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简要介绍了沉积盆地动力学产生的背景及研究内容;然后重点论述了沉积盆地动力学对成盆、生烃、油气富集的影响及造山带与盆地间的耦合关系;最后介绍国际地学界沉积盆地研究动向,已由传统的构造沉积分析,逐步转向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沉积盆地动力学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登发 《地质科学》2016,(2):309-328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结构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成矿、成藏的控制作用, 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 沉积盆地动力学经历了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与构造环境解释、盆地动力学的兴起, 盆地综合建模与盆地系统动力学3个发展阶段; 在沉积盆地的深部构造背景、盆-山关系、沉降机制、充填模式及其对能源、矿产的控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 在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机制的盆地动力学综合分析, 全3-D和4-D盆地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及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充分结合等方面面临重要挑战.需解决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 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过程与盆地形成; 沉积盆地的构造-气候古地理; 多旋回沉积盆地叠合动力学过程与原型盆地演化; 叠合盆地复合成矿(藏)系统流体运聚及其资源、能源效应等.基于大数据综合集成、多学科交叉渗透、观测技术与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盆地动力学将在其结构构造、形成演化及其控矿(藏)的4-D综合模型方面取得突破, 并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盆地动力学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是地球系统的浅层组成部分,是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两级圈层相互作用的浅部表现形式。沉积盆地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不同类型化石能源、沉积型层控矿产、砂岩型铀矿等资源的分布规律,为矿产勘探提供直接依据,而且可以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重大构造事件、全球环境变迁及气候演变提供丰富资料和详细证据。当代盆地分析不断从单一沉积学分析拓展到综合分析,从静态要素分析拓展到过程和动力机制分析。盆地动力学研究内容包括3部分,即以沉积学分析为主的盆地充填动力学、以构造地质学分析为主的盆地形成演化动力学和多学科交叉的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近10多年来,盆地动力学研究在深水沉积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源-汇系统、源区剥蚀过程及其深部响应、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及盆地流体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吕大炜  初航  任建国 《沉积学报》2022,40(2):281-291
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已发展成为地质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且具有强大的社会需求。通过总结1987—2020年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学科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的申报和资助特点,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结果显示:“八·五”和“十二·五”期间,该领域申报项目数量较大,获得批准资助的项目总数迅速增高,表明该时期是我国在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领域内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该学科基金的申报方向主要分为3大类:基础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应用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及交叉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十四·五”期间:1)基础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的方面更加注重古环境和古气候等研究;2)应用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的研究在大地构造—沉积上继续占据优势,在沉积成矿上,也会继续发展增强;3)交叉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类的申报更加侧重于碳酸盐岩沉积和生物沉积,其次,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沉积学上的应用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的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5.
沉积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其沉积充填记录了海陆变迁,构造格局演变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具体历史。人类所需绝大部分油气资源也都蕴藏于沉积盆地中。讨论总结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综述我国盆地动力学主要研究进展。结合若干实例概述沉积盆地动力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于沉积盆地的研究上升到了沉积盆地动力学的高度,且与油气勘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成为油气勘探中不可缺少的分析方法,沉积盆地动力学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畅松  张燕梅 《地学前缘》1999,6(B05):139-146
沉积盆地定量动力学模拟和分析是目前地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建立的拉伸盆地模拟系统可模拟拉伸盆地的沉降过程,估算盆地的拉伸量,分析盆地深部结构和热流背景;动态模拟盆地的充填过程及预测层序格架和沉积体系域的分布样式。沉降和热史模拟结合了二维的回剥法和简单或纯剪切的盆地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7.
前陆盆地类型及其沉积动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从前陆盆地的特点及类型入手,综述了前陆盆地研究的热点内容,最新方法及其沉积动力学进展状况,揭示了前陆背景下盆地充填序列的构成及内部演化特征,指出了盆地的沉积-地层格架与冲断造山带的幕式活动之间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在盆地分析及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层序 -盆地 -地球系统的动态成因分析方法,对右江盆地进行了初步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研究。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讨论了层序界面与地质事件、层序级别与盆地类型等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右江盆地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裂谷盆地层序发育明显受同沉积断裂及基底沉降控制的分析,建立了层序成因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右江盆地层序充填过程包括陆内裂陷、陆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前陆造山四个阶段,经历了海西 -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的完整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9.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何登发  李德生 《地学前缘》1995,2(3):53-58,88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在90年代向多维、多角度、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向迈进。多维体现在盆地研究延拓至岩石圈层次、上部脆性变形与下部韧性变形相结合,造山带研究与盆地研究相结合,流变学、应力状态等随时间变化影响盆地动力学演化研究方面;同时,构造时间非线性因素也制约着盆地动力学历程。多角度体现在对制约盆地演化的热、应力与重力因素的综合研究,对盆地形成的热作用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岩石圈应力的时空演化与岩石圈形变对盆地动力学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重力的成盆作用有了新的探讨。多种研究手段如数值模拟、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以及二者的结合等已用来研究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  相似文献   

10.
柞山泥盆纪沉积盆地成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维萱 《矿产与地质》1999,13(3):141-147
造成热水成矿流体大规模迁移的机理有地壳的伸展、挤压、旋转伸展与旋转挤压。盆地中同生断裂是热水成矿流体迁移和传输的通道,沉积盆地是其沉淀和定位的场所,盆地的反转是矿床保存的条件,研究柞水泥盆纪沉积盆地的成矿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与模拟研究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与模拟、盆地规模的流体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定性的静态描述分析转向定量的动态过程研究是当前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盆地形成机制研究在深部过程控制、多重机制联合作用、幕式裂陷和反转过程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前陆盆地构造—充填过程和模拟、构造活动盆地层序地层学、盆地充填过程分析与模拟等研究代表了盆地充填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盆地流体过程和模拟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盆地流体的识别、追踪和盆地规模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与模拟获得突出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分析──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来自地球系统的内在驱动力。这将需要定量地分析反映动力过程的参数,阐明各种控制因素的联合、复合作用及演化中的过程序列。了解盆地演化与发生在深部,包括地壳和岩石圈以下的物质状态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板块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成盆区应力场,这将是盆地动力学理论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定量动力学模拟技术的新进展已表明其为这一领域研究不可缺少的支柱。层序和事件地层学、构造-地层分析和高精度定年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完整的研究盆地充填动力学的方法。盆地流体研究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已取得的成就源于多学科联合研究和新技术的使用,坚持这一科学界的共识将是继续取得新突破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同盆共存的多能源成藏机理、富集规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国家能源安全和科学研究的现实需要两方面论述了我国开展多能源同盆共存的成藏饥理和富集规律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着重介绍了各种有机能源和铀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成生联系及其某种相互依存成藏关系。并指出,多种重要能源矿产共存富集、成藏(矿)及其成因联系和分布规律,已成为一个处于科学前沿、体现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是今后能源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盆地分析与煤地质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思田 《地学前缘》1999,6(Z1):133-138
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使得沉积盆地研究长期处于地质学的热点领域。煤、油、气和沉积铀矿等能源资源的形成均受控于盆地的沉积充填、构造及其动力过程。从盆地整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煤和油气地质等分支学科的界限正趋于淡化,其相互间的成因联系日益被揭示。20世纪90年代盆地分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学。盆地流体系统、定量动力学模拟以及用于盆地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及测试等方面的新技术,这些方面都将对煤地质研究有重要的影响。人类对资源、环境的整体考虑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煤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5.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造山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造山带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前陆盆地的研究是深入研究造山带的关键,前陆盆地是前陆冲断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结果,阐述了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造山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造山带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前陆盆地的研究是深入研究造山带的关键,前陆盆地是前陆冲断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结果,阐述了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论胶莱盆地的改造与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造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勘探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对比原型盆地与改造型盆地认为胶莱盆地具有改造型盆地的特征。根据胶莱原型盆地的改造过程及其特点的探讨、国内改造型盆地研究实例分析及胶莱盆地改造型盆地研究的欠缺,对胶莱盆地改造型盆地进行了充分论证。最后,指出胶莱盆地的改造与原型盆地恢复的关键在于判断胶莱原型盆地构造性质、原型盆地恢复采用的理念及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发展趋向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源于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国家和私人企业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巨大投入获得了关于沉积盆地结构和演化的庞大系统资料,特别是大量的深度大于7 000 m的钻井和高分辨率反射地震成果,能够提供给中国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团队使用。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已出现在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盆地沉积充填的动力过程、盆地构造动力学机理、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系统演化的动力过程。文中在建议的研究纲要中汲取了部分重要内容,如从源区到汇区的路径系统研究和基于大陆动力学思维的构造地层分析。对于盆地演化研究至关重要的深部过程研究始终是难度最大的挑战。应用天然地震成像和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中国东部及海域中新生代板块俯冲、地幔流上涌、岩石圈减薄及破裂过程的研究成功地解释了晚中生代-新生代断陷盆地群、大火山岩省和大型裂谷盆地的成因和演化。然而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中国西部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背景则全然不同于中国东部,这些盆地发育于古老的地台基底之上,被造山带所环绕,造山期的强大挤压应力在盆地中形成了隆起和凹陷系列,并控制了油气生成及聚集的地区。多学科合作完成了造山事件和过程的精细定年和盆地中不整合面与构造地层单元的对比研究,其成果对大型叠合盆地演化的动力过程得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可用于油气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19.
层序充填动力学——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层序地层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扩展到了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 ;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具体相带的层序地层 ,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定年技术的发展和同位素等手段的使用 ,使得对层序级别的划分越来越细 ,对层序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更加具体 ,冰川、气候、沉积物供应速率等因素对高级别 (三级或三级以上 )层序发育的控制较为明显 ,但对影响层序发育四大因素 (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气候、沉积物供应 )的动力机制一直未作根本性的探讨 ;大陆地质是地球动力学的信息库 ,沉积盆地是大陆地质过程的信息反馈和载体 ,是壳、幔动力活动的记录和见证 ,层序作为盆地演化的充填块体 ,记载着盆地的成生、发展、演化的信息 ,层序的旋回性是地球运动节律的直接反映。因此 ,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层序充填动力学是沉积盆地动力学乃至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是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