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湖南境內分佈有頗为广泛的鉄矿資源。并历經前人开采。就目前所知大致可以归納成如表1所述几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除了火成鉄矿、宁乡式鉄矿以外,其余几种类型矿床,由于矿床分佈零星,矿石質量差,儲量少,以及经济技术条件限制,經济价值不大,目前尚不可能进行机械生产,来滿足鋼鈇工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錳(Mn)是一种黑色金屬,硬而脆,外貌与生鉄相似。在門德雷耶夫週期表中是第二十五位元素,位於第Ⅳ横列,介於鉻和鉄之間,因此,它的某些化学性質与鉄及鉻很相近。在自然界中,錳很少單独存在,多与其他元素(主要是氧)结合成化合物。我们现在所  相似文献   

3.
湘黔汞矿是我国产汞最富和开采最早的地区。其地質情况早经許多地質学者加以研究,一般論述較为詳尽,但对汞矿床的構造控制,論述的尚感不足。众所周知,一般具有工业价值的汞矿床,都是低温热液矿床,矿物成份簡单,所以划分汞矿床工业类型的主要基础是構造关系和矿床形态。而矿床形态主要又受構造控制,其关系甚为密切。因而笔者拟根据兩年来在湘黔汞矿工作中的体会,分为以下五个部份加以简单的說明。錯誤之处,希同志們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4.
一、鞍山式铁矿床一般水文地質特征产在前震旦紀的含鉄石英岩的所謂「鞍山式鉄矿」床,就水文地質观点来說,都屬於埋藏在坚硬的岩石中裂隙类型的矿床。矿体(前震旦紀鞍山统含鉄石英岩)以及它的圍岩(前震旦紀及震旦紀的变質岩系,各种火成岩)在經受各期地壳变动中,形成程度不同的裂隙系統。含鉄石英岩是这类矿床主要的含水層。該層構造裂隙,層面裂隙较为發育,受到構造影响很大,渗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紹的方法是北京地質学院河北地質队太行山十一分队的集体創作,笔者只是资枓的整理者。在野外不具备化驗条件的情況下,用这个方法求磁铁矿的品位含量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因为这个方法設备簡单,只要有秤、永久性磁鉄和簡单的矿石碾碎机就行了,不需任何化学藥品。但这个方法只限于磁銖矿方能应用,其他的鉄矿都不能用。这个方法是根据:純磁铁矿含Fe72.4%,当矿石原始重量为Q、磁铁矿石中純磁铁矿的重量百分比为P时,則矿石品位(e)=P×72.4%。具体作法是:秤50克矿石(Q),碾碎成粉末撒在紙上,用薄烟紙将永久性磁铁裹上,在紙面上均匀地移动,等吸上大量矿石粉末后,即将此磁鉄移至另一干净紙上,並将烟紙取下,这样铁矿粉便落在干净紙  相似文献   

6.
1957年筆者参加山西省地質局五台山地質隊普查时,發現了一个小型镍礦,經过几个月的檢查工作,虽然还沒有完全肯定它的經济价值,但是从地質理論方面得到一些新的体会。作一簡略的报導,提供一些找礦线索。  相似文献   

7.
許德佑  邊兆祥 《地质论评》1940,5(5):399-414
呈買附近地質,前會經德普拉及朱庭祜調查。惟彼等所作地質圖均極簡略,且錯误甚多,自有待熏勘。作者等於民國二十八年十一月奉命調查大昆明附近地質,曾先後赴陽宗海、呈  相似文献   

8.
弓長嶺鉄矿床是鞍山附近主要矿山之一。解放前曾有許多人在本区做过地質調查工作,但尚未見到較完整的資料。1950年程裕淇先生等曾在本区做了較详细的研究,認为富鉄矿的成因是山貧矿經含鉄热液(气)交代富集而成,1957年又在地質学报发表了論文,对本矿床成因問題做了比較全面的解釋。在程裕淇先生的意見中,虽然提到了做为热液生成矿物之一的  相似文献   

9.
宣龍区的铁矿早已著名于世,区内地質亦屡经調查,其中以巴博尔的“張家口地質志”对中生代火山岩系,新生代地层及地文研究较为詳細。譚锡疇氏發现塔鉄矿,并制有“涿鹿宣化怀來一带地質图”。此外,王恒升对火成岩的研究,孙健初,王曰倫对構造的調查,均有助于区內地質情况的了解。敌伪时期,  相似文献   

10.
李悦言  陈秉範 《地质论评》1939,4(5):339-342
(一)緒言四川北部產鹽區域內,地質至其簡單,所見地層概为白堊紀。作者於研究川北鹽田地質時,为便於滷水層位之敍述,乃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浊积岩物源分析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表露头及钻井取心的浊积岩沉积特征观察及古流向分析、砂岩主量元素化学成分分析及地震相分析,提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陆源碎屑浊积岩主要发育于塔东地区及塘古兹巴斯坳陷的上奥陶统之中,其浊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侧的阿尔金岛弧、其次来自盆地西南侧的库地活动陆缘隆起;仅盆地东北缘却尔却克山地区出露的中奥陶统顶部的却尔却克组下部陆源碎屑浊积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其北侧的库鲁克塔格被动陆缘隆起(台地隆起剥蚀区)。综合分析认为,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活动陆缘隆起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复合含气为主、含油为辅的叠合盆地。多旋回的沉积演化过程,孕育了多套海相、陆相烃源岩,且不同区域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目前下寒武统、志留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上三叠统五套主要烃源岩均已进入高演化阶段,并以成气为主。由于多阶成烃、混源聚集和后期遭受TSR次生蚀变等成藏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天然气组分较干、碳同位素组成复杂,常规方法进行气源对比较困难。文中在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探讨,分区域进行了气藏的分析,特别是对天然气组分、非烃组成(H2S、CO2、N2等)和碳同位素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本确定了各区块各含气层系的主力源岩。认为川东主力产层石炭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的气源分别为志留系、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下二叠统;川南气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产层的气源分别主要来自下寒武统,上、下二叠系源岩;川西气区侏罗系和三叠系须家河组主产层的气源主要来自三叠系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下二叠统和嘉陵江组产层气源则可能主要来自二叠系;川中主要为产油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群原油应来自侏罗系源岩,浅部层系气源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陆相烃源岩,深部气藏则为寒武系烃源岩。由于川东北部烃源岩发育层数最多,且质量都较好,因此川东北部是烃类最富集的地区,也是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吴林  管树巍  冯兴强  任荣  张春宇 《岩石学报》2020,36(11):3427-3441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南华系、震旦系广泛发育,是揭示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重要地区之一,然而其研究程度低于华南、华北地区。早期认为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南华系、震旦系可划分为哈尔克山、柯坪、库鲁克塔格、铁克里克及塔克拉玛干等五个分区,由于各分区研究程度及资料之间的差异较大,且近期盆地内部钻井揭示越来越多,地层划分对比问题逐渐突出,传统分区方案面临诸多挑战。综合地质、地震等多学科资料认为,塔里木南华纪原型盆地基底、充填过程、分布统一具有南北分异的特征,区域地层格架剖面显示南华纪-震旦纪原型盆地分布于中央古隆起南北两侧,表现出北强南弱的不同地震反射特征。因此,本文以原型盆地中南、北分异的特征为原则进行地层分区,大致以现今中央隆起带南缘为界,分为北部地层分区和南部地层分区。北部可划分为东北部库鲁克塔格地层小区和西部阿克苏地层小区,其中阿克苏地层小区包括原方案中柯坪、塔克拉玛干北部、哈尔克山分区;南部初步划分出铁克里克地层小区,具体有待完善。震旦纪末期,受柯坪运动"大继承、小改造"的演化模式影响,北部地层分区广泛发育下寒武统烃源岩。因此,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新元古界分区新方案既符合南北不同的超大陆动力学背景,又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理论意义与勘探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14.
杨鑫  赵永强  兰明杰  杨波  颜萍  焦存礼 《地质学报》2021,95(5):1426-1447
震旦系白云岩是当前塔里木深层油气勘探战略突破的潜在层系之一,但是受资料限制,对新元古代原型盆地和烃源岩分布仍存在较大争议.综合重磁电反演和地震解释,开展了塔里木新元古代地层分布、隆坳格局和原型盆地性质研究.地球物理位场异常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塔西南、阿瓦提地区深层都有新元古界广泛分布.新元古代盆地呈隆-坳相间格局,塔北和中央隆起带是前寒武系继承性基底古隆起,北部裂陷带和塔西南裂陷带均以NWW向裂谷为主,纵向上呈现断-坳结构,平面上构成大型垒-堑结构,裂谷形成演化和同沉积断裂的分布与基底岩相组成以及基底断裂分布密切相关.塔里木新元古代原型盆地演化以南华纪裂谷、早震旦世断-坳转换和晚震旦世坳陷为特征,震旦纪末期柯坪运动导致短暂的地壳抬升,构造剥蚀南强北弱.在早震旦世断-坳转换过程中,由多个南华纪分散的裂谷沉降中心逐渐合拢、收缩成宽缓分布的深水凹陷区,晚震旦世伴随周缘洋盆扩张,生烃凹陷开始向大陆边缘迁移.塔西南深层古裂陷内可能发育前寒武系烃源岩,古裂陷与古隆起之间的配置关系是寒武系盐下勘探突破的关键.上震旦统台缘礁滩相和表生岩溶作用形成的规模性碳酸盐岩储集体是当前古老层系勘探的重要目标类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古老层位的烃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塔里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的前寒武地层为古老烃源岩及其发育背景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塔东地区南华系、震旦系和寒武系三套烃源岩,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野外露头及岩芯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手段对烃源岩质量以及烃源岩发育环境进行了评价,认为南华系特瑞艾肯组、震旦系水泉组、寒武系西大山组为主要烃源岩发育层位。特瑞艾肯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2.80%,平均值1.65%,Ro平均值为1.28%~1.60%;水泉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0.79%,平均值为0.49%;Ro分布在1.37%~1.93%之间(均值1.72%);西大山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15%~1.45%,平均值0.47%。结合地震资料对裂陷结构进行追踪,初步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三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限定。针对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盆地演化背景,运用C、O、Sr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对三套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发育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冰期事件进行了的限定,认为塔东地区南华-寒武纪至少发生过三期冰期事件,塔东地区冰碛岩地层的划分可以为全球前寒武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   总被引:175,自引:3,他引:172  
梁狄刚 《地学前缘》2000,7(4):534-547
塔里木盆地厚达 5~ 7km的海相寒武、奥陶系 ,可划分出下、中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套工业性烃源岩。油源对比证实 :盆地目前保存下来的海相成因工业性油藏 ,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泥灰岩。正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比四川、鄂尔多斯盆地多了一套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油源岩 ,所以能够找到海相油田。笔者认为 :海相工业性烃源岩不必很厚 ,但w (TOC)应≥0 .5% ,碳酸盐岩要含泥质 ;海相源岩往往并不发育在凹陷中心 ,而发育在 4种有利沉积相带上 ;碳酸盐岩具有“双重母质”的特点 ,浮游藻类偏油 ,底栖藻类偏气。海相源岩的形成模式有“保存模式”和“生产力模式”两种 ,分别对应于塔里木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塔里木古生代克拉通早期活动、晚期稳定、持续降温的演化史 ,有利于海相油气的多期成藏和晚期保存。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岩心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地震反射资料,认为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侏罗系为冲积扇、辫 状河、三角洲与湖泊沉积体系。下侏罗统阳霞组主要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其中冲积扇主要发育于盆地的 边缘,即研究区西部的英买力、北部的轮台及其西侧、东部的库南地区。冲积扇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灰褐 和紫红色块状砾岩、砾状砂岩及含砾砂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差,磨圆程度低。多个冲积扇向盆地内演化为 辫状河沉积,发育各种交错层理与平行层理,其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粗砂岩及含砾粗砂岩、细砾岩,垂向上具 有非常典型的下粗上细的 “ 二元结构”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具有明显的箱形特征,辫状河主体自西向东发 育。到阳霞组沉积晚期,在草湖地区演化为薄层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的湖泊和含煤湖沼沉积;中侏罗统克孜勒努 尔组为三角洲沉积;上侏罗统普遍被剥蚀。早-中侏罗世盆地经历了水体由浅到深的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18.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重复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为基础,综合常规的三维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解释,针对寒武系台地-斜坡沉积体系的地震层序、样式、演化与控制因素,讨论台地的起源、不整合面形成环境和海相烃源岩。在塔河油田寒武系地层中识别出16个地震层序。其中,编号为SQ6、SQ7和SQ11的地震层序发育在低位体系域,其他层序由海进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具有快速海进、缓慢海退的不对称旋回特征。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总体表现出纵向加积、向东超覆、台地边缘依次向东迁移的大型进积型台地特征,台地边缘向东迁移的距离超过40km。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起源于塔中隆起的北斜坡,经历了缓坡、平顶陆棚、镶边陆棚等台地样式的演化。沉积底形、相对海平面变化、拉张活动、基底沉降和古气候在不同演化阶段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古气候和风向对中—晚寒武世镶边陆棚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顶面和寒武系顶面发育区域不整合面,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和阿瓦塔格组顶面在陆棚边缘发育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形成于拉张环境。塔河油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尤其是玉尔吐斯组全区分布,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和上寒武统的斜坡-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在塔河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盆内震旦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前人对盆地周边露头研究成果,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给出了盆地上、下震旦统的沉积体系分布。以阿满地区相对隆起为界,震旦系厚度总体上为东西厚、中间薄,沉积中心分布在盆地的东、西两端,并以东北角的库鲁克塔格山前地带沉积最厚,下震旦统达3400m,上震旦统也达2000m以上。早震旦世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了塔东和塔西两个沉积沉降凹陷,构成了塔东海洋冰川—浅海沉积体系区、塔西滨浅海沉积体系区、阿满海岸沉积体系区以及塔西南浅海—次深海沉积体系区,塔东和塔西两个沉积区以阿满海岸沉积区为界近乎对称分布。晚震旦世是在早震旦世沉积填平补齐的基础上的继承性沉积。  相似文献   

20.
New data on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terrigenous rocks in the Mamyn terrane (eastern Central Asian Fold Belt) and U–Pb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detrital zircon from these rocks are presented. The obtained results sugges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t present, the Kosmataya sequence includes different age Lower Cambrian terrigenous–carbonate and Lower Ordovician terrigenous rocks or represents Lower Ordovician olistostromes including limestone blocks with the Lower Cambrian fauna. Lower Ordovician terrigenous rocks were formed in an island arc or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mainly, owing to the erosion of Cambrian–Early Ordovician plutons and volcanics that are widespread in structures of the Mamyn terrane and weakly reworked by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2. The Silurian Mamyn Formation was developed at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main sources of clastic material for this formation were the same Cambrian–Early Ordovician igneous rocks as for the Cambrian sequence,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Early Silurian and Vendian igneous complexes. The obtained data significantly refine concepts about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amyn terrane, which is a member of the Argun Superterrane, one of the largest tectonic structure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sian Fold Be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