3249/P,21(5),2013,p.702-708,9illus.,1 table,16 refs.)  相似文献   

20.
正20140985Chen Liang(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School of Nuclear Resources and Nuclear Fue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Huang Wei Composition of Major and Correlated Elements with Organic Matters and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 for Lower Paleogene Sediments in Sanshui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