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情景,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其实,"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文艺创作中的适当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艺形象和意境进行积极的再想象,可谓"意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留白”同样适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应用“留白艺术”,往往能留出精彩。  相似文献   

2.
是明艳 《地理教学》2021,(7):45-47,52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都是用课程和学科专家编制的教材,即由教育管理系统统一征订,学校统一发放,同一个地区一致的标准教材,称之为“一次开发”教材。而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一个相对概念,泛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造性、个性化地对教材的全新应用。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的操作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整合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中学新课程改革中,已经确定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三个层次的教材体系。在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中,国家教材已经采用“一纲多本”的方式,出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地图出版社版等等中学地理教材;原有的地方教材《乡土地理》也有所发展。有的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赵印庆 《地理教学》2011,(10):59-59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地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5.
“学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教材内容重构是实现“教材”向“学材”转化的措施之一。本文从师生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材重构的必要性,提出了“解构、评估、重构”的思路,并以“地球的演化过程”一节为例,说明了教材重构的过程,以期促进师生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落实“学材”理念。  相似文献   

6.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平时教学中读图观念的点滴渗透。灵活运用教材插图,对教材插图恰当合理的整合设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启发思维、发展能力。利用教材插图进行试题设计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就“地”取“材”,通过深入剖析抓住问题实质;二是有利于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学科知识,培养读图能力。  相似文献   

7.
凌锋 《地理教学》2009,(12):25-27
一、把握五大“要点”、合理处理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8.
章玲 《地理教学》2010,(21):33-35
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则称它为“煞声”。空白是艺术家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艺术。而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在教育中恰当的运用“空白”手法,往往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空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是实现知识向智慧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若我们能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空白”艺术,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改的日益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行高中地理4个版本的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使教材真正实现了“只不过为教学提供一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用活”教材,这是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改中,“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正在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教材”而言的,亦被称为“教材的二度开发”。从教学层面讲,教材的二度开发须经过“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活用教材”三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选择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类资源的优势,对教材进行“本土化”处理,才能使地理课程具有“乡土元素”和“地方特色”,变得丰满而鲜活,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谭熙 《地理教学》2020,(3):42-45
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了优化改版。本文运用ISM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以人教版新旧地理教材中“地球上的水”为例,构建邻接矩阵并最终生成要素层级有向图,从知识要素的选择、起点与结点要素的安排、要素间的形成关系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新旧教材的异同。结果表明:新旧教材的逻辑结构大致相同,新教材是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删、增、补、拓与重组。这一结论为地理教师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10,(19):F0002-F0002
从本期开始,我刊开辟“外国教材选读”栏目,不定期节选国外最近新出版的中小学地理教材或科学教材,以期与广大读者共同了解国外地理教材的现状。不同国家地理的编写体例、编写技术、栏目设计、内容选取等方面均与我国教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希望“外国教材选读”栏目能够为读者提供鲜活的国外地理教材资料,在阅读中反思我国教材编写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白玲 《地理教学》2011,(9):7-10
一、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机械照搬“活动”的多,深入理解“活动”案例功能的少尽管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多年,教师们对“用教材教”也已经耳熟能详,但受惯性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常常将地理教材奉为“圣旨”,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如何“用教科书教”还存在着某些困惑。一方面,机械照搬和使用教材中“活动”栏目所提供的案例,不考虑“活动”内容是否适用  相似文献   

15.
一、想说爱你不容易——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浙江省高中地理新教材采用的是湘教版。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中共有活动193处,教材活动之多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活动分“探究”、“实践”、“思考”三类。教材中安排活动的目的除了原来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杨燕 《地理教学》2005,(2):24-2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而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教学材料”,而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了达到学习的效果,必须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开发处理,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沟通的平台。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相似文献   

19.
王波儿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9,(10):19-20,30
一、教材分析 上海新课程初中教材在“农业及其地区差异”这一章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②北方早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③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中通过配置四大农业区的景观图以及“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我国北方和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差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吕丽红 《地理教学》2010,(12):38-39
自主学习型探究课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宇宙中的地球”“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