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冰川的概念及分类、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研究意义及我国研究历史、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特征及分期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第四纪冰川在学术界的之争,论证了山西宁武的冰川是第四纪冰川,并从冰缘地貌中仔细寻找,可发现早期的冰川地貌.山西的冰川地质遗迹虽然分散,但都非冰川作用不能解释的.  相似文献   

3.
湖南浏阳大围山第四纪冰川地质自1970年代发现以来,对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特征及形成条件还没有过系统论述.根据以往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得出大围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浙江在低纬度中低山区很少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日前,听说革命老区宁波四明山区中的罗成山上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漂砾,笔者闻此信息,顿然起兴,特地进入该地探其究竟。  相似文献   

5.
新昌惊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冰石河、冰臼群和李四光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新昌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有着硅化木的宝库、复合型丹霞地貌的代表和火山凝灰岩的全息档案馆及恐龙乐园这四大特色.4月上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权威专家韩同林教授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处陈尚平副教授一行到新昌考察时,在新昌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臼群、冰石河和李四光环.新昌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新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内涵,而且对研究全球的环境演化及对今后气候演化趋势、变化幅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泰山地区的地质背景概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理论及分歧原因,实地考察了泰山地区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并取样品进行热释光年龄分析显示其年代为(30.54±2.59)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主冰期中的Paudorf-Stillfried间冰阶时段。并从地貌特征与遥感数字2个方面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冰川遗迹的信息,为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东北是否发育第四纪冰川及其范围、性质与冰期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在对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冰川遗迹厘定基础上,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采取钻探测图、孢粉、泥砾粒度与渗透性分析及14C定年等方法,在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发现了冰蚀谷及泥砾堆积等新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两座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及其多期性。在小兴安岭首次发现冰蚀岩墙等冰川遗迹,填补了研究空白,证明小兴安岭也曾发育第四纪冰川。综合多种信息,确定长白山与大兴安岭分别有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小兴安岭至少有1次冰期。最后构建了可以与国际对比的冰期序列,重建了区域第四纪冰川环境演化模式:早更新世早期冷干,中晚期偏暖湿;中更新世早期冷湿,中晚期暖湿;晚更新世早期冷稍湿,中期暖湿,晚期冷干。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2005,(7):50-50
“赤峰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项目取得进展。近日,内蒙古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副教授任晓辉特邀了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吕洪波教授一起对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鸽子洞山进行了实地考察,确认了古冰斗、刃脊、鼓丘等冰川遗迹,为中国北方第四纪大陆冰川增加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1942年,李四光曾研究桂北第四纪冰川遗迹,嗣后,引起学术界争鸣,至今仍有人提出质疑。笔者根据1968年以来在广西长期工作的观察,认为桂北冰川的遗迹是存在的。现就有关资料整理记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末次冰期雪线高程重建与成冰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蒙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光释光测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我国东部猛犸象化石出土位置、孢粉数据库、以及雪线高程的研究成果,首次对我国东部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程进行了恢复重建,并绘制了我国东部及东亚地区雪线高程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蒙山冰期时的气候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东部冰期时的北路寒潮形成的"东亚冷槽",是我国东部第四纪山谷冰川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穿越太白山     
陈文生 《国土资源》2002,(10):52-53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断定秦岭最高峰太白山为第四纪冰川遗迹。从此,太白山名震中外。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包括浙江省在内的我国东部地区,在距今约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是否经历过极度湿冷的冰期、发生过冰川活动?”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并已形成对立两派的学术争论。近年来,有关浙江省境内发现“冰臼群”、“冰川漂砾”、“冰石河”、  相似文献   

13.
广西融水县旅游资源丰富,文章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该县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冰川地貌。该地貌可分为震旦纪冰碛岩和第四纪冰川遗迹两种类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加以保护的建议,以此提升该县的旅游资源品级,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1简要回顾自2012年"首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以来,为迎接青岛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的召开,2013年由殷虹编导,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监制,发行了"首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会议纪实片,反映了对中国东部有无冰川之争的各方面的观点和当前第四纪冰川所取得研究成果。2013年9月24日青岛研讨会结束后,青岛早报和城市信报于9月  相似文献   

15.
冰川变化监测对生态灾害预防、区域水资源调控、气候变化研究等意义重大。利用冰川在雷达干涉影像上表现出失相干这一特性,选用1998年ERS 1/2与2018年 Sentinel-1A重轨单视复数SAR数据,通过相干系数取阈值的方法获取东帕米尔高原两个时期的冰川边界,以Landsat TM/OLI影像和全球陆地冰川空间监测计划发布的数据验证本文冰川边界提取的精度,从而分析冰川变化。结果表明:① 拟合研究区相干系数图上相干系数γ与对应像元个数的曲线关系,冰川区像元个数会在低相干区域积累形成一个小的波峰。曲线一阶导数变缓的点(冰川区向非冰川区过渡的转折点)即为所选阈值点,利用SAR相干系数取阈值法提取的冰川边界与光学遥感影像结合RGI6.0数据提取的验证冰川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AR干涉相干系数提取冰川边界的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ERS 1/2与Sentinel-1A提取的冰川总面积精度均在90%以上,而且SAR数据能够有效提取光学遥感影像难以识别的冰川表碛覆盖;② 1998年和2018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总面积减少了318.59 km2,年平均变化速率为-15.93 km2/a,冰川退缩面积占冰川总面积的23%;③ 对大、中型规模冰川来说,表碛覆盖型冰川退缩较其他冰川明显;从坡向上来看,20年各个坡向冰川均有所退缩,其中东南坡冰川退缩最多,西坡冰川退缩最少;从海拔上来看,1998年冰川集中分布在4519~5421 m海拔区间内,2018年集中分布在4682~5320 m海拔区间内;在3325~5710 m海拔区间内冰川退缩明显,4915 m海拔附近达到退缩极大值。  相似文献   

16.
走进香巴拉     
香巴拉,又叫“香格里拉”,是佛教所说佛国净土之意。藏语的含义是“神仙住的地方”,引申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地方”。香巴拉的核心禁区在四川稻城亚丁。稻城亚丁这个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横断山脉中南部高山深谷的不知名的地方,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便成为众多旅游发烧友心目中的圣地净土,也成了地学工作者进行野外考察的天然博物馆和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7.
南极洲生态环境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2003年和2010年两期MODIS数据对南极洲大陆冰川及其冰架进行遥感调查与分析,获得南极洲2003年和2010年两期冰川及冰架类型、面积等信息,并通过监测初步掌握了南极洲冰川变化情况,进一步对其变化原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造成的冰川径流增大、冰湖溃决等问题威胁着山区及其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研究日益紧迫。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山地冰川变化遥感监测手段的发展、冰川面积及冰面高程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并总结了中国青藏高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研究的主要成果。此外,本文基于2003-2009年ICESat/GLAS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各山区冰面高程变化及其冰川消融量。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青藏高原冰面高程的平均变化为-0.24±0.03 m/a,冰川融水量为-14.86±11.88 km3/a,冰川变化呈现从青藏高原东、南外缘山区往内陆与西、北部山区减慢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从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删项目。调查监测结果表明,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边部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雪线少量上升。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中华水塔”蓄水总量正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多的区域青藏高原冰川2009年起将实现动态监测。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已基于我国发射的风云3号卫星数据建立起青藏高原典型大冰川遥感监测平台,近期即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冰川展开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